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经济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经济问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12日在此间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规模大、速度快、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或者说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二是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
2、,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比较明显。2005年,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超过1600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加上老年人中的病残人口,需要照料服务的数量是很大的,而现有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2005年底,中国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达到3.95万个,总床位149.
3、7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仅占有10张床位。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大约是50-70张。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约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这样算下来,也要700多万张床位,差距较大,亟须加快发展速度。四是与城市相比,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中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李本公说,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
4、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则凸显和加重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以下问题。1、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见成效,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减缓,人口压力越来越小,人口总量在2030年前后停止增长,然后将缓慢下降,这是件好事。2、我国政府已经面临社会养老问题。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国政府用于养老保险的费用很大,加重政府的负担。3、子女赡养多位老人将普遍存在,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加重。4、将会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5、
5、不会造成我国劳动力的紧张。因为我国青年、少年、儿童的总量还是很大的。一个地区的人口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如何生育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人口性别比、人口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其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社会、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区老龄人口增速加快,许多社会问题因此而凸现,成为我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为此,区人口委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与区老龄办合作,组织力量,以我区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题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述如下。 一、 调查对象、方法(一)对象和内容1、对象:选择我区人口最为集中的岳阳街道和人口较多的四个镇
6、为调查点,即北片的新桥镇、佘山镇,南片的叶榭镇和泖港镇。2、内容:了解掌握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及独居老人数;了解、掌握全区老龄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老龄化工作新路子。(二)方法1、听取镇、街道计生办、计生协、老龄办有关情况介绍;2、查看各镇、街道2-3个基层老人活动室和相关资料;3、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 我区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一)我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按国际分类标准:65岁以上人口达到7%,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1999年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上海则早在1979年就进入人口老
7、龄化城市的行列,我区从1990年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形态。从我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6200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67%,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统计上升了1.73个百分点。又据相关资料统计,至2000年底,全区户籍人口中60-70岁人口为43940人,70-80岁人口为28913人,80岁以上人口为8653人,合计60岁以上人口为81506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6.4%;至2003年6月底,我区户籍人口总数506795人,而60岁以上的人口为8946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65%,大大超过了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标准的7.56%。预测到203
8、0年,老龄人口将高达36%,到时社会上每10个人中就有近4个老人,家庭中一对夫妇照顾3-4个老年人的状况将相当普遍。 又据区老龄办统计至2004年7月30日,全区户籍人口为506815人,全区老龄人口为91328人,占户籍人口的18.02%。其中纯老年家庭达到13372户,20735人;80岁以上老人2280人,占纯老年人比例10.99%;单身独居老人4673人,占纯老年人比例22.53%。老龄人口、纯老年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无论从社会角度和家庭角度看,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二)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我区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城镇老年人以领取退休金为主,农村老年人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9、为主。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主要有两块:一是来自于单位资金来源的退休金、养老金等保障,是现行的最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它排除农村人口,只覆盖城镇单位的退休人员;二是独立于单位之外的基本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体系。据我区第五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一是全区办理离退休或退职手续、依靠退休(职)金生活的老年人不足三成,尚有七成多老年人大多为农业户口。他们中很多没有明显的经济收入来源,或有部分养老金可以领取,但远远不足于他们的生活之需,依靠家庭成员或亲属供养的占了很大比例。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强化农村老人社会保障工作,斥巨资在农村地区开展镇
10、保工作,使农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口获得每月350余元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发展,改善了农村老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但与全区人均收入以及老年生活实际需要相比,镇保仅能维持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年人依靠自身积累来维持晚年生活的观念较为淡薄,因而依靠其他手段取得经济收入来维持晚年生活的老年人为数极少。同时,由于养老保险等在我区开展的时间不长,现进入老年人行列的大多数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实践,因而依靠商业保险金作为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员更是寥寥无几;三是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险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也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随着农村城镇
11、化的发展,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目前,对小城镇承载老年人口的能力和养老保险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尚显不足。由此可见,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三)老年人权益保障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老年法出台后,通过区、镇、村三级的维权组织及各种途径的宣传,老年维权力度逐年加强;另一方面,涉及老年人纠纷侵权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由住房原因引起的涉老纠纷急趋增加,由动拆迁而引发的家庭侵权行为更为突出。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这类纠纷占全区涉老纠纷总数的40%,干扰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秩序,给社会安定也带来不利的消极因素。(四)老年人活动场所标准和功能发挥不平衡从调查的
