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及私募股权投资机会分析.doc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及私募股权投资机会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及私募股权投资机会分析.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及私募股权投资机会分析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是个前景很好的领域,市场基数大,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并具有政策、技术和行业整合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酝酿了两年多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意味着对我国医疗行业有较大影响的改革将启航,特别是给我过医疗行业的“生产-流通-消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革。其次,随着医疗服务行业不断深入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医疗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将不断出现,并带动医疗服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而一些高成长医疗服务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医疗服务行
2、业已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一个投资热点。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大,与居民生活平直品质提高相关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医疗服务领域的强势品牌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渐渐得到国际资本的认可,并吸引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2008年受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私募股权基金在华投资趋于谨慎,医疗卫生行业等抗周期消费性行业成为PE机构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在中国政府进一步大力刺激内需的宏观政策推动下,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价值将日益为PE机构所重视。1.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概况1.1中国医疗服务行业解析1.1.1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现状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作为
3、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卫生总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全国卫生总消费额由1978年的110.21亿元增长为2007年的近万亿元,增长金额超过99.50倍。1978-2007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达15.6%,卫生总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7.2%,卫生消费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卫生总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由3.0%上升到4.8%,增长了1.79个百分点;同期,人均卫
4、生消费额也由11.45元增长为828元,增长了71.31倍。随着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医疗消费已经进入家庭消费的前五位。而且在跨入小康社会之后,居民增量消费也开始更多的向医疗保健方面倾斜。特别是在经历SARS等事件洗礼后,中国城乡居民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医疗服务市场的增长,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长带来大量的医疗消费需求,将刺激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同时,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市场的增长。国际经验表明,健康保障体系越健全,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抑制越少。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越来越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治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商业健康保
5、险也在快速发展,这些变化都在刺激着中国医疗市场的不断增长。医疗服务机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卫生部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对中国医疗服务机构数量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末,全国医疗服务机构总数近29万个,其中:医院198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069个,卫生院40679个,门诊部(所)197083个。全国已组建285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其中:省级32个、市地级338个,县(区、县级市)级2487个。与2003年比较,2007年度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增加2.4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和医院有所增加,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变动不大,乡镇卫生院随着乡镇调整继续减少
6、。医疗服务行业工作量逐年加大,服务效率不断提高(1)门诊和住院工作量持续增加2003年-2007年间,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门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加,卫生服务利用提高。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数达25.70亿人次,入院人数达8623.00万人。与2003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4.70亿人次,增长23.0%;入院人数增加2531.00万人,增长42.0%。2007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达15.40亿人次,入院人数5800.00万人。与2003年相比,诊疗人次增加3.30亿人次。增长27.0%;住院人数增加1641.00万人
7、,增长39.0%。医院中县级医院门诊量由2003年4.3亿人次增加到2007年5.30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910.00万人增加到2527.00万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量增加。乡镇卫生院门诊量由2003年6.90亿人次增加到2007年7.5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608.00万人增加到2250.0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站诊量由2003年0.70亿人次增加到2007年2.3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0.30万人增加到63.10万人。(2)医疗服务效率提高过去5年,我国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07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3%,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为48.5%。与20
8、03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个百分点,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2.3个百分点。2007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80日,比2003年平均缩短0.20日。(3)病人医疗费用继续增加,但涨幅呈下降趋势2003年以来,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呈下降趋势,2006年门诊费用与上年持平,住院费用负增长。由于2007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病人医药费用也相应上涨。2007年医院门诊病人人均消费128.70元,比上年增加2.80元,上涨2.20%;同年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4874.80元,比上年增加355.90元,上涨7.9%。扣除物价影响因素,人均门诊费用减少2.90元,下降2.3%;人均住院费用
9、增加141.50元,上涨3.1%。1.1.2中国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鼓励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医”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医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公立医院为主导,私立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结构,民营医疗服务机构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民营医院已从十几年前的十多家,发展到目前的3500多家,并且还正以15.0%-20.0%的比例增长;此外中外合资合作医院目前也超过了250家,遍布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中国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具有以下几个发展特
10、点。(1)数量多、规模小民营医疗机构多以投资不高、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的门诊所和卫生所居多。据统计,目前民营医院和合资医院规模占整个医疗机构的比例还不到1.0%,床位、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只占总量的1.4%、9.4%、0.8%,门诊量、入院人次只占总量的7.7%和2.9%;资产在100.00万元-500.00万元的民营医疗机构比例较大,资产在3000.00万元以上的仅占民营医疗机构总量的7.0%左右;床位在50张-300张的民营医疗机构比例较大,床位大于500张的只占总量的1.6%;日门诊量在100人次以下的民营医疗服务机构约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年手术量大多在100-1000台,远低于公立大型医疗机构
11、。(2)集中分布特征明显民营医疗机构普遍分布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四个区域约占总民营医疗机构的90.0%以上,江浙沿海一带分布尤为集中。民营医疗机构相对较多的省有:江苏、广东、浙江、陕西、福建、河北、河南、山西、四川、吉林、辽宁、上海、北京等;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域分布较少。(3)以“特色专科”为主,定位高端服务据统计,80.0%民营医疗服务机构采取“特色专科”的策略,重点开展女子、男科、口腔、眼科、肿瘤、骨科、五官科等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在设立“特色专科”中注重分层服务,如上海出现了五个层次的医疗机构:帮困医疗机构、基本医保范畴
12、医疗机构、高收入医疗机构、境外人士豪华医疗机构和顶级奢侈型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后三种。另据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其主要采取小综合、大特色的错位竞争策略,凭借良好的医疗技术和全新的服务理念,最大程度发挥其在细分领域的优势,确立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独特地位。(4)集团化连锁趋势明显集团化运作,连锁化经营,已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主要趋势。跨地区经营连锁医院,可以有效的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连锁医院形成经营管理模式后,可以复制、克隆到另一家接管的医院,使其尽快步入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尽早跨越医院盈亏平衡点,进入盈利状态,实现较好的投资回报。连
