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治理.doc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治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治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治理 摘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不少学者都以股权融资成本为切入点进行论证分析,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仅以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作为股权融资偏好的解释是表面的。本文从公司治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认为造成这一偏好的深层原因在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削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治理对策 一、前言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渠道。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利用公司的未分配利润来融资。而外部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和发行债券
2、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其中,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的一个常见方式。与直接融资相比,银行贷款具有程序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等优点,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较多,筹集数额有限。而债券融资相对于股票融资而言,其资金成本较低,既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然而,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有着类似的缺点,即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较多,筹集数额也有限。由于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对于融入资金的公司来说有相似的特点,我们把二者统称为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即公司发行股票融资,相对于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有着如下优势:股票属公司的永久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
3、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但是,股权融资的资金成本相对于债权融资来说较高,而且可能稀释原有股权。 面对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融资时该如何选择呢?Myers and Majluf(1984)研究认为:内部融资既可规避外部融资方式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风险,从而避免承担股权和债券融资所产生的成本,还可以缓解两种外部融资引发的代理冲突。基于此,Myers提出了企业应先内部融资而后再选择外部融资的融资优序(pecking order)理论,并认为内源融资方式具有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的作用。1984年迈尔斯和马基洛夫放宽了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
4、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信息的不对称会使公司的股票价值被市场错误估计。此外,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付各种成本,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权融资占企业融资总数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1995年股票市场的融资额为150.32亿元,到2006年,企业股权融资额已经达到了5594.29亿元。相比之下,我国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备受冷落,自1998年至2006年的9年间,我国企业债券累计发行额约为7530.69亿元,而股票市场仅2006年年的融
5、资额就为5594.29亿元。近年来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情况如下: 从上述表(1)、表(2)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数量远远多于发行的债券数量,表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很明显这种现象与西方学者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是相悖的。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主要是由于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黄少安,张岗2001)。第二种观点认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偏好(油晓峰2005)。第三种观点认为股权融资偏好来自经理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李秀兰,2008)。上述三
6、种观点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笔者认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源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削行为。 从表面来看,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特殊性,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分红,这样,导致上市公司支付的股息实际数是很低的,作为股权融资主要成本的股息支出对上市公司并不构成太大的成本,上市公司感受不到股权资本成本高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免费”资本的幻觉,从而把股权融资视为一种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融资方式。因而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 从深层次来看,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的偏好主要是由于公司大股东通过发行股票来剥削中小股东利益的这一行
7、为造成的。 如果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是由于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很低甚至“免费”成本,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有利的,而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来说是不利的,因为股东们既要承受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可能造成企业破产所带来损失的风险,又不能以获得较高的风险报酬来补偿。理论上讲,由于收益与风险不相配,就没有人愿意购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国有大股东占绝对控制权,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会有强烈的意愿甚至可以通过其绝对控股的地位来阻止通过股权融资方式来上市和增资扩股。但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的股权融资的偏好应该是得到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认可和支持的。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与实现相互矛盾的结果呢?关
8、键在于公司大股东通过发行股票来剥削中小股东利益而弥补由于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甚至可以获取超正常投资报酬率收益的这一行为造成的。另外,由于我国投资渠道窄,广大中小投资散户只能从股票买卖的投机中弥补这种剥削所造成的损失,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为什么投机气氛浓的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特有的二元股权结构,使得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大多为非流通股(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非流通股在公司股份总数中占有很大比例,基本都超过60,这些非流通股无法通过股票二级市场的正常交易而获利,一般只能参照每股净资产通过协议或拍卖等方式在场外进行大宗转让。由于我国股票二级市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市公司 股权 融资 偏好 成因 治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