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重构.doc
《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重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重构.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重构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duct Liablity Law in China内容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国际产品责任法发展概况和我国产品责任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主要参照美国和欧洲)产品责任法的立法体制、基本概念、产品责任主体、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进一步提出重构我国产品责任法的主张和观点。关键词:产品责任法;比较;重构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2、 law in product liablit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duct liability legisla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modem legal systems, basic conceptions, subjects and the criterion of liability of the product liability law, esepecially in USA and EU, then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position
3、 and viewpoint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duct liability law in ChinaKey words: product liability law; comparing; reconstruction产品责任法被普遍认为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法律利器。但是,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实施过程中,国人拿着它却遭遇了无比的尴尬。这引起了笔者对我国产品责任法的深入思考:为什么使用同类产品我国消费者所受保护与外国消费者相比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国产品责任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完善?
4、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我国要扩大外来产品的输入、缩小外贸顺差,外国产品进军我国市场的高峰已经出现,一些外国厂商利用我国产品责任立法不完善将大量低劣产品输入我国市场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产品质量问题也益愈为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同样越来越引起广大群众的愤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我国现有产品责任法律体系不科学,甚至留下很大的漏洞所造成的。因而,加强产品责任立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对我国产品责任法体系的研究分析,认为我国产品责任法体系急需重构。-日本东芝笔记本电脑因软驱动控制器半导体微码存在问题,1999年被两名美国用户以“可能引起存盘错误而导致数据破坏”为由提起诉讼,后达成和
5、解协议,2003年3月份东芝公司出台支付美国550万用户10.5亿美元的赔偿方案。此事在中国曝光后,东芝公司拒绝向中国消费者承担责任,虽有用户诉至法院,却无果而终,最后仅以个“补丁”了事。参见南方周末,2000年6月2日,2000年7月7日。日本三菱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因后制动油管设计缺陷,导致行驶中后轮制动力降低甚至失效,自2000年9月份中国消费者发现这一问题以来,三菱公司搪塞敷衍、一拖再拖,直到中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1年2月9日宣布停止进口这两款车,三菱公司才于2月16日决定采取召回检修措施,免费更换后制动油管。2月21日三菱公司的代表赴湖南长沙调查“帕杰罗伤人事件”,在尚
6、无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日方代表竟一“逃”了之。(参见人民日报,2001年2月17日;检察日报,2001年2月23日)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某款车型因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导致6人因事故烧伤,1999年7月9日被加洲一法庭一审判决支付受害人损失赔偿费1.07亿美元,罚款48亿美元(参见法制日报,1999年7月21日)。-一、我国产品责任法的缺陷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急需的各种产品大量涌现;但同时,产品的丰富却又引起了产品责任的加大。尤其是80年代初期,我国连续发生一系列缺陷产品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重大案件,由此,产品责任的立法工作开始受
7、到重视。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参考欧美产品责任立法的经验,专设第122条作为产品责任条款:“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以此确立了缺陷产品致损的严格责任。1并在第119条规定了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这两条规定,为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简单、概括的规定,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规范产品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1993年又先后颁布了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两部法律的出台,使我国产品责任的立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当前我国产品责任法的基本体系。此
8、外,我国的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商品检验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也分别规定了一些有关专项产品责任的内容。我国产品责任法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过渡时期的产物。这个法律体系使我国在过渡时期保障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日趋成熟,这种调整计划经济的产品质量法和调整市场经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司法实践中无法适用,已经不能适应解决我国目前经济体制中的产品责任问题。我国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制造”所产生的问题都是由于我国产品责任
9、法体系的缺陷造成的,我国的产品责任法体系必须加以修改、重构。我国产品责任法体系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尚存不足。(一)我国产品责任立法使产品责任归于无形我国法律对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不一致。民法通则第122条确立了生产者、销售者的严格责任。但后来制定的产品质量法取代了这一规定,该法第41条和第46条对生产者确立的是过错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这实际上规定
10、的是过错责任。该法第42条对销售者确立的是也过错责任,第42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第43条反映的内容却与第42条相冲突。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
11、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这一条内容明确了生产者、销售者对缺陷产品致损的连带责任,即:他们在产品责任链中的义务是同等的。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产品质量法第43条却经常发生困难,使产品的责任归于无形,因产品的缺陷而受损害的当事人、消费者根本无法向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追究责任。这里的原因有几个:第一,当一个产品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责任人时,实际上就没有责任人。当产品的消费者依据第43条向销售者要求赔偿时,产品的销售者往往自认为没有过错以第42条为依据拒绝赔偿,将责任推给产品的生产者,而产品的生产者又以产品不是自己生产的,或与消费者没有任何关系而拒绝赔偿,-产品质量法于2000年7月8日经第九届
12、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修正后通过,并于9月1日起施行。“中国制造”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指近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生产的一些商品出口到国外后,被国外商品检验机构和消费者组织发现存在技术安全隐患,进口商和销售商被迫召回其售出的中国商品,由此导致的中国出口商品的信任危机问题,对此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第一,国外媒体在这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对中国商品成篇累牍的负面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第二,中国法律对商品生产者行为的规制确实存在不少漏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第2款也作了类似规定。-或将责任推给零件生产者,让消费者找工商管理部门、销售者或者零件生产者,使产品责任归于无形。第二,产品的销售者和
