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价值创新开创“三农”保险新局面.doc
《立足价值创新开创“三农”保险新局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价值创新开创“三农”保险新局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立足价值创新开创“三农”保险新局面 摘要我国保险业规模不断增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经济功能初步发挥,但“三农”保险领域仍存在保费同比增长较快与保险深度相对较低、市场主体发展较快与市场覆盖面不广、市场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法规不完善等矛盾。开发“三农”保险,应注重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实现价值创新,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降低经营成本,推行精细化管理,研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做好诚信体系的构建等工作,从而开创“三农”保险的新局面。 关键词价值创新,增长空间,“三衣”保险我国保险业存在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保险监管和保险消费者“四个不成熟”,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提出:“要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引
2、导和推动市场主体在保险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把群众有需要、经营有效益但又没有发展好的业务尽快发展起来。”这一发展目标,深刻揭示了保险业现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为缓解保险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落实保险业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我国“三农”保险现状自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规模不断增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经济功能初步发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保险业,特别是“三农”保险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保费同比增长较快与保险深度相对较低的矛盾。1980年,我国保费收入只有4.
3、6亿元,保险密度0.47元,保险深度1.10%。而2005年底,我国保费收入达到了4927.3亿元,保险密度达到379元,保险深度2.9%。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年均增速超过30%,远远高于我国同期GDP增长的速度,而保险深度却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说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保险业渗透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还很低,其关键就是“三农”保险市场没有得到重视和开拓。二是市场主体发展较快与市场覆盖面不广、保险保障程度不高的矛盾。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时,我国只有中保一家公司,而到2005年底,全国有保险公司93家,其中产险公司35家、寿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5家
4、,保险集团及控股公司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800家,保险营销员147万余人,保险主体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市场覆盖面不广,保险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三农”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就更是低下。我国有9亿农民,是农业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灾害种类比较多,受灾面积比较广,承灾面积比较大。仅“九2K”期间年平均受灾面积就达7.4亿亩,占播地面积18%,受损棉花51万吨,损失油料、289万吨,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虽然目前市场上除了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这两家综合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外,又增加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吉林安华保险公
5、司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三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但参与“三农”保险的主体还远远不够。以保险发展较快的广东省为例:2003年,全省农业保险承保金额12.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65%,支付赔款807万元,占当年灾害损失的0.11%。1990年2003年,广东省农业保险支付赔款6.7亿元;而同期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为1405.99亿元,农业保险的补偿资金仅为损失的0.48%,保障及补偿作用微不足道。面对频繁的农业风险,农民基本上只能靠自己承担。三是市场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法规还不完善的矛盾。当前,保险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保险市场的法规建设却落后于市场化进程,“三农”保险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6、而这些又必须通过立法来实现。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实际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中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有区别,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无法可依,无论是专业农业保险公司还是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中会存在一定的法律真空。四是保险市场总体竞争不充分与局部市场恶性竞争严重的矛盾。由于“三农”保险市场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大多数保险主体选择了放弃,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心城市的部分市场领域,致使保险市场局部趋于饱和,同时,由于缺乏产品创新,保险产品趋于同化,导致各保险主体都在争夺为数不多的几个主要市场份额,使保险
7、业陷入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二、“三农”保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保险业服务“三农”,开拓“三农”保险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要求我国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各种灾害的袭扰,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年约有3亿亩农作物受灾,2亿多农村人口受到灾害影响。目前,农村大约有3000万贫困人口,大部分
8、是属于脱贫后又返贫的,而其中约60%是“因病返贫”。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覆盖人口仅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6.3%,巨大的医疗保险需求,将随着农民收人的提高而扩大。我国仅有5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绝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养老尚无制度保障。随着农民长期依赖的“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这两种养老模式的逐步瓦解,农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农民工人数早已超过1亿,探索适应农民工流动特点的保险方式和保险制度,大力开拓农民工养老保险市场也是当务之急。尽管国家逐年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但因财力所限,上述问题完全由国家花钱支撑起来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大背景下,积极发展“三农”保险,才能建立有效的“三农”风险防范机制。因此,保险业界应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的要求,应找准定位,明确思路,看清市场,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科学筹划,闯出一条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新路子,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社会责任。(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摆脱目前困境提供了无限商机发展“三农”保险面临着诸多困难,也被称为保险业
10、发展中的“最艰巨工程”。一是因为农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购买保险的能力较弱,保险意识普遍较差;二是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发生率较高,导致“三农”保险成本高、利润少,形成“农民买不起,保险公司保不起”的局面;三是保险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且无针对性,不能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为“三农”保险提供了契机,为整个保险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带来新的变化。对于保险业而言,这
11、意味着: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等,将使“三农”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从而使“三农”保险成本逐步减少。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将进一步增加“三农”保险市场需求。三是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将会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其中也包括保险意识的增强。(三)开发“三农”保险,是保险业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当前,保险业主要在城市展开激烈竞争,为了生存、发展,一些保险主体在竞争中带人非理性因素,价格越来越低,手续费越来越高,导致经营成本被不断抬高,经营利润十分微薄,甚至亏损。因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立足 价值 创新 开创 三农 保险 新局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