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保险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doc
《我国农村保险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保险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农村保险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学 院: 学 系: 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摘要 :本文主要关注农村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浅析当前农村存在的制度缺陷,揭示国家政策对农村保险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来预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动态,利用系统性的分析工具,以及“三位一体”空间发散思维,构建宏观和微观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保险发展机制,以此化解制约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因素。同时寻求有效促进中央政府,商业保险机构,个体企业和农民,“三者”协同发展的道路。关键词:农业保险;风险;政策体系保险业在中国整体发展迅速,但农村保险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通过调查取证,我们比较深入地了
2、解到我国农村保险业存在的问题。根据入世承诺,保险市场现已全面对外开放,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外国保险公司与尚不成熟的中国保险公司同台竞争,这无疑会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发展滞后的农村保险。因此清楚的认识当前农村保险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对我国农村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一、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现状1.农村保险高风险、高赔付、高保费与农民购买力低我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因此农业面临的灾害形式也各式各样,由此带来的损失相当严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 我国农作物每年受灾面积约为4600 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目前, 我国只有中
3、国人保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原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 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仅中国人保一家,这种独挡一面的情况,使得中国人保没有足够精力全面提高农村保险保障和服务水平。此外,农业保险基本上是按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的, 未享受任何政策性的补贴,因此即使是中国人保这样大型个保险公司也无力或者不愿承担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责任, 导致了农业险现处于尴尬境地, 即按商业化的操作要求, 农民保不起;按农民可以保得起的标准制订保险单, 保险公司又赔不起。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减缓了农民增收的步伐。农民没有多余收入投入保险产品,而这又间接影响到农
4、民风险意识的提高。农村保险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农村市场经济不完善、不发达:(1)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在西部地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农村商品流通成本过高。(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快。据统计,2004年至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已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这一切对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将产生不利影响。(3)农村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
5、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国家扶贫计划,包含对农民收入,农业风险的保障,而农业保险政策与商业保险经营目的之间的矛盾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使得原有的家庭联产责任制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现行的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是在1962年实行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上讲,农村集体拥有法定所有权,集体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但在客观事实上,我国的集体所有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权利,农民集体所有权的最终处分权属于国家
6、,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最终处分权和部分经营收益属于国家。1农村保险保障农民在土地上行使使用权所面临的风险,而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得农民无形中存在这样一种固有思维,即无论遭受多大损失,国家也会作为“最后收场者”的角色出现。(2).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在土地权属不清,管理体制不健全,征地制度不规范的情况下,不少政府为获取土地收益,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一方面用计划经济的办法低价拿走农民的土地,另一方面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高价出售土地,使国家农民两头受损。另外,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之后,国家对农村土地经营的大部分控制权下放给了农村各级基层政权,基
7、层干部掌握着土地发包、调整地价、决定费用收取和宅基地分配等权力,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乡村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2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不轻易相信国家农业保险政策。(3).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益低下。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中国农村经济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3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国农产品凭借其价格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农业将由于自身的低效率而受到强烈冲
8、击,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3同时这些也是影响农村保险深入发展,制约保险公司改善服务水平的重要原因。3农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医疗、养老以及子女就学。农村保险问题远没有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对农民影响直接。农村保险在一定意义上被片面地理解为农业保险,而受到冷遇。根据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生理需要对医疗,养老的需求;安全需要对自身财产遭受损失而加以阻止的需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当第一层次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将很少考虑第二层次的保险需要。农民对于保险的需求是建立在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在这种两难选择的情况下,农民更愿意选择前者
