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例原则及其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借鉴.doc
《论比例原则及其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借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比例原则及其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借鉴.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编号:论比例原则及其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借鉴孙 瀚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二一一年三月论比例原则及其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借鉴摘 要作为一项对行政权合理行使予以控制的原则,比例原则的发展伴随着德国法制的进步。比例原则也因其精巧的结构、对行政权控制的有效,被其它法律体系所采纳。在德国,对比例原则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现在,我国学者也对比例原则的发展投入不少的关注,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但是,本文通过比例原则在我国的理论发展、立法现状和司法案例的分析,发现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比例原则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这样的误读将会直接影响到比例原则在我国的适用。另外,作为一项审查行政行为合理与否的原则,比例原则在
2、我国的适用需直接面对我国行政法上有限合理性的审查要求。对此,比例原则能否在我国得到适用,以及如何适用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对比例原则认识的现状,本文主张,我国现阶段对比例原则的适用不应照搬三阶理论,而应先引入妥当性原则和必要性原则,待实践中对比例原则的认识较为充分时,再引入狭义比例原则。在位阶上,现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比例原则抬升到宪法性原则的高度。在适用对象上,可以涵盖所有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对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条文重新解释后,本文认为行政诉讼法中设定的合理性审查的例外开口为比例原则的适用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扩充“合法”的内涵以实现比例原则的普遍适用。至于通过立法途径引入比
3、例原则也是可能的,但是考虑到当前的实际及立法成本,可以暂不通过该途径,而俟比例原则的运用较为纯熟时再予采纳。由于我国法制并无判例法的传统,也缺乏判例法技术,故判例路径不太现实,但可考虑通过案例指引的方式为法官适用比例原则提供指导。关键词: 比例原则 适用 借鉴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ESE LAW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principle in German law. This principle ha
4、s become more and more crucial in the legal process Germany.There has been lots of research on this principle in Germany. And now Chinese scholar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is topic.But if we look deeply into the theory, legislation and cases of this principle, we can find the fact tha
5、t this principle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in China which may lead to application mistakes. Another question should be mentioned here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administrative acts shall only be tested on its legal elements, which means judges shall not be allowed
6、to test whether the acts are reasonable. After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n China, this article reach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e shall introduce the first two sub-principles (principle of suitability and principle of necessity) to China at the beginning, then introduce the last sub-
7、principl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narrow meaning).As for the approach of introduce, there are three ways: legal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legislation approach and case law approach. Legal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is the most economic way, as well as the easiest way. So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8、 we shall take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first, and then write this principle into law. Meanwhile, the Supreme Court can publish some cases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inciple which may help the judges understand and apply this principle correctly.KEY WORDS: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
