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老龄化人口与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oc
《云南省老龄化人口与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老龄化人口与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oc(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省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问题研究云南省老龄委专职副主任 王建新一、云南省养老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云南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云南省位于西南边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与此相关的城市、农村养老服务欠缺,现对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如下:1.云南人口老龄化现状云南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我省自2000年起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止2009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532.52万,占总人口的11.65%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云政办发云南2、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
2、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61.5万人,占老年总人数的11.54%。其中:农村高龄老人有51.8万人,占高龄老人总数的84.35%;城市高龄老人有9.7万人,只占15.65%。高龄老人集中在农村,这对农村的养老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云南老年人口将增至680万,约占总人口的14.3%。到本世纪中叶,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300万,约占总人口的25%。据2010年云南省老龄委对云南6个县(市、区)1200名老年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图1-2,1-3):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为,64.4%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可以照顾家人,32%的老年人需要适
3、当帮助,3.6%的老年人完全需要照顾。总体来说,老年人完全失能的人数规模明显增加,高龄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非常突出。老年人的居住情况为,独居老人占总抽样的6.83%,偶居老人占49.75%,与子女合居的老人占43.42%。空巢老人家庭增加较快,独居比例逐渐增加。图1-2 云南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情况图1-3 云南老年人居住情况据2009年度云南省老龄办统计显示,享受低保老年人共有1175722人,占老年总人数的22.08%。其中城镇为166593人,农村为1009129人,85.83%的低保老人为农村的,可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政府主导养老服务市场,以政府保障为主,以政府购买的方式来解决这部分贫
4、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2.云南人口老龄化特征云南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云南省自实施人口控制政策以来,人口增长速度放慢,老年人口规模明显扩大。2000年云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十年前(1990年)增长了42.2%;而200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58万人,不到十年的时间增长了38.7%;这表明云南省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如表1-2和图1-4所示,五次人口普查中,云南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63%、2.98%、4.50%、4.90%、6.09%,基本是逐渐上升。而2007年和2008年则达到了7.62%和7.87%。可见,几十年来
5、云南省老年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老龄化的程度在逐渐加深。年龄组(岁)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1953年106.75856.1163.60083.631964年111.77565.5461.04022.981982年226.36396.95146.46754.501990年283.52587.67181.18574.902000年388.37029.17258.02936.09表1-2 云南省五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表资料来源:云南省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图1-4 云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年度变化资料来源:云南省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
6、近几年人口统计数据资料汇编二是高龄人口增长明显。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较快,1990年为19.66万人,2000年为31.72万人,增加了12.06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比重由1990年的10.85%上升到12.29%,年平均增长率达4.74%,高于老年人4%的增长速度。如表1-3所示,云南8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59.39万人,比2000年净增27.67万人。高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表1-3 城乡老年人口结构(单位:万人)年龄城镇老年人口农村老年人口小计60-8079.95391.12471.0680以上9.6251.8461.46合计89.
