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doc
《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连贯研究的新途径本文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内容摘要:国内外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很多,一般把衔接和连贯结合起来处理,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断寻找新的衔接解释手段。本文只探讨连贯,不涉及衔接。作者以目的原则作指导、以目的为核心分析语篇,用目的系统论来解释语篇的连贯,把目的作为判断连贯和连贯程度的标准,提供一个探讨和解释话语连贯的新途径。关键词:目的原则,目的,目的系统论,语篇,连贯Abstract: The literature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s imposing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
2、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pursuit of new cohesive devices to explain coherence. The present paper is exclusively devoted to coherenc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goal-direction in human action, the paper takes the goal a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coherence of texts or discourse and proposes
3、goal analysis as a fresh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herence.Key words: the principle of goal direction, goal, system of goals, text(discourse), coherenceI绪论任何话语,不管长度如何,也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为“语篇”(英文为text或discourse)。一句话或者一个言语行为虽然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但是绝大多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构成的。那么语篇的言语行为为什么不是一盘散沙?怎样做到不是一盘散沙?换言之,这些
4、言语行为是怎么衔接的?怎样连贯的?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问题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如Gleason,Wolfgang Dresser,Randolph Quirk,等等)。许多语言学模式成为语篇衔接和连贯分析的依据和基础,如法位学(tagmemics),层次语言学(stratificational linguistics),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如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或者结构问题成了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语篇分析(也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I-1. 关于衔接连贯的研究概述在展开本文的论述之前,
5、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为本文的基础。I-1-1 国外I-1-1-1韩理德和哈桑有关衔接和照应理论,最早的和系统的研究者是Halliday和Hasan。他们在英语的衔接(1976)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1)指称 ,(2)替代,(3)省略,(4)连接,(5)词汇衔接。1985年,在语言 语境 语篇一书中又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包括Halliday和Hasan(1976)原来的四种(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这四种
6、衔接纽带可以形成同指,同类,同延三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等。1-1-1-2 Waldemar F. GutwinskiWaldemar F. Gutwinski是最早研究英语衔接和连贯的学者之一(1976),特点是专门研究文学作品的衔接与连贯。其研究内容很多与韩理德和哈桑相同,不同的是他很早(第一个?)把enation和agnation 两种结构的作为衔接手段。Enation:同类同构关系两个句子如果有相同结构,即是说,在句子中相同地方的成分属于同一个类别,而且他们出现的结构也相同的话,我们说他们具有同类同构关系。(Gleason, Linguistics and
7、English Grammar,199)例如:Greta was at the stove. Turning hotcakes。Reaching for the coffee beans. Grinding away Jamess voice.James was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His hand half-raised. His voice in the rafters.James walking away. The old lady falling. There under the jaw of the roof. In the vault of the
8、bed loft. Inti the shadow of death. Pushed by Jamess will. By Jamess hand. By Jamess words. Agnation:同类异构关系如果成对的句子具有相同的主要的词项,但是结构不同(一般为排列不同,伴随的功能词不同,或其他的结构标记语不同),但是结构关系是有规律的,成系统的。例如:James wrote this book. 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James.She couldnt do this. This she couldnt do.在语篇中,只要这两种结构出现在一起,就形成衔接
9、关系。如下例:In the sea, once upon a time, O my Best Beloved, there was a Whale, and he ate fishes. He ate the starfish and the garfish, and the crab and the dab, and the plaice and the dace, and the skate and his mate, and the mackerel and the pickerel, and the really truly twirly-whirly eel. All the fis
10、hes he could find in all the sea he ate with his mouthso! (Rudyard Kipling, Just-So-Stories For Little Children, Garden City, N.Y. 1927:3)1-1-2 国内1-1-2-1 胡壮麟胡壮麟在1994年出版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具体内容是:(1)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4)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
11、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1-1-2-2 张德禄张德禄(1992,1993a, 1994)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先后提出了(1)跨类衔接机制概念,(2)外指衔接概念,(3)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4)多元意义衔接概念。认为不仅语篇的概念意义具有衔接作用,人际意义关系也具有衔接作用;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还可以形成衔接关系(如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语篇中具有外指特点的项目可以看作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包括外指指代和词汇等;由意义空缺所形成的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衔接,可以具有接续性和实体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讲,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语境就会联系起来,共同决定语篇的连贯(2004)。1-1-