9、lity application introduce目 录引 言1第一章 比例原则概述3一、比例原则发展简述3二、比例原则的内容和结构4(一)三阶结构4(二)对三阶结构的批评及二阶结构的提出6三、比例原则的渊源、位阶和适用7(一)渊源7(二)位阶8(三)适用9四、比例原则与其它几项近似原则的关系11(一)均衡原则11(二)合理原则13第二章 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发展15一、理论15(一)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发展的理论和制度背景15(二)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的提出和发展18(三)对比例原则理论在我国行政法上发展的述评20二、立法20三、司法适用22(一)案例22(二)对比例原则在我国司法
10、适用上的述评27四、对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发展的回顾29第三章 我国行政法对比例原则的借鉴31一、我国行政法对比例原则借鉴的意义31二、我国行政法对比例原则的取舍32(一)内容的取舍32(二)位阶的取舍33(三)适用范围的取舍34三、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借鉴的路径34(一)法律解释路径34(二)立法、修法的路径37(三)判例路径37(四)对我国借鉴比例原则路径的综合分析38结 论39参考文献40致 谢43引 言在现代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对行政权的有效控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其中,司法审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行政行为必须合法这一点,向来并无争议,合法性审查也是司法审查的中心问题。但是,对于何
11、为“合法”则不无讨论。比例原则即是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这个手段的独特在于,它是以对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比例的判断来决定其合法性。在德国法上,比例原则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逐渐发展的过程,也体现出司法对行政控制的加强。人民的权益显然随着这个过程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保护。当然,法国法上的均衡原则和英国法上的越权无效原则,都包含了与比例原则类似的思路,即行政行为须合乎一定的比例,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甚至,在制度安排上,三国也存在高度的一致该三项包含合理性要求的原则都被纳入到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判断上。实际,在德、法、英三国,对“合法”的理解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仅要求形式上合乎法律,而且要
12、求行政权的行使适当、合理。在早期,我国学者将主要的目光投向了越权无效原则,并逐渐引出了我国法上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的分野。其后,均衡原则与比例原则逐渐受到重视。随着比例原则自台湾法及德国法上的引入,现在我国学者更多地关注到比例原则,他们对比例原则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研究的范围涵盖了比例原则的方方面面。同时,但凡研究比例原则的文章,多提出了借鉴的命题。只是,多缺乏对中国情况的必要分析。中国法上的比例原则如今发展到什么程度,对司法适用又有怎样的影响?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回答如何引进时必须直面的问题。当解答了这些疑问之后,另一个疑问不免产生,即,我们如何将比例原则借鉴到中国,毕竟,比例原则来自异域,它必
13、然地要面对中国的“水土”。现行的制度是否给比例原则的引入设置了障碍?如何理解我国法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解决比例原则与我国法的兼容性?在引进时,是否有必要对比例原则作出取舍,如何取舍?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关系将比例原则引入中国的成败。为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比例原则理论及中国实践的考察,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助益。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对比例原则进行概述,希望能够反映出比例原则的面貌,为考虑比例原则与中国法的兼容性打下基础;第二章分析了比例原则在中国理论、立法和司法上的现状,尽可能实证地描述比例原则在中国的发展;第三章则在上述两章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对比例原则借鉴的必要性,及在借鉴时对比例原则
14、内容的取舍和引入路径的选择;最后给出结论。第一章 比例原则概述现在通常所谓的比例原则肇自德国。兹先述其发展,再介绍内容、结构及其与其它相近原则之关系。一、比例原则发展简述比例原则存在广狭之分。广义比例原则的经典结构为三阶结构,包括了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及狭义比例原则三项子原则。该结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发展而来。在17、18世纪的国家形态中,警察权强大,当时既已开始有了如何控制警察权的考虑,为此有了关于警察法的立法。 参见姜昕,比例原则研究一个宪政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7-78页。1882年的Kreuzberg案,则成为德国法制发展上的标志性事件。该案中普鲁士最高行政法院对
15、警察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超过了实现该行政目的所需的强度进行了评估。最后依据普鲁士邦法通则第十章第二条第十七项的规定,即“警察为了维护公益,需为必要之处置”作出判决。必要性原则(当时并无此称谓)自此被正式提出。随后的司法实践进一步廓清了该原则,使之在行政法和警察法著作中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可。 Cf. Jurgen Schwarze, European Administrative Law, Sweet and Maxwell, 1992, pp685-686.1895年,奥托迈耶的德国行政法教科书中,即提出警察权力不可违反比例原则,但是此处的比例原则实指必要性原则。此后,弗莱纳等人又对必要性原则作出了