7、57442.96532.52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度云南省老龄办统计三是农村老年人口多。我省农村人口多,老年人口基数大。近些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加快。根据2009年度云南省老龄办统计,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共514.6112万人,其中城镇老年人口86.5525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82%;农村老年人口428.0587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3.18%。四是贫困老年人口多。相对于全国来说,地理位置及气候情况使得云南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贫困老年人口数量较大。据2009年度云南省老龄办统计,享受低保老年人共有1175722人,占老年总人数的22.08%,还有很多老年人
8、没有享受到国家的养老政策和养老救济。五是“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持续增大。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人口迁移和流动加速,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离家到外省务工经商,与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老年人逐渐分开独居,成为“空巢”老人。根据2009年度云南省老龄办统计,云南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数共有782951人,占老年人总数14.7%。其中:城镇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有223450人,农村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有561801人。(二)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为城市“三无”老人、民政对象等老年人提供入住床位、生活护理、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而投资兴建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包括老
9、年公寓、养老院、老年福利院、老年福利中心等。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公办养老福利机构67所,床位6777张,在院收养2697人。我省现有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资兴建,大多是全额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一定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开展养老服务的时间较早,水平也相对较高,但目前还仍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一是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数量偏少、规模较小,入住率不高。目前全省仅有67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且分布不均,近60%的州、县没有建设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现有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规模大多较小、床位较少,平均每所拥有100个床位;除昆明城区的几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外,大多数公办养老福利机构
10、入住率不高,全省平均入住率仅为40%。二是政府投入资金严重不够,基础设施陈旧,服务项目较单一。现有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年久失修,基础设施大多十分简陋,服务项目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开展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服务项目。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日常运营管理经费没有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影响了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公办养老福利机构运行机制不顺、活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各级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作为政府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设和运行经费主要由各级财政负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只满足接收城市安置“三无老人”,改革创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缺乏根据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调整
11、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市场的能力,市场的覆盖面相对较窄,根本没有发挥出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应有的示范引导作用。公办养老机构没有真正建立绩效工资考核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工资收入与个人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没有挂钩,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三)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现状民办养老机构是民营机构或个人出资兴建的面向城乡老年人提供入住床位,开展生活护理、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性服务的养老机构,主要包括民办老年公寓、民办养老院、民办托老所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省昆明等地开始出现少量小规模的民办养老机构,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出台养老服务社会化政策后,民办养老机构得到了初步发展。到2009年
12、底,全省有各类民办养老机构35所,拥有床位3882,但受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我省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发展相对困难,甚至不少民办机构到了举步维艰、山穷水尽、难以度日的地步。一是歧视政策的现实存在以及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民间资金投资兴办民办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为鼓励、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国家和全省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涉及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调研中,从业人员普遍反映民办养老机构并没有享受多少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相反认为政府在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等存在不少明显的歧视政策:各地出台的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多是原则性意见,没有进行具体细化,
13、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强制性处罚措施,民办养老机构落实起来极为困难;民办养老机构普遍申请不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和补助经费;国家至今没有出台民办养老机构银行信贷等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云南没有真正推行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管理经营模式,民营资本咨询和意向性投资多,但因为政策不配套、投资回报率较低等原因,大多仍处于观望等待之中,面向中端市场的民办养老机构数量极少,面向高端市场的还没有一家。二是资本规模小、经营成本不断上涨,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都是租用城区旧房或城郊结合部的闲置房,投入少量自有资金,简单改建后运行经营,主要靠收取入住老人的养老
14、护理费用勉强维持,生存、发展举步维艰。一方面,近年来城市房屋租金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民办养老机构租房成本不断加大;受规范劳动用工、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入住老人的生活开支和从业人员的工资支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入住民办养老院的大多是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退休早、工资收入低,提高老人的入住费用难度非常大。另外,昆明等地大力开展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不少民办养老机构租住地需要拆迁改造,选址搬迁难度极大,给经营管理人员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经营成本不断加大,经营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直接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投资、经营者因生存压力过大产生了退市转行的想法。三是民办
15、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低且不稳定,专业养老护理水平不高。我省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大都非常简陋,房屋的采光、大小布局、外围环境等大多不符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规范,大多只能为家庭无力照顾的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服务,主要包括喂饭、更衣、大小便失禁后清理、定期洗澡、翻身等初级服务,普遍没有开展医疗保健、休闲养生等中高端服务项目。民办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是边远山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下岗失业的女性“4050”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劳动强度大、待遇差、社会地位低,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极不稳定,民办养老机构的专业养老护理水平短期内很难提高。四是民办养老服务的行业指