9、,而把后者风险的解决转嫁给国家,或者等待国家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和社会救济,这不仅是当前使农民利益损失最小化的手段,也是农民作为个体单位寻求发展的有效方式。4.农业损失日益严重而风险保障却日趋减少。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1747亿元(如表一所示)。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据国务院新闻办2006年1月5日发布的消息,2005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损失最严重,受灾情况最为普遍,全国平均每年大约有3亿亩农作物受灾,有2亿多农村人口遭受各种灾害的经济损失。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灾害损失,我国农业风险
10、保障却日趋减少,1992年农业保险赔款约8.15亿元,而2004年仅为2.87亿元,仅为农业灾害损失的0.5%左右,农业保险承保面与可保面之比由1992年的约5%下降到2004年的不到2%。保险保障的不足,给恢复生产与灾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农业损失有一部分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有关,另外还有农民不断开阔新的领域,增加了农作物的耕作范围,从而增加了风险规模范围。我们应该看到,风险保障机制越来越难于适应现代风险保障的发展,由此积累下越来越多需要解决的风险缺口,这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收入的提高,更加关系到国家农业的兴衰发展。表一 我国1992-2004年农业保险发展情况统计资料单位:亿元年份总保费收入
11、农业保费收入农业保险赔款19923788.178.1519935255.616.5119946305.045.3819956834.963.5519967765.744.15199710805.764.2919981261.67.155.6319991444.56.324.9220001599.75.553.2120012112.33.332.9320023054.24.762.9120033880.44.463.9820044318.13.962.87注:文中资料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二、有关政策对农村保险的影响20042007年连续四个中央1号文件,2006年“国十条”都明确提出要在中
12、国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政策的创新形式。当下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化改造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风险:一方面是农业产业化使经营者规模扩大,使经营风险集中增加,风险范围扩大;另一方面是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发生大的灾害,经营者将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危及到经营者的利益和农业生产的继续,最终将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政府政策性和财政性扶持为主,以商业性保险为辅。我国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有保险公司独家兴办、地方代办与合办以及农业自己办的保险合作社等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只有5%左右,农
13、业保险业务在国内保险业务中的比重也很低。农业保险费占全部保险费的比例还不到1.5%,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占全国农业保险业务的绝大部分比例。199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费收入只有5.6亿元,而支付赔款数额远大于保险费收入,平均赔付率超过100%。如果加上经营费用,亏损就更加严重。实际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以其他保险业务的盈利来弥补农业保险的亏损,农业保险才得以维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
14、方向。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 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将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农业当前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国家应该始终把“ 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而农村保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在给予农业强大支持的同时,也要注
15、意自身的长远发展,形成与农村经济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投入等方面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得农业形成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民日报报道:2004 年,我国共有29个省份实施了粮食直接补贴,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 亿元,约6 亿农民直接得到了国家补贴的实惠。通过国家对于农业补贴,其所起的效果,将大大超过商业保险公司和农民贷款解决农业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
16、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此在现实的农村保险保障,可依据这一政策导向,对农村保险进行“一揽子”配套服务,既可以同时加大对保险产品的宣传力度,同时也可以得到农民更加积极的支持,使得农村保险产品更融入到农民生活中。三、探讨我国农村保险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保险真正发展是从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而国外农村保险则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通过分析国外农村保险业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大体窥探出中国农村保险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1.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
17、农产品供给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引起价格下跌,使农产品消费者的福利增加,而生产者剩余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会因产量的增长而增加,但从长期来看会减少。因此,农民购买保险,保险双方当事人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得益,换言之农业保险的最终受益者是农产品消费者。如何将这部分收入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补贴给农民,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具体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图一来表示。图一 农村保险理论分析的多层次模型农村保险理论框架品牌效应借鉴经验供求分析市场定位(1)供求分析在农业保险发展尴尬局面的背后,主要存在着保险公司“供给”和农民“需求”两方面的偏差。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存在着“供需双冷”,即供给
18、与需求同时处于疲软状态。农民个体在面临风险疲于应付,商业保险也因为个体农业广泛分布,资金和项目分散的格局,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无法发挥大型商业保险公司集约化经营的优势,这也是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如何改善保险产品的“供给”和提高“需求”水平,将是今后政府提高农村保险普及程度的关键, “供给”与“需求”的博弈决定着我国农村保险未来的发展态势。(2)农业保险产品分类(市场定位)商业保险公司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工作,重要方面是商业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市场无法扩大。针对系统性风险分析,按照风险指数来开发保险产品,再通过保险公司精算,将高风险和一般风险区分开,对农村保险产品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农村 保险业 现状 问题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5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