13、锁医院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建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相关主体,如检验中心、康复中心、护理中心、物流中心,可实现资源共享;连锁集团内的核心医疗机构通过流动手术、人才培训,可提高连锁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连锁医院集团可大大改善医院整体品牌形象,方便病人就医,节约社会成本。虽然目前在我国真正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医疗集团化连锁经营仍不多见,但随着我国民营医疗服务机构经营模式的逐步成熟、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在模样医疗服务行业并购大潮的推动之下,在医疗服务细分行业中将会涌现出一批大型连锁医疗服务集团。1.1.3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概况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
14、大型数字化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各种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正在普及。医疗信息化使医疗服务工作流程发生了改革和创新,并使医疗服务行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我国的医疗信息化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疗信息化是实现医疗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医疗服务行业适应改革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实现医疗服务行业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医疗信息系统软件的发展我国医疗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目前,部分医用软件已比较成熟,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如用户不成熟、低水平竞争激烈、研发投入不足等。医疗
15、信息系统软件包括: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PACS(医学影像归档通信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LIS(实验室临床信息系统)、EMR(电子病历)和超声工作站等。根据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家医院所做的信息化现状调查显示:目前,门诊划价收费系统、门诊药方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使用作为广泛,均超过80.0%,说明以收费为中心的HIS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床位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是用的医院超过70.0%,说明住院病人管理系统也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此外,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医疗软件供应商约有500家,其中:医疗信息系统的
16、软件供应商300家,大型供应商占15.0%,中型占60.0%,小型占25.0%。从供应商的数量也间接反映出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此外,我国医疗信息化软件的应用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的级别越高、信息化的投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的兴起远程医疗信息服务是指基于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技术和知识工程,面向社会并为其客户提供全面医疗信息的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网上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新型医疗信息服务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日益突出,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的优势也在逐渐深入人
17、心。网络具有信息成本低廉、受众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将网络引入医疗信息服务行业,将更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医患沟通成本。目前,市场上涌现出不少专注于为扩大患者提供在线就医咨询服务的网站,如爱康网、助医网、名医网、好大夫网等。1.2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PEST分析1.2.1政策因素长期以来,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经常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实这里边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内容。1998年开始推行“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2000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就“三项改革”进行部署。在这期间,有关部门对中国医改的构成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探讨,以
18、期界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改范畴,2007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四大体系”的提出不仅系统总结了以往的探索经验,还为今后的改革构建了崭新的构架。按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2000年探索发展阶段197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
19、放的序幕。由此肇端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为医改提高了动力,另一方面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1979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加强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的进行。1985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疗服务机构自主权。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
20、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拉开了医疗服务机构转型的序幕。为了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1985年8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卫生改革中需要划清的几条政策界限,作为更好贯彻62号文的补充性规定。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号文)。这个文件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从1990年开始,卫生改革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在贯彻十三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的同时,总结了卫生改革的经验,提出了
21、进一步治理整顿。生化改革的要求。同年5月卫生部成立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纲要(1991-2000)起草小组,此纲要先后草拟了12稿,不断地征求意见,讨论修改。这个过程对深化各部门对医改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 市场化发展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对举办医疗机构有严格限制,尤其是外资,规定了持股不超过30%的上限。直到中国加入WTO后才有了很大的突破,由卫生部和外贸部在2000年联合制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承诺,“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外资的股份最高可占到70%”。同时,该条例对外资投资医疗机构的审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年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
22、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总体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在上述配套政策文件出台后,国务院和地方有了一些改革措施。2000年3月,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共有一百多家公立医院被拍卖,实现了政府资本的退出。2002年初上海市市级卫生事业单位投融资改革方案出台,这也是产权化改革的探索。本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在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尤其是非典爆发以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争论也逐渐深入,这为下一阶段医改的到来埋下伏笔。医疗服务机构的产权改革是本阶段最为明显的脉络。从中央文件
23、的印发到地方政府的尝试,改革的领域和层次在不断的深入的同时,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纯熟。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 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起步阶段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的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医疗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2005年3月,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其中关注较多的是“3月28日稿”和“7月13日稿”,虽然这两稿都没有对外公布,只是在内部征求意见,但是,业内普遍认为其明确规定了卫生事业的性质,即更加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2006年,卫生部确立了发展社区医
24、疗作为医改的突破口,制订了关于大型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大型公立医院制定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年度和长期工作计划,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这表明公立医院的重点将放在社区及基本医疗服务,这为着眼于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社会资本带来更多的机会。2006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然而,受到保险公司实业股权投资需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等政策限制,保险公司参股医疗机构的政策放行至今,还没有成功投资先例。2008年末,保险机构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据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保险业将稳妥开展保险资金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医疗 服务行业 募股 投资 机会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