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评价.doc
《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评价.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评价 一、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其原因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1984年,我国才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起初,中国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从1985年至今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23次的调整,如图1所示。1985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至10%。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的
2、经济时代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大幅下调到8%。1999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6%。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2000年存款金融机构的贷款量比1998年增加了约2万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003年上半年,由于贷款扩张迅速,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下降,并导致总准备金比率下降。在
3、这种压力下,央行不得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以调控信贷走势,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2004年一季度,银行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于是,央行从2004年4月25日起施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到2006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采取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至今共上调16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以下就调整的原因进行分析。(二)央行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大幅顺差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过快,这是
4、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央行采取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仅在2007年一年内连续11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频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十分罕见,2008年又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这几年经济形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央行此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流动性过剩。图2显示,我国顺差额逐年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304亿美元到2007年的2226亿美元,增长7.3倍。2007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15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全年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继续增加,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5、%,净增加4134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9%。贸易顺差22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1.2亿美元。图3和图4显示:2002年以来,巨额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是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又导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每年以35%以上的速度猛增,人民银行被动吐出大量的基础货币,并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不断增加的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又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M2)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猛增,从而造成流动性大量过剩,因此,央行必须回收多余的流动性,维护总量平衡,保
6、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以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基于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事实,2007年央行明显加大了对冲流动性的力度。首先,2007年内11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计6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8万亿元;其次,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启动以特别国债为质押的正回购业务;其三,市场化发行央票与定向发行央票相结合,共发行央票4.06万亿元,并发行5期定向央票共计5550亿元。总体看,2007年全年央行共回笼资金约6.94万亿元,净回笼量2.63万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约1.38万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扩张。2008年1月25日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冻结资金约1900亿元,3月25日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调整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按照2007年底全国401100亿元的存款总额计算,此举冻结资金约2000多亿元。考虑每年约5000亿元的基础货币投放支持贷款及经济增长,我国应该还有一定的吸收流动性的空间。但是,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这一空间正在缩小。2.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平均增速达到25%左右。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高位运行,虽然增幅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比上
8、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同时,一直困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系统的房地产投资过热问题,依旧没有好转,总体房价上涨过快,偏离了房地产本身发展的轨迹,而一旦泡沫破灭,将会损害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3.信贷规模过增。图5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新增贷款快速增加,到2004和2005年由于中央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增幅有所回落,但两年的新增贷款总和仍然达到3.5万多亿,而到2006年,增幅又开始触底反弹,仅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已经超过了央行整年货币政策的目标总和。2007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速仍然较快,流动性过剩比较突出。9月末,广义货币(M2)为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末
9、加快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为14.3万亿元,增长22.1%,加快4.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为29031亿元,增长13.0%,加快0.4个百分点。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3602亿元,同比多增64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488亿元,同比多增5893亿元。前三季度,货币净投放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连续多年出现这种贷款绝对数量居高不下的局面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其他的投资和盈利渠道、过度依赖贷款盈利的商业行为有关,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就决定了这种贷款冲动将长期存在,如果不加强流动性管理,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新增贷款的恶
10、性增长随时都可能爆发。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工行、建行通过海内外上市获得巨额融资,这更扩大了资金的流动性。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使商业银行的杠杆效应扩大,间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加。因此,央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来收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对冲部分过多投放的基础货币。针对我国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规模的激增,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控制信贷规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等。控制信贷规模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有关法令,直接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进行控制,进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利率工具通常通过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
11、整,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央行还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另外央行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经过近期内频繁的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值15.5%,而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法定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威力巨大,对宏观经济影响深远。因此,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说是一种因时制宜、大胆创新的政策尝试,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在特定时期自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以下将对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 二、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分析自200
12、6年7月5日至今,央行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主要目的是紧缩流动性,减缓信贷投放。其效果分析如下:1.对回笼流动性的影响。图6显示:从2002年开始,央行就大量发行票据对冲流动性,导致票据余额连年大幅增长,到2006年总的对冲流动性约3万亿元左右,深度冻结流动性约1万亿元。而2007年前三季度就发行票据9910亿元,余额随之增长为39160亿元,然而这对总体流动性影响并不大,因为中央银行所持有的政府有价证券数量有限,而且发行央票成本很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根据计算,考虑到滚动对冲的成本,目前发行1元的央行票据,大约只能回笼0.3元的市场流动性。而巨额的公开市场出售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连续 上调 法定 存款 准备金 效果 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