12、2-3 廖美珍廖美珍基于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思维(概念)比喻化的观点(1982),首次把比喻作为语篇的衔接手段,认为比喻不仅具有语句修辞功能,还有非常重要的语篇功能(1992,1999),把比喻和语篇结合起来研究,从而开拓了比喻研究和语篇衔接研究的新领域。另外,廖美珍还较早地系统地探讨了时态的语篇衔接功能(1997)。1-1-2-5 姜望琪姜望琪根据Randolf Quirk的观点,提出并置(justaposition)就是连贯的说法(2004),认为相邻的话语就是衔接和连贯的。1-1-2-6 史有为史有为专门探讨了汉语的语篇衔接和连贯问题(2004)。认为汉语语篇由语段、意义、接应
13、、背景四种类型的因素参与构成。与中国外语界对衔接和连贯区分对待不同,史有为将衔接和连贯结合在一起。研究英语衔接和连贯的学者一般将句子作为语篇的单位,史有为将小句作为语篇的基本单位,认为“语篇连贯性的基础是意义类因素,即相关性和条理性。其具体表现为接应/衔接,它涉及逻辑和贯通两个方面。晦逻辑接应是汉语的又一特点。而贯通接应则是最复杂的一个方面,它主要由命题内涵、情态-语气、背景、风格四种;其接应手段主要有形式、意义、背景、风格等四类。”1-2 评述上述种种不同视角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语篇衔接和连贯问题的认识。存在的问题是:(1)重衔接的研究,轻连贯的研究。迄今为止的研究几乎都是寻找衔接手段。
14、(2)到底是什么帮助语篇连贯?判断连贯的标准到底是什么?(3)什么叫“有机衔接和连贯”(韩理德,1985)?为什么“相邻对”算作有机衔接?相邻对凭什么衔接和连贯?(4)(根据张德禄的观点)“衔接本身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衔接与连贯是什么关系和衔接的范围应该划定在什么地方,还有许多分歧”。因此,需要从其他的角度,用其他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连贯问题。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II 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新途径II-1 什么是语用和话语分析的目的原则哲学和社会学均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导向的,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按照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说话就是做事,言语也是行为。因此,言语行为目的原则是:任何
15、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说,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行为都带有目的的保证“交际目的”。(参见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外语学刊2004年第5期;“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学新途径探索”,2003,第8届中国语用学研讨会,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说话是因为有目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现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说话不是手段,说话是生存;语言不是工具,是生命和生存的展布。换句话说,目的是言语行为生成的原因。目的是言语行为发展的动力。这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语用原则。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目的原则下的语用研究和言语行为分析把
16、目的置于中心地位,以目的为轴心来描述言语行为分析言语行为解释言语行为。具体内容包括:(1)目的表达(目的与话语形式关系),(2)目的追求(过程),(3)目的关系,(4)目的互动(目的理解、目的认可、目的采纳、目的拒绝,等等),(5)目的与话语连贯,(6)目的实现手段,(7)目的实现条件,(8)目的与权势关系,(9)目的实现与否,(10)目的与意义。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是:为人们表达目的、理解目的和实现目的提供语用学启示。目的原则下的语用研究和话语分析重人的主观能动性,重人的创造性,重话语的策略性,重话语的选择性,把人置于中心地位,置于主宰地位。但是,我们不去研究目的的生成,也
17、不研究所有的行为的目的。那是社会学家(或者心理学家)的任务。II-2 目的系统论系统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结构、有层次、有机的、互相联系的、针对特定目的的整体系统。目的原则认为:目的正是这样一个系统。通常,一个言语活动如果不是由一个言语行为构成的,便有一个总目的(super goal),总目的之下有子目的(sub-goal),而子目的下可能又有子目的,形成一个目的系统网络(其实,由一个言语行为构成的语篇也是一个自在的系统,只是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罢了)。有的子目的直接指向总目的,有的间接指向总目的。子目的与子目的之间,子目的与总目的之间有着有机的、丰富多彩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个系
18、统结构里,从对总目的的关系来说,目的又可分为主要目的(primary goal)和次要目的(辅助目的)(secondary goal),等等。但是,所有的子目的都受总目的支配。对于这个目的系统的分析可以采取两种模式:自上而下(从总目的到子目的)和自下而上(从子目的到总目的)。目的层次结构观和系统观使目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II-3 话语连贯分析话语或者语篇有两种形式:一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互动性话语,即是在两个客体之间展开的,如对白、问答等等;一种是独白式话语,即是由一个主体发出的,如散文、诗歌、演说等等(也包括在两人互动中一人自己说的话语)。II-3-1 两人间口头互动话语口头互动一般分为
19、日常互动和机构互动两种。这种互动也有多种形式,最典型的、最常见的是问答。所以我们以问答互动为例来分析。我们以机构话语的问答作为例子说明,因为机构话语的典型特征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所谓任务,就是目的。II-3-1-1 问答语料(民事诉讼)法庭审判是机构话语中最典型的一种,所以我们以法庭话语为语料。语料背景是:原告与被告签订协议,购买被告设备,后发现设备质量有问题,要求退货并解除协议,被告不服,认为是原告适用不当。原告于是将被告告上法庭。下面是原告代理律师对被告的发问过程的录音转写。原告律师:请问贵厂有高级工程师几名?被告:没有。原告律师:工程师几名?被告:也没有。原告律师:技术员呢?被告:两名。原
20、告律师:再问一句:两位技术员任职资格由什么机构评定?被告:是由厂务会议决定,职代会通过的。原告律师:有没有国家颁发的统一职称证书? 被告:暂时没有。原告律师:有没有外聘工程师,技术员? 被告:也没有。原告律师:既然这样,我想请教被告:某某仪器系一种高级精密仪器,贵厂既没有工程师,也没有国家统一考核评定的技术员,又没有外聘技术骨干,你们是怎么保证某某仪器达到国家统一质量标准呢?被告:(无言以对)II-3-1-2 问话和答话之间连贯分析判断连贯的标准:答话只要是针对问话的目的便是连贯的。答话只要不针对问话的目的,便不是连贯的。在目的分析法中,形式手段不重要,判断言语行为连贯的标准是是否针对目的。在
21、下面的连贯图中,答话与问话之间都是典型的相邻对,韩理德和哈桑认为它们是衔接的,而且是有机的。我们要问的是:它们为什么是有机的?凭什么衔接和连贯?我们的解释是,这里的衔接确实是有机的,但是使这种有机性生成的是“目的”。换言之,所有答话都与问话构成连贯关系,因为所有的答话都是针对问话的目的。目的原则分析下的话语连贯关系图解(一)问答之间的连贯乙:请问贵厂有高级工程师几名? 甲:没有。 问答连贯机制答话针对问话目的乙:工程师几名? 甲:也没有。 问答连贯机制答话针对问话目的乙:技术员呢? 甲:两名。 问答连贯机制答话针对问话目的乙:再问一句:两位技术员任职资 格由什么机构评定? 甲:是由厂务会议决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目的 原则 连贯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