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doc
《社会学论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
2、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拐点【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1-0094-032007年底以来,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大批农民的回流。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08年12月中旬,回流的农民T达到了780万人。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
3、者们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忧心忡忡。但是,必须承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刘易斯拐点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拐点到来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状况,并由此推算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认清这种形势有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理论在理解刘易斯拐点上,国内存在着一些偏差。如何正确认识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刘易斯模型有两个拐点,决定性的拐点是第二个,而国内一些学者其实只谈到了第一个拐点。刘易斯1972年在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一文中提到当资本主义部门扩张时,可以设想工资在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这时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在非资
4、本主义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的增长停止,其平均收入提高了,并使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大量上升时出现。第二个转折点出现于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之时,这样我们便到达了新古典学派的单一经济的状态。第二个转折点与费景汉和拉尼斯所讲的一样。第一个转折点的定义也相同,但推导机制不同,因为他们着眼于第二种形态。在这种形态里,资本主义部门依赖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农产品。……决定性的转折点并非第一个,而是第二个,因为正是从这里,我们超过边界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可见,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内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对照费景汉
5、一拉尼斯模型中的三阶段划分,该模型中从第一阶段转化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该模型中从第二阶段转化到第三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而我国学者对刘易斯拐点认识偏颇,国内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呈现一种二元经济格局,一方面是以维持生计的工资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的传统经济部门,另一方面是由积累率制约的不断扩张的现代经济部门。直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增长才逐步被合成为一体化的均衡的现代经济增长。因此,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就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吴敬琏也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
6、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国内学者谈到的拐点只是刘易斯第一个拐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状况还没达到第一个拐点,更不用说第二个拐点了。当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到来之时,标志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进程进入了加速的快车道,进入日益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上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到来,则标志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消解。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传统农业部门在增长,但农民的平均收入提高得很慢。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上升赶不上CPI增长的步伐,甚至实际工资还出现了负增长,劳动者的工资占GDP的比例明显下降:19
7、78年为15.61%,1995年时为13.54%,到2000年的时候下降到10.87%,而最近几年,这一比例始终在11%左右徘徊。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着,也不会去资本主义部门就业。至于离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的第二个拐点就更远了。本文就是根据非资本主义农业部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来推算刘易斯第一拐点的到来时间。二、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根据笔者在制度倒逼下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一文中曾计算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情况,我们采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得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1模型说明。根据刘易斯拐点中的第一拐点的内涵,利用两个模型,亦即两个方程(l)、(2)来推算我国农村
8、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时间。方程中Y表示从2007年开始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Y2表示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数量。X表示年数(2007年为第一年)。a、b、c为系数,分别表示每年净增的适合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第一年(2007年)适合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每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其关键是确定a、b、c这些系数。2数据来源、系数的确定及求解。我们的数据来源于根据表一1,2007年我国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了21132万人(假设仅对5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故取b=21132万人。系数a的确定比较复杂,农村有新增劳动力,也有退休的劳动力。据农业
9、部张宝文介绍,我国农村每年新增青年劳动力600多万人。同时,还要计算现有的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每年年满50岁不宜转移的劳动力数量,计算20年内的数据。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只能算出从2007年开始的20年内平均每年年满50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国务院农普办、国家统计局2007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年龄段在31-50岁之间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农业从业人数的47.3%,且人员在每一年龄层分布较为均匀。根据表一1和表一2可以推算出31-40岁和41-50岁年龄段内剩余劳动力人口分别为7882万人和6670万人,两项共计14552万人。由此,31-50岁之间年龄段的人员中,平
10、均每一年龄层的人口为728万人,亦即31-50岁年龄段内每年有728万人年满50岁。假设50岁以下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上呈均匀的分布状态,则在20年的转移期内总有50岁以下各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故我们无需考虑农业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需求的供给问题。由此,得出a=600万人-728万人=-128万人,这说明50岁以下适合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2007年存量基础上每年将减少128万人。根据拉尼斯费景汉的观点: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刘易斯拐点就能达到。说明我国劳动力转移完毕是可能的。关于每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各个专家的看法不一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论文 我国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拐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