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一、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1)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社会心理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称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
2、识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知觉;对自身的觉知,即所谓的自我意识;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表现为注意,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 无意识现象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二、心理学的源流 1心理学的流派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试图通过类似化学研究的元素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实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构造主义。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
3、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其方法就是内省法,研究者经过研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内省而了解不同刺激情境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詹姆斯批评构造主义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的连续性,即他所谓的“意识流”。此外,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机能主义的主
4、张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3)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4)行为主义 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另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
5、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主张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此外,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发展了行为主义,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宗旨,并明确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不仅适合动物训练,也适于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弗洛伊
6、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成为一种学说。所谓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他们采用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7)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
7、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还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2心理学的研究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2)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 (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
8、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等。 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 脑与心理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
9、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1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脊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其功能是将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人神经,传达至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为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其功能在于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向外传导,传送至效应器官。它们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巾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2脑神经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3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 “植物神经系统”一词是1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英国科学家兰格莱将
10、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在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这两种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颉颃作用。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1脑的结构 (1)脑细胞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突触分为轴突和树突,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信号。 (2)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锥体交叉的最下端和第一脊神经的最上端为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
11、部位,又包括白质和灰质。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3)大脑结构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及其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组成。脑皮层覆盖于半球表面,褶皱层叠,外形很像完整而饱满的核桃仁的部分。它从前到后面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分与特定的功能相连,揭开这一神秘面纱的是法国医生布洛卡。额叶后下部,被称为布洛卡区,又称运动性言语中枢。温尔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又称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但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不同,前者用来形成句子,损害它会影响表达能力,但不影响理解;后者则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话虽流畅但却不
12、理解语言的意义。两者由被称作弓状纤维束的神经束连接起来,当弓状纤维受损时,理解力不会受到损害且言语很流利,但是却不能把所理解到的讲出来。 2脑的功能 (1)大脑的功能 一般认为,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由左半球负责;而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但实际上左右半球脑的功能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此外,大脑具有重新调整代偿的功能。 (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颅相说 颅相说是关于颅骨外形特征与性格相关的一种学说。19世纪初德国医生、解剖学家加尔首先提出,之后他的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了颅相说一词。加尔把颅骨划分27个功能区,并绘制成图。后来
13、施普茨海姆加以修订,增补为35个功能区。颅相说已经被心理测量学所鄙弃。 定位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大脑皮质,以下依次是基底节、间脑、小脑、脑干、脊髓。定位说也处于不断修改之中。 整体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生理学家费卢龙。费卢龙发现了机能的统一性和差别性,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颅相说和定位说。20世纪初美国人拉什利采用脑毁除技术对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实验发现,大脑损伤的动物的习惯形成会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却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关系。由此他得出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两条重要的原理,认为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
14、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而且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脯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机能系统说 苏联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也是动态的和系统的。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相互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为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称动力系统,由脑干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颞叶的广大脑区。鲁利亚认为
15、,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模块说 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提出了脑认知功能的模块说,这种学说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模块理论认为人脑所形成的功能模块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信息过程。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形式组织在一起,复杂的心理能力是大脑中许多离散的特异区域功能的产物。 泛脑网络论 泛脑网络论认为机能定位既可以是相对隔离的结构,又可以是动态联系的体现。机能定位还可以是分子结构序列的体现,一
16、种神经递质与其几种受体亚型结合,则可分别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此为不同的分子结构序列所决定。泛脑网络论主张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人的大脑,在相互联系中看待大脑。三、脑功能开发 1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1)保护和利用大脑 锻炼与大脑, 锻炼可以促进我们大脑的发展,保护大脑。 睡眠与大脑,睡眠对大脑有重要的营养作用。 营养与大脑,给大脑提供适宜的营养。 烟酒与大脑,烟酒中的一些有毒物质,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对脑产生破坏作用。 疾病与大脑,各种疾病会使大脑受到不同程度伤害,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行为异常。 学习、记忆与大脑,学习也是开发大脑潜能、改善脑结构、提高大脑功能的一条基本途径。 (2)脑潜能的开发 大
17、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 挖掘大脑潜力第三章行为动力一、需要 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动机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
18、功能。 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动机起源的角度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从动机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从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从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2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的种类: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3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学
19、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一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因此被称为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三、动机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行为主义把动机看做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 强化可以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还可以分为正
20、强化和负强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强化理论是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理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理论即成就动机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默瑞即提出了成就动机这一概念。后经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为一种动机理沦。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
21、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可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阿特森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成功的激励值。 3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是归凶理论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三个维度把人的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
22、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凶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以后他又提出六因素,后来还有人分解为八因素(增加的因素有自控水平、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他助多少等)。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得无助感的概念是美圜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在有了某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习得无助感产生后会有三种表现:一是动机降低,二是认知出现障碍,三是情绪失调。 4自我效能感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心理学 精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