12、情况看,一是我区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村(居)委都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部分场所达到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标准要求,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年活动场所矮小、简陋、活动设施缺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活动之需。老年活动室的活动设施,大部分停留在喝茶、打牌、麻将等层面上,对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健身等方面考虑较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快、实力雄厚的基层老年活动场所建造较为规范,设施较全,功能发挥较好,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基层老年活动场所则显得名不符实;二是在公建配套房建设中,不能足量拨付和个别挪用老年人活动场所的问题。近年来,作为新城建设中统一规划的社会公益用房配套设施,对丰富老年人的业余和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行之
13、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交付的老年人场所的实际面积不足,或改变用途挪作他用等;三是按“老有所学”的要求,老年人再教育场所明显不足。(五)老龄工作经费和人员投入尚显不足据调查,老龄工作经费是多年悬而未决的老问题。目前对老龄工作的经费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据本地区的老龄工作实际予以投入,投入比例大小视经济情况而定。作为上级部门的市老龄委,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见。由于没有对老龄工作明文规定的经济投入作为保障和支撑。必然使老龄工作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部分地区虽有好的思路和举措,但受经济所限而无法实施,真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使老龄工作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层面。同时,老
14、龄机构工作人员不足也是困绕基层的一个大问题,从全区18个镇级老龄工作机构来看,老龄办主任均由民政助理兼任,下设工作人员一名。部分老龄办人员没有编制,相关待遇偏低。面对老龄工作量的不断加大和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老龄机构缺编少人、待遇偏低的矛盾愈发突出。(六)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首先,居家养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从社会发展眼光看,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近20多年我区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绝大多数家庭只生一个子女,其实行计划生育的父母逐步进入老年人口行列,其家庭年轻人口的比例减少,城镇和农村中“四二一”家庭赡养结构占绝对比例,而且逐年增加。即一对年轻夫妇将照
15、顾4名老年人和一个子女,这还不考虑目前人均寿命近80岁,尚有祖辈需要照顾的实际情况。要求家庭中的两个或一个年轻的劳动人口照顾双亲和祖辈老人往往困难重重,而高龄老人的照顾又往往是居家养老所不能胜任的,年轻人口无力承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活压力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在通过调查中也发现,约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并不希望同儿女同住一起,反映了老年人不依赖子女养老的心理变化,为社会养老提供了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基础;其次,社会机构养老的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表明,社会机构养老率为5%左右,我国上海市目前为1.3-1.4%左右,我区虽未作统计,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无论从数量和接纳老年人数
16、而言,均处于较低水平,在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社会机构养老显然准备不足。(七)老龄工作的难点、重点主要在农村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农村老年人口的绝对数远远大于城镇老年人口。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人口流动明显加快,同时随着“居住向城镇集中”战略的实施,部分农村老年人口随子女迁住到了城镇,但比例较少。目前,我区约有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老年人自力能力下降,绝大多数老年人仍要靠家庭和土地来养老,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集体经济的减弱和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缺乏养老、医疗、照料等基本社会保障,也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17、”的问题,老人赡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都预示着老龄工作的难点、重点主要在农村。 三、 建议和对策综观我区老龄化问题现状和问题,可以得出我区老龄化的特点是:基数大、速度快、底子薄、负担重。从我区经济尚不发达和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实际出发,应当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效快的对策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区老龄工作职能部门要在各镇、街道(园区)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老龄工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区老龄工作计划“十一五”计划,将老龄工作列入区政府的主要工作;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强化老龄工作考核;完善和加强镇级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增编增
18、人,健全老龄工作网络,以适应老龄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包括老龄工作经费,为老设施建设经费和老龄事业经费预算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大老龄工作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变由各镇级依据经济情况投入经费,或按活动临时报批费用的局面,而按老年人数为基数,列入区镇财政预算,按一定比例进行经费投入,以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二)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社会养老保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健全和完善,与地区综合实力、经济发展以及地方财政、福利政策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健全和完善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难以一蹴而就。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变。但从另一方面看,建立和完善独立
19、于单位以外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工作,是可以强化的,也是可以做好的。如近年来,我区农村开展的镇保工作,人口计生委实施的对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年老时一次性奖励政策措施等,都是对现有社会养老机制的补充和完善,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为此,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就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支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等工作展开专题研究,制订相应的政策,把这方面的工作做早、做足。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老年人口和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上。一是切实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
20、、保葬“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建立特困医疗救济基金和农民生活最低保障线;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使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二是尽快建立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小城镇职工有土地,又有工资收入,具有亦工亦农的特点,也具有缴纳保险金的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小城镇企业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难以真正做到连续缴费15年以上,因此,采取对小城镇企业职工可采取低缴费、低待遇、累计计算工龄的养老保险办法,是目前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之一,应切实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研究和措施落实。(三)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目前,我区老龄人口绝对量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引发
