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外的“长城”——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堡 精灵论文.doc
《长城之外的“长城”——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堡 精灵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之外的“长城”——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堡 精灵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城之外的“长城”卫所制度下明长 城军堡李严,李哲5(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明长城军堡是保障长城防御的根本力量。明朝采用卫所的军事管理制度,对九边重镇 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管理并指挥作战。卫所制的军事防御等级从高到低分为镇路卫所堡,相应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驻军城堡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论文 首先介绍明长城及卫所制军事管理制度,然后对层级性军事防御体系、驻军城堡的放射状空10间布局特征作重点论述,并以榆林镇和大同镇为例介绍卫所制度与层级性军事防御体系的关 系。关键词:卫所制度;建筑学;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军堡文献标识码:A15The “Great Wall” ex
2、cept the Great Wall in the MingDynastythe Military Fortress With the WeiSuo SystemLI Yan, LI Zhe(Architecture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Abstract: The military fortresses were the basic defense force for the Great Wall in Ming dynasty. The20WeiSuo system was taken to manage the nine de
3、fense areas along The Great Wall in the Ming Dynasty.This system was divided into five layers according to the military defense grade up to down which is ZhenLuWeiSuoBao, so correspondingly the fortresses were Zhen Town, Lu Town, Wei Town, Suo Town, and Bao Town. Firstl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WeiS
4、uo system, secondly discusses the rigorous military system and the radiate space position character of the fortresses in detail,25and lastly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WeiSuo system and the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in case of the Yulin Town and the Datong Town.Key words: WeiSuo system; Archit
5、ecture;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the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the military fortress300引言明长城,众所周知,以其雄伟的线性身躯蜿蜒在群山峻岭之间,而成为一道明朝防御北 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坚固屏障。但长城防御仅靠长城墙体及其上的墩台,并不能阻挡住北方游 牧民族的铁骑;长城墙体也并非从东到西的一条;长城防御跨越万里之长,采取了怎样的军 事管理制度,使这座砖石建筑群具有如此强大的防御能力请关注被历史尘封几百年,与35长城唇齿相依的长城之外的“长城”卫所制度下的长城军堡。1明长城及卫所制军事管理制度长城的
