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doc
《多维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维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多维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材料科学中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方向,围绕有机半导体的稳定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为研究主线开展工作,针对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以开发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器件为目的,提出了分子拓扑结构多支化、多维化的材料设计理念,发展了快速高效可控的微波辅助合成新方法,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材料,系统阐述了材料构效关系,并实现了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低阈值有机激光器件。1、微波辅助快速高效制备复杂共轭结构多维有机半导体:针对有机半导体合成过程中步骤多、耗时长、工作量大、纯化分离困难等技术难题,创新性地将微波加热技术引入到复杂结
2、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开发过程中。重点发展了微波增强多重耦联反应,使得通常需要4-5天而且产率低(30-40%)副产物难分离的六重Suzuki偶联反应在30分钟内(三重Suzuki偶联反应在20分钟内)可以顺利地完成,并且得到了理想的产率(82-90%)以及高的化学纯度和单分散性(分子量分布1.01-1.05),大大加速和简化中间单体和产物的制备过程,快速高效地实现了复杂共轭结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可控制备。证明微波电介质加热技术在辅助制备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适用性和显著的功效。2、多维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针对传统低维线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不足,提出了分子拓扑结构多
3、支化、多维化的材料设计理念,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多维度拓扑新结构的有机半导体,包括具有星射型多臂结构的单分散大分子、多支化p-n双嵌段寡聚物以及具有光交联超支化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凝聚态结构和光电性质的有效调控。通过简便的溶液加工成膜方式制备的单层器件得到了高稳定性、高效率(亮度2716 cd/m2, 效率1.75 cd/A)和高色纯度(CIE: x = 0.15, y = 0.09)的有机电致发光。整体器件性能显著优越于线形寡聚物或长链聚合物材料,为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系统研究了化学结构、拓扑结构、空间维度与凝聚态结构及
4、光电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高性能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3、基于多维拓扑结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低阈值有机激光器件:在高性能有机发光半导体材料开发的基础上,筛选出一类新颖的单分散纳米尺度(3.0 到 9.0 nm)多臂结构大分子半导体材料,开拓了在有机激光器件领域的应用。基于六臂结构的三并茚大分子发光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激光特性,即使相当简单的器件结构(1D DFB)也实现了相当低的激光泵浦阈值(Ethlaser 0.4 nJ/pulse, 1.3 J/cm2)和高的激光输出效率(斜度效率约为5.3)。这是目前国际上有机半导体所能获得的最低的激光阈值之一。低的泵浦阈值
5、意味着低的能量输入,为实现电泵浦有机激光器件奠定了基础。本项目在有机半导体合成新方法及其拓扑结构设计、构效关系研究、凝聚态结构与光电性质调控以及高性能光电器件开发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比较重要的学术观点,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理论与方法创新方面取得了具有突破意义的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已有21篇SCI论文发表在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Macromolecules、Chemical Com
6、munications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被他人SCI论文正面引用216次,单篇最高他引45次,引文来自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acromolecule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研究成果得到Nature旗下Asia Materials等的亮点报道,获授权中国专利6项。二、基于三网融合的接入和IPTV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简介:当前是我国三网融合的大发展时期,本项目的内容
7、则是基于三网融合的接入和IPTV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本项目是由南京邮电大学王汝传团队和亿通公司共同研发的。具体的科技创新有三点,(1) 三网融合下的EPON和EOC接入设备和技术;(2) 基于P2P的安全的IPTV软硬件系统;(3) 三网融合下的视频监控设备和技术。下面从技术内容、知识产权情况、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对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主要科技内容及技术创新】(1) 提出将广电的无源光网络技术设备(EPON)结合无源同轴以太网设备(EOC) 并与现有的计算机网无缝连接以实现“三网融合”,这种模式可提供100M到10G的带宽。(2) 课题研制了GEPON和EPON设备,它们能够实现光信号、以