21、的伦理问题十分突出。为使老年人不受到伤害,并能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尊重,需要建立适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一是在社会各成员权益得到兼顾的前提下,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使社会成员达成共识:即老年人过去为社会和家庭作出了贡献,作为公正回报,社会应给他们提供支持,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并应当得到社会更多更好的帮助;二是继续深入开展维权示范岗创建活动、“爱心助老特色基地”和“敬老村(居)”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老人、尊重老人、为老人办实事的良好氛围;三是以解决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加强专题调研,强化协调力度,大力宣传贯彻老年法,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正当权益。(
22、四)发扬社会公德,大力倡导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在我区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养老系统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目前仍应大力提倡以居家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从我区实际情况看,老龄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在我区农村还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覆盖面尚不足二分之一的情况下,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养儿防老”还将作为农村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继续存在下去。由此也可以认定,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仍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公德教育,
23、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的框架内,倡导赡养人和被赡养人之间签定“家庭赡养协议”或落实家庭赡养责任制等措施,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二是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兴办养老院、福利院(所)、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作为居家养老的补充。目前,我区由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不足二十家,除区级一家具一定规模外,其余十多家镇级机构规模偏小,供养设施一般,入住老年不多。政府应建立对社会养老机构给予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机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民间组织兴办老龄事业,逐步提高社会养老的比例,推进老年社会福利化的进程。(五)加强发挥社区在老龄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在社区
24、,与此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也大多产生在社区,加强社区在老龄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极为重要。运用得好,老年人可以用亲属、邻里、村(居)委会和原工作单位这四大资源构成中真正发挥社会关照系统的作用。具体建议为:一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构筑社区老年人口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加快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老年人的“幸福之家”。要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开展“社区服务呼叫网络”,逐步做到“在家按电钮,服务上门来”的服务工程,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区推广;二是为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区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老年科学和教育。目前我区没有一所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和服务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和照料人员
25、严重不足,全科家庭医生缺乏,康复医疗发展缓慢。所以一方面要重视老年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好老年学的普及工作,另一方面要特别加强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区老年医疗服务机构,健全服务网络,增加服务设施和家庭病床,并为老年人口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并将社会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区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从社区老年人相对集中和便利的原则出发,积极实施老年人教育,建立老年人学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活动,并在活动场所、师资、资金上予以扶植和支持。应积极鼓励和重视在社区内举办各种老年知识讲座、学习班、形势报告会、读书读报会等,开展生动的老年思想教育工作,让老年人在社区真正获得老有所
26、教的机会和乐趣;三是加大社区老年人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建设,丰富老年人口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四是在社区内设点,落实专门人员,为老年人口开设心理、生理、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为老年人口排忧解难;五是规范和发展社区“尊老一条龙”服务活动,扩大参与单位和服务项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并建立社区老龄工作志愿者队伍,积极为老龄工作和老年人口开展志愿活动;六是资源整合,培育社区老龄民间组织。除政府继续支持开展老龄工作,加大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外,在有条件的社区扶持发展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使其成为社区老年工作的主力军。可实行在部分服务行业,政
27、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接受政府委托管理事务,根据老年人口的需求开展服务,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广泛参与的老龄工作社会化的管理机制。(六)注重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老年人口精神赡养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普遍感到寂寞,缺乏精神关照,已经成为他们亟待需要的大问题。通过调研,使我们对老年这一人生阶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老年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明确这个划分原则,对老年人统筹自己的晚年生活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从退休年龄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低龄老年。这时,其生活不仅能完全自理,而且还能帮助子女带好孩子、操持家务,同子女间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生活上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人生
28、经验丰富,在度过退休最初一段不适应期后,没有了工作和孩子的拖累,尚能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因而精神赡养问题尚不突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高龄老年时期,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行动越来越困难,做事力不从心,故交知己越来越少,对疾病和意外事故的恐惧越来越深,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依赖越来越深,于是自由度也越来越少。此时,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重视和加强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和独居老人的精神赡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除家庭人员和子女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大与老年人的沟通、照顾、关怀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等均要在关心老人精神赡养问题上有所作为,落实相关措施。同时,民间组织在这
29、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如区计划生育协会参与全区老龄工作,充分发挥协会会员、志愿者与独居老人、贫困老人实行一对一帮困结对,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帮困的做法,经实践证明,是一条行得通的好路子、好方法,并可为其他民间组织借鉴,从而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良好局面。总之,老龄化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虽然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老龄化持悲观态度,过分强调老年人口增加对社会带来“负担”的观念,容易造成老龄化的消极形象,不仅片面,而会使老年人精神上受到压抑,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只要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正确的老龄观,思想重视,积极应对,措施得当,通过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从我区老龄工作的实际出发,努力构筑以发扬社会公德,完善社会公益事业,实行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关注模式,并着力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我区新时期的老龄工作一定会有大的发展,由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会降至最低限度,我区的老年人口一定会真正获得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