6、线性形态由“列城”发展而来,且长城修筑以后,仍依靠沿线军堡内驻扎的大量 兵力使长城的防御功能得以实现。长城起源于楚“方城”,又称“列城”,是一系列依地形 排列的防御性小城,用作屯兵警哨之所,城与城之间有的地方依险为屏障,有的地方筑城墙基金项目: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200800561088);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青年基金)(51008204);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2009-k6-14)作者简介:李严(1978-),女,讲师,防御性聚落. E-mail: liyan140以联结,组合成牢固的防线。“列城”是孤立城堡与长城之间的过渡形态,随着列城数量的 增长,防御级别
7、的分化,长城从列城的城墙由点到线展开、拉长以至相互连接成连续墙体形 态。但长城墙体本身阻挡不住蒙兵的铁骑,守卫在墙体沿线的军用城堡内屯驻的兵力才是防 御的根本力量。长城军堡可谓长城之外的“长城”。明长城墙体并非从东至西的一条,明初在前朝修筑的长城墙体的基础上将其东西贯通,45且在军事要地修筑多条墙体,加强防御性。如陕西境内的长城“大边”和长城“二边”,“大 边”在北,将北方部落抵挡在农耕区以北,但长城所处的黄土高原与沙漠丘陵地区不利于防 御,于是在其南部的深山峡谷中修筑长城“二边”,更好地利用自然地形加强防御性保障内 陆及京师的安全。双重长城的沿线均有长城军堡驻防。为便于管理长城防务和指挥调遣
8、长城沿线的兵力,明朝把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50亦称九镇,分段防守。各镇负责本地段长城墙体,及烽火墩台和各屯兵城的守卫和修缮工作。 在军事管理制度上明初采用卫所制。卫、所辖有土地,管军治民。卫所管辖的军士皆别立户 籍,叫作军户,军户代代世袭,永世不得脱籍。各卫所军士都由本镇的总兵领辖,军队数量 由各镇所处地区的军事需要而定,从几万人到十几万人不等;“镇”下设“路”,由参将领 辖,每路管辖两个“卫”(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每“卫”管辖五个千户所,每千55户所管辖十个百户,每百户所又管辖两个总旗,每总旗设五小旗1。此外各镇设游击将军, 职位稍低于参将,驻镇城或指定城堡(游击堡),受镇守、
9、巡抚调遣。各级防御单位及其指 挥将领的官名、驻地、辖区职权以及驻兵人数情况见表 1。2表 1 各级防御单位情况表60Tab.1 the information of defense system防御单位官名驻地辖区和职权驻兵人数镇镇守总兵(副职称协守副总 兵)镇城总掌防区内的战守行动据实际情况而定总兵镇城协助主将策应本镇及邻镇的防御城内驻兵 3000 人分守副总兵重要城堡某一紧要地段的防务路参将重要城堡管辖本路诸城堡驻军和本路地段防御2 个卫,12000 余人卫守备卫城管辖本卫城堡驻军和本卫地段防御5600 人千户所千总所城管辖本所城堡驻军和本所地段防御1120 人百户所百总(把总)堡城管辖本
10、城堡驻军和本所地段防御112 人总旗总旗官该堡城受百户所调遣50 余人小旗该堡城受总旗调遣10 余人2卫所军事管理制度下的长城军堡的层级性防御体系以往,人们对长城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偏重其雄伟高大的墙体和重要关口,而 实际上,长城的防御是具有高度层次性的军事防御体系。652.1 卫所制度下长城军堡的层级性类似于明地方行政单位的行政辖区分为省府(直隶州)县乡都,长城 九边重镇的军事防区按级别从高到低分为镇路卫(守御千户所)所堡,驻 军城堡相应地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堡城是最小的屯兵单位。屯兵城的级别是由其内屯驻的官兵的级别大小决定的,级别越高,城堡的规模越大,驻兵人数越70多,防御设施
11、更加严密。当然,随着战事的变化城堡的级别和位置会发生变化,如堡城内驻 参将后升为路城,卫城、所城驻总兵后升为镇城。例如榆林卫城升为榆林镇城、偏关所城升 为镇城。2.2 长城全线的纵深防御体系以上是一个军镇内军堡的军事级别的层级性,扩展75到整个长城全线的军事防御也具层级性特征。部分地段 长城并非一条,以榆林镇有“大边”和“二边”两条为 例:战事发生,首先由长城“大边”外侧军堡士兵抵御 并向长城烽燧发送讯息,敌人突破“大边”关口后,受 到驻守在“大边”内侧、负责本段防守任务的各堡城内80士兵进行抵抗,并报告给上级军事长官,长城“二边” 是抵御入侵的又一道屏障,接着受到驻守在“二边”内图 2 朔州
12、辖区图(选自朔州志)Pic2 Shuo Zhou area侧军堡士兵的抵御,又有游击将军带领游击部队的往来策应,这样长城外侧军堡长城“大 边”长城“大边”和“二边”之间的军堡长城“二边”长城“二边”内侧军堡,图 1 明长城沿线重要军堡分布图(据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绘制)Pic1 The Ming Great Wall and the fortresses构成了稳固的长城纵深防御体系。85长城军堡守卫在长城脚下,不仅有效地保障了长城墙体的防御,从全线空间布局上看, 可谓汇点成线,组成了长城之外的“长城”。更重的要是,没有这道驻兵屯粮的“长城”的 保障,长城墙体只能作为两国疆域划分的标志性建筑而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城之外的“长城”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堡 精灵论文 长城 之外 制度 精灵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