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分析.doc
《农村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趋势使劳动者生产经营风险增大;加之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原有的以家庭保障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险体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农民现阶段生产、生活特点、制度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困境,并对其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制度缺陷 政府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日渐
2、突出。但是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完全适合中国现状的养老保险制度似乎不太现实,因为我国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一、 我国农村现状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农村的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已大大削弱,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很难再维系农村未来所面临的养老需要,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发生了转变。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其利益观、价值观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一步步地替换着传统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冲击日趋强烈;农民已走出了“养儿防老”的
3、思维怪圈,迫切要求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照料源越来越缺乏。据有关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农村家庭户平均人口为4.18人,到1995年降低到3.70人,再到2000年降低到3.44人,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农村家庭养老越来越缺乏充分的照料源。非农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家庭养老缺乏应有的凝聚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原来的单一农业向农、工、商多元化发展,农民的家庭收入不再单靠传统农业,非农产业的收入在农民家庭中已占有较大的份额,相当部分的农民家庭,父母在家种田务农,子女出外搞副业或打
4、工,而且子女在经济上有较强的独立性,父母失去了全部掌管家庭经济的权力,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地位,使农村家庭养老缺乏凝聚力;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上的分离,这种分离若时间越长,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会变得松驰,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尊老敬老传统的下降。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农村家庭养老难以达到未来老年农民的需求。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按照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进入老龄社会,我国离这个标准已非常靠近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5、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加上农村养老保险既面临农村原有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即存量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即增量问题);同时,由于实行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基本国策,农村地区也将会形成“421”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个老人,在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即使子女有赡养的精力和时间,农村家庭养老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按 年民政部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凡是达到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凡是已解决温饱,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引导和群众自
6、愿相结合;凡是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 。我国目前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也几乎都是较富裕的农村居民,大多数不发达农村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农村居民,实际上养老问题更加严重和紧迫。而按现行办法,这些地区和居民都无条件参加养老保险,这显然与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初衷相背离。另一方面,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不同,目前我国执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帐户的基金主要由个人供款构成,年老后领取的养老金的多少基本取决于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状况,不存在代际和代内资金调剂,也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资助,社会成员间的互动互
7、济功能十分有限。因此,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不具备统筹共济性质。(二) 资金筹集方式的弊端。 我国各地农村实践基本遵循了试行方案中有关资金筹集模式的原则性规定,即:“资金筹集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个原则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必竟考虑得较片面,且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导致执行中的困难。实践中,一方面个人缴费为主实际成为个人的完全责任, 由于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意识不强及缺乏相应的资金引导,导致农民投保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收入的影响,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大部分是收入较高的居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然而最需要养老保险的低
8、收入和贫困农民则不能从养老保险中受惠。而且在许多地区,干部和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的差距过大,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或不补,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农村不公平。社会保险的目标之一是减少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和地位不平等,显然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不符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三)、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小,而且覆盖不平衡虽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覆盖面还是非常狭窄的。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
9、起,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没有政府投入的条件下,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7年,向乡镇企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约2.2亿。由于乡镇企业职工绝大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身份既是职工又是农民,非农收入在他们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农业收入越来越少。他们与土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他们保有土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未来,或者说是对所在企业或乡镇企业的未来没有把握,担心企业倒闭后又丧失了生活来源,因此他们仍把“回到田间”作为退路,土地是他们的最后一层保障。这不利于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非常不利;而且
10、由于乡镇企业职工的思想不稳定,不能全心地投入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去,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四)、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低,不能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水平是社会保险的一个基本功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也应该保障参保农民丧失劳动能力(或60岁以后)的基本生活。但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当中,由于农民投保档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金标准极低。按1998年全国历年(1986年以来)累计8000多万农村居民投保的150.4亿元养老金计算,人均也只有180元左右。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组在2000年的研究也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以
11、来,到1999年底,全国有8000多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收入保险基金184亿元,1998年向59.8万参保人发放了养老金,人均42元。按此计算,月均养老金仅为3.5元,很显然难以保证其基本生活。另外,由于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规定投保对象为20岁-60岁农村居民,如果一次性保费100元,对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金时,每月能拿到104元;对于现在40岁的人来说,每月只拿到1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钱。因此,现行制度只能使“未来老年人”或现在的年轻人受益,而现实的老人和中年人将成为农村养老保险的“真空”人群。(五)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且
12、基金流失严重按基本方案的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办法,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能直接用于投资。”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一样,甚至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实行完全积累制,问题更加严重,即按现行政策规定的资金运营手段根本无法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特别是考虑到银行利率不断下调的现状,保值、增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另外,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不仅难以保证保值、增值,而且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挥霍,致使农民的“保命钱”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正常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养老保险 困境 出路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