13、生产者都规定了过错责任,使产品的责任链条脱节。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的生产者对产品质量承担违反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过错责任,产品的销售者则对产品承担过错责任,而产品的生产者不面对消费者,面对消费者的是销售者。我们稍加推敲便不难发现,在为生产者、销售者都确立过错责任的情况下,要他们相互就一个产品责任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责任链条自然难以理顺而不存在。第三,没有规定产品的销售者对其没有过错的产品的市场责任。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没有规定销售者对于其没有过错的产品的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产品的销售者只要对于产品没有过错,并指出生产者就对产品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使产品销售者的责任对消费者发生断裂。在市
14、场经济中,任何产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在市场交换中完成,而产品的消费者和产品的生产者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产品的销售者,销售者虽然对产品没有过错,但是他对于他所销售的产品必须代生产者承担市场中的责任,这是销售者对市场的责任,也是生产者对市场的责任的体现。如果销售者对其没有过错的产品的销售没有责任,那么,他就可以任意销售各种产品而不负任何责任,包括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和外国的洋垃圾。(二)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多、乱,而且自相矛盾我国有关产品责任的立法很多,有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商品检验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产品如军工产品等的质量和责
15、任的特殊规定。现在的状况是一旦某种产品出了问题,就立一个法来规制,这不仅造成立法严重滞后而且使许多议案都被搁置。立法太多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在法律适用上带来困难。在我国就是一般的律师和法官(专职律师和专任法官除外)都不知道某一具体产品的责任应该适用哪一部法律,一般的消费者在受到缺陷产品的伤害和财产遭到损失之后,就更不知道可以依哪一部法律来寻求救济了。因此,立法过多必然造成立法的混乱和自相矛盾。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体系比较乱。体现在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的效力混乱。有关产品责任的立法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也有原各个工业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甚至红头文件,而在确定某一项
16、产品的责任时实际执行和适用的往往却是红头文件。我国目前这种产品责任的立法体系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产物。(2)从调整方式来看适合计划经济的法律法规和适合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并行,适用混乱。我国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主要规范的是生产性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即只要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就无须承担责任,所依据的标准是各工业产业部门颁布的标准,我国的企业只要是生产的产品符合了标准,就无需对产品给消费者或下一步制造者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这种规定主要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方式管理的企业,适应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生产产品的产业化
17、要求,主要的立法目的是规范和保护各行各业的国有企业,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旦发生产品责任事故,绝大多数生产者不管何种行业,都以符合标准、获得质量合格证等为由进行抗辩。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要求,采用了各国产品责任法都通用的严格责任原则,对产品的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产品责任法的立法体系矛盾,使法律无法实行。我国的产品责任法由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类法律法规组成,但是这两类立法却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而产品质量类法律法规却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规定同一个产品责任而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是矛盾的,使产品责任立法无法实行
18、,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产品责任的责任依据、查处力度、责任链条上发生断裂,使产品责任立法在执行中产生严重问题,纠缠不清,使立法形同虚设。(三)我国产品质量法无法制约非法产品和外国产品的产品责任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建立在国家以行政手段管理生产性企业的基础之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的运行,以严格的标准要求产品质量。到现在为止,我国国营企业的产品质量很好就是明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产品质量法无法有效制约以非行政手段管理的企业非法生产的产品和外来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产品有市场,卖得出去,就有企业生产,就有商家敢卖。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不能制约非行政管理的企业的非法生产的
19、产品的状况,导致大量生产条件简单的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食品)猖獗销售,在市场上出现屡禁屡打不止的局面,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我国产品声誉。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无法对外来产品制约的状况则导致大量的外国质量低劣的产品甚至洋垃圾在我国销售,而我国消费者却无法依据我国法律得到保护,有些外国厂商甚至公然宣称:“一流产品销国内,二流产品销欧美,三流产品销东南亚,最次的产品销中国”。事实上,我国消费者受到的最大损害往往都来自外资企业的产品和外来的产品,如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中,当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诉索赔时,东芝公司却可以援引产品质量法的免责事由进行抗辩。这时,两部本应相辅相成的法律却发生了冲突,以
20、致无法合理调整产品责任关系。我国现行的产品责任法体系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品责任问题,已经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造成“有法难依”的状况,使我国有关产品责任的立法形同虚设,相当于没有法律制约。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有法难依”的困窘状况,应当加强我国产品责任立法与世界各国产品责任立法的比较研究,认真参考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产品责任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对我国的产品责任法进行重构。二、各国产品责任立法的比较研究所谓产品责任,指产品在制造、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缺陷并因此造成他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而引起的赔偿责任。产品责任法,是确定产品的生产者、销售
21、者及其他提供者,对其缺陷产品导致他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所应承担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一般认为,产品责任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侵权行为法,最早出现在英美的相关判例当中。“温特博诉赖特”案、“托马斯诉温切斯特”案虽然仍旧沿袭“无合同、无责任”的原则,但已经出现产品侵权责任的萌芽,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民事法律责任。产品责任法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以更加充分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般认为,产品责任法是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国家。不过在20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国家也没有专门的产品责任法,法院主要是通过引申解释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来处理产品责任案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产品种类日
22、益丰富,产品功能日益繁多,产品构造日益复杂,导致产品的危险程度日益增加,由于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事故也层出不穷。为此,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针对产品责任问题展开专门立法,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影响、促进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责任立法,这样,当代各国产品责任法就逐渐形成。美国产品责任法,早期受英国影响极大,从1842年温特伯特诉莱特案到1916年麦克逊诉别克公司案,再到1963年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案,一直都是以判例法为主,再加上各州立法并不统一,因此,产品责任诉讼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70年代美国开始加强产品责任的联邦立法,主要包括: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产品 责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