16、更为清楚的阐释。魏玛共和以后,必要性原则获得立法的正式肯认。1931年的普鲁士的警察行政法规定:“如果有多种方法足以维护公共安全或秩序,或有效地防御对公共安全或秩序有危害的危险,则警察机关得选择其中一种。唯警察机关应尽可能选择对关系人与一般大众造成损害最小的方法为之。” 前引姜昕,比例原则研究一个宪政的视角,第80-81页。基本法制定以后,狭义比例原则逐渐出现于德国的立法例中。如黑森邦行政执行法第4条规定:“行政机关使用直接强制措施时,应选择对于关系人及一般大众损害最小的方法,且所使用的方法不得与要达成的目的不相当。” 前引姜昕,比例原则研究一个宪政的视角,第81页。1958年的“药房”案则将
17、比例原则上升到宪法位阶,使之成为了一项宪法原则。1971年的“石油储存”案则在必要性与狭义比例原则之外发展出妥当性原则。 参前引姜昕,比例原则研究一个宪政的视角,第82-84页。但依陈新民之介绍,三阶理论提出是在药房案中,参见前引陈新民,德国公法学理论基础,第372-373页。至此,比例原则的三阶结构正式得到确立。由于比例原则在审查行政行为上的细致性及权利保障上的有效性,许多国家移植了比例原则,有的国家则在既有法制中吸收了比例原则。移植比例原则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我国台湾地区。如我国台湾地区1999年行政程序法第8条规定:“行政行为,应依下列原则为之:(1)采取之方法应有助于目的之达成;(2)有多
18、种能达成目的之方法时,应选择对人民权益损害最小者;(3)采取方法所造成之损害不得与欲达成目的之利益显失均衡。” 转引自前引姜昕,比例原则研究一个宪政的视角,第92页。该条文即是对比例原则三阶结构的直接援引。而另一些国家,别于德国的制度发展,自身存在着与比例原则意思或功能类似的原则,比如法国的均衡原则、英国的合理原则。在法制交流的背景下,这些原则也在相互影响。 对均衡原则和合理原则,下文中将有更具体的描述。在法制交流方面,尤其在欧洲法背景下,一国的法制很可能通过被欧洲法所吸收,再转化到其它成员国的法制中。其中谈到德国法对欧洲法影响的文章,可见【德】格奥尔格诺尔特著,于安译,德国和欧洲行政法的一般
19、原则历史角度的比较,载于行政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第75-86页。二、比例原则的内容和结构现在对比例原则内容和结构的认识,以三阶结构为通说;但是,亦有学者认识到三阶结构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阶结构。无论三阶结构或二阶结构,比例原则项下都包含了若干子原则,并存在一定的适用顺位这些构成了比例原则的内容和结构。(一)三阶结构三阶结构下三项子原则分别如下:1、妥当性原则又称适当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权力的行使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的达成,亦即某项措施的行使并不具备达成行政目的的效果时,该措施即悖于妥当性原则。比如,某人醉酒驾车,若交警仅以口头警示,或仅课予罚款,而不约束至
20、酒醒,则交警的行为难以起到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的效果,此行为即悖于妥当性原则。在羁束行政中,由于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的措施已由法律明定,此时,行政机关只需依法行事,故于行政机关而言,并无考虑行政目的与行政措施间适当的必要。故在行政法上,妥当性原则的适用多在行政裁量领域。在司法实践上,依德国联邦行政法院的见解,行政措施即使只有部分能达成目的,也认为符合此原则。 参见前引陈新民,德国公法学理论基础,第369页。2、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小损害原则、不可替代原则或最温和之手段原则,是指在有多种能同样达成行政目的的手段可供选择时,行政主体应选择采取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手段,即该手段对行政目的的达成是必
21、要的。” 张树义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依前所述,此原则在德国法上讨论较早,已成定论。日本学者田村悦一则在德国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必要性原则具体化的思路: 喻文光,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第5-6页。“第一,为保护公益可以采取下命令或禁止性的行政行为时,原则上应选择禁止性行为,因为二者相比较,后者对公民权益侵害一般较小。“第二,为追求公益而有多个等值手段可供选择时,除有紧急事态等特别情形外,原则上赋予相对人选择权,通过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能在主观层面上将侵害减至最小。“第三,如果当事人能提供与侵害行政行为具有相同法律效果的方
22、法时,在此范围内,应避免采取官署强制作成行政行为的方式。”在德国法上,对于必要性不得裁量,即在有多个可能性措施时,必须选择对公民权益最小侵害的方法,对此,行政机关不具有裁量权。 参见前引喻文光,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第6页。3、狭义比例原则“又称均衡原则、比例性原则、相当性原则、法益相称性原则等,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来达成行政目的所必要的手段,不能给相对人权益带来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即行政手段对相对人权益的损害必须小于该行政目的所实现的社会公共利益,不能超过这一限度。” 前引张树义主编,行政法学,第34页。在功能上,狭义比例原则统摄了前述两项原则,即“以人权侵害的份量来与行政目的达成的重
23、要性作比较,若前者重于后者时,则行政目的即使客观存在,手段即使必要,亦无许可该行政权力实施之理矣。” 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故此,上述三项原则大略可以分为客观性评价及主观性评价,妥当性原则与必要性原则偏重客观性评价,是在利用经验式的因果律,寻找可达成目的以及尽可能少侵犯人权之手段;而狭义比例原则则偏重于主观性评价,在行政目的与公民权利间加以衡量,并以此来判断前述目的和手段的取舍。 参见前引陈新民,德国公法学理论基础,第371页。故而,对比例原则的前两项适用争议一般较小,但对于后一项,由于涉及主观评价,而人们的主观意志往往并不一致,对狭义比例原则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例 原则 及其 我国 行政法 借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