8、太信号和千兆以太信号的相互转化;还研制了符合HomePlug产业标准的EOC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在同轴电缆传送标准CATV信号的同时,也传送以太网信号。(3) 研制了基于P2P的安全的IPTV软硬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为YTTB-C2010系列的机顶盒,该机顶盒采用了TMS320DM6446的双核架构,大大提高了音视频的处理能力。软件系统是一种基于P2P的安全的IPTV系统。系统的创新在于终端间采用P2P技术进行数据分发,避免了单点失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针对该平台,专门研制了安全模块以保障系统的数据安全及用户隐私。(4) 研制了三网融合下的视频监控系统。在该环境下,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可以跨越广
9、电网、电信网及移动互联网以最佳路由的方式到达请求者。【技术经济指标】1、技术指标:(1) EPON设备的上下行数据速率均为1.25Gbps,光波长的上行为1310nm、下行为1490nm,光线接头采用SC/PC,上联端口支持10BASE-T/ 100BASE-T/1000BASE-T,光路最大损耗为29dB,PON口最大分光比为64路; (2) EOC设备典型时延3ms,功耗8W,最大可以实现速率270Mbps,调制方式支持OFDM,TDMA/TDD; (3) 基于P2P技术的IPTV系统的直播和点播业务请求成功率大于99%,启动直播和点播业务的响应时间小于2ms,返回EPG页面的时间小于1m
10、s,点播的暂停、快进和快退操作响应时间小于1ms;(4)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MPEG-4/H.264标准,分辨率达到D1(704 x 576),视频帧率可调,PAL从1/16-25帧/秒可调。NTSC为1/16-30帧/秒可调,视频输出码率应为每路32K-2M可调,实时视频延时不超过0.5秒;(5) 数字机顶盒可集成多家公司的CA,符合DVB-C QAM解调标准,中频带宽为8MHz,符号率为26.9Mbps,解调QAM 16、32、64、128、256, 功耗最大为15W。2、技术成果:(1) 发明专利申请67项,授权22项,软件著作权14项;(2) 学术论文共105篇,其中SCI/EI收录40
11、篇,合计被引用3529次,出版论著1部;(3) 检测报告4项。三、经济指标及推广情况:南京邮电大学王汝传团队和亿通公司经过多年来的合作,其共同研制的三网融合接入和IPTV产品现已成为国内有线电视传输设备制造业名列前茅的品牌。目前产品涵盖1550nm和1310nm光纤传输设备、机顶盒、EPON、EOC新一代光纤以太网传输设备和HFC网络管理系统等。公司的产品已覆盖包括上海、天津、南京、深圳、北京等80%的省会和中心城市,用户达300余家,其中GEPON已打开国际市场。根据广电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公司的有线电视传输设备已在其细分领域处于国产品牌领先地位。年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6亿元,间接经济效
12、益4.75亿元。三、基于协同感知的多域融合网络控制平台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有限频谱资源、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封闭的应用系统等制约因素,提出可扩展、可重构的新型多域协同体系框架,打破空间、时间、频率、功率、终端和网络等各种资源之间的壁垒和边界,提供一个统一的和畅通无阻的管理“通道”,实现对资源配置和开发的最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协同、感知和多域融合等关键技术,构建基于协同感知的多域融合网络控制平台;最后,针对社会各种行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实现产业化应用。本项目提出的多域融合网络控制平台,其设计思路是面向各行各业应用以及社会公众消费者,构建一个可运营、可管理、可控制的智慧化信息服务系统。
13、本项目所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系统的开发都围绕该架构展开。本项目通过对资源域(空间、时间、频率、功率)和实体域(网络、终端)的协同,通过对业务域、资源域、实体域和用户域(用户行为)的感知,通过多域融合技术构建了多域融合网络控制平台。本项目以建立基于协同感知的多域融合网络控制平台为核心,结合多种新技术,如协同技术、感知技术、泛在计算、网络融合等技术,在对这些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基础上,实施系列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自主研究完成了如下系列产品:(1)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研制出4种电子标签、8种电子标签读写器和8种天线产品。其中超高频电子标签和读写器是国内首个自行开发的符合国
14、际标准ISO18000-6B、EPC C0、C1G2的产品。读写器产品符合Q/3201 RFIT001 -2003射频识别读写器企业标准。其中,电子环保标签,是专为车辆环保标志设计的车用电子标签产品。在国内首先利用RFID电子标签取代传统纸质电子标签,是RFID应用的创新和环保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民生应用中的创新。(2)肉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肉品生产全程质量追溯系统从产地到餐桌的技术框架;开发了基于RFID的肉品身份标识关键技术;研究RFID技术与温度传感器的集成,实现RFID技术在肉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建立了多途径肉品质量安全追溯终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维 拓扑 结构 有机半导体 高效 制备 光电 器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