16、导和监督管理缺位。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准入、运营服务规范、行业指导等方面的政策缺位,我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基本上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行业自律上非常欠缺,在横向沟通交流和对上反映诉求方面渠道不畅。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及规范,相关部门对民办养老机构难以进行服务质量的评定和监控,对服务的监管和纠纷的处理还很不规范。(四)农村敬老院养老服务现状农村五保供养是建国后建立的一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兴办敬老院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是农村五保供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我省农村敬老院建设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差、收养人员少、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部分身患重病和残疾
17、的五保对象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2006年民政部启动“霞光计划”后,我省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加强农村敬老敬建设。到2010年3月,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656所,有床位28725张,集中供养22505人,全省集中供养率达到10.1%。尽管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敬老院得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敬老院数量较少,收住能力十分有限,集中供养率较低。目前我省约有22.1万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现有的农村敬老院最大收养能力不足3万人,床位缺口数量非常大。受制于农村敬老院的建成床位数,收养的五保对象仅有22500人,全省集中供养率仅为10
18、.1%,与全国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与山东等地相比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低了6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辐射社会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近年来,中央和省级先后投入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26660万元,资助新建、改扩建254所农村敬老院,现已建成126个。由于资金严重短缺,新建、改扩建的农村敬老院时,只能首先保证五保老人的宿舍、厨房、医疗室、活动室等必要房屋的建设,相关的医疗设施、活动器材等均要当地配套解决,由于地方财政普遍困难,大都无法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敬老院的供养能力。未经改扩建的农村敬老院大多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兴建的乡镇敬老院,日常生活设施简陋
19、,功能单一,环境条件差,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危房,基本丧失了集中供养能力。无论是新建、改扩建,还是原有的敬老院,大多还停留在单纯的院内管理、院内服务的阶段,只负责五保供养人员的日常生活管理,无法开展医疗咨询、疾病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项目,不能很好地满足养老服务需求,辐射社会的功能也未能充分发挥。三是缺乏必要的人员编制,管理服务水平较低。目前,除少数农村中心敬老院外,我省绝大多数农村敬老院依托于乡镇政府管理,没有正式的人员编制,大多只能靠聘请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工资报酬主要靠县民政局和乡镇政府临时解决,与外出打工相比,农村敬老院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
20、人员流动较快,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制约了农村敬老院服务水平的提高。从业人员几乎全部没有经过养老业务培训,平常只能负责五保对象的日常饮食供应,对入住五保老人的服务仅限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需要,很难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服务提升到精神生活服务,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根本开展不起来,对农村五保老人的吸引力不足,不少入住的五保老人不愿意呆在农村敬老院。四是日常管理运营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敬老院正常运转困难。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国家相应调整了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把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所需经费由农村集体供养改为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民的统筹解决转变为政府财政供养。目前
21、,五保对象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地区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年供养标准在2500元左右,只能勉强解决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工资、房屋设施的修缮改造等日常运转经费大多没有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只能靠县级民政局和乡镇政府临时解决,收养人员越多负担越重,县级民政局和乡镇政府不可能有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加入住老人的财力保障和工作积极性。(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依托社区的各种社会力量主要为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的居家老人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
22、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有医疗服务、上门服务、陪同服务、日托、饭堂服务、援助服务、精神慰藉、教育及康乐服务。2007年我省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163计划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又在全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建设,先后建设30个省级示范点,昆明、曲靖等部分州市陆续开展少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目前,我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远未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仍处于政府推动的初级阶段,推进困难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面向90%以上的老年人,实质上是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工作。目前我省社
23、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全省只有昆明市盘龙区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各级政府没有承认社区居家养老的非营利组织地位,扶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不完善,本应政府负责提供的场地、设施转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投资者自行解决,民营资本投资风险极大,根本不愿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步伐缓慢,看起来似乎一片朝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在前景与现状之间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二是资金来源方式单一,资金严重短缺。我省各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省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项目所需经
24、费全部来源于福利彩票公益金和乡镇(街道)、社区的配套投入,各级政府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没有专项经费预算和投入。经费的缺乏,致使基层参与建设、培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建成投入使用的服务机构和场所极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空巢高龄老年人家庭,而无力顾及数量占绝对多数,身体尚好,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求,而且服务内容少、服务层次低,大多围绕那些有安全隐患的困难老年人开展防范性的保障服务,无力开展旨在提高和改善社区老年人生活的高质量、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项目。三是基础设施不到位,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据2010年对云南6个县(市、区)1200名老年人的问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老龄化 人口 养老 服务 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