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监控技术》课程设计.doc
《《变电站监控技术》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站监控技术》课程设计.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 目:变电站监控技术课程设计院 系:电气工程系 专 业:铁道电气化 年 级: 2011级 姓 名:王硕 指导教师:孟 军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4年11月20日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 名 王硕 学 号 20116672 开题日期:2014年 9 月 2 日 完成日期:2014 年 月 日题 目 变电站监控技术课程设计一、设计的目的变电站监控课程设计是配合“变电站监控技术”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性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整体构成及关键性技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合理利用。初步掌握变电站监控设计步骤和方法;了解变电站监控
2、系统的整体构成,熟悉有关“规程”和“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原始资料附后)1. 主要设计原则和主要设计标准; 2. 根据原始资料确定系统应实现的功能,包括调度中心及RTU应实现的功能; 3.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系统构成及配置; 4. 调度中心:系统构成、系统网络结构、软硬件配置等; 5. RTU: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构成、系统通信网络结构、软硬件配置等; 6.远程通信通道设计:通信通道方案选择及实现 7. 系统主要设计指标; 8. 附件:(1)主要工程数量表、(2)主要设备表;(3)系统容量要求表、(4)四遥对象概数表、(5)电力监控系统构成示意图。 10. 所有设计内容用
3、A4纸打印成册,包括封面、前言、摘要、设计任务书、设计正文、附件、参考书目等; 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绩 指导教师 (签章) 年 月 日变电站监控课程设计原始资料1.工程概况某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分别由A、B、C、D四个110/27.5KV牵引变电所供电。监控系统设电力调度中心一个,四个牵引变电所各设远程终端一个。2.环境条件2.1电力调度中心控制室和机房环境环境温度:+540相对湿度:10%90%海拔高度1000m大气压力:86108kpa振动:f10Hz,振幅为0.3mm;10Hzf150Hz时,加速度为0.1m/s2。工作电源:两路独立的380/220V电源;波动范围:-15%+1
4、0%地震烈度:7度接地电阻12.2牵引变电所内环境控制室温度:-5+45开关柜温度:-10+55环境温度在-5+40时,最大变化率10/h,设备应能满足技术规格书所规定的精度要求,环境温度在-10+55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不误动、不拒动。相对湿度:日平均值不大于95%;月平均值不大于90%(25);有凝露的情况发生。海拔高度1000m地震烈度:7度3.设计内容3.1主要设计原则 电力监控系统由控制站、远动通道及被控站组成;控制站采用计算机型电力集中监控装置,1:N结构;通道采用铁路综合通用光纤网中的专用通道,并设置主用和备用通道,主备通道能实现手动及自动切换;控制站具备与其它系统的通信接口能
5、力;系统设备选型立足国产化。3.2主要设计标准远动系统和设备(IEC870-88)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GB/T13729-02)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远动系统技术规范(TB10117-98)铁路电力远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TB10064-2000)3.3系统构成和基本配置完成系统控制站、被控站及远动通道的构成及硬件配置设计,完成电力监控系统构成示意图。3.4确定监控内容 根据变电所主接线图确定遥控、遥测、遥信对象,完成四遥对象概数表。3.4 系统功能设计确定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3.5 RTU各模块(分组完成模拟量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控制量输出模块)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说明书确定模块硬件方案(输入
6、/输出路数、元器件选择、接口设计、电原理图),时间分辨率不大于10MS;输入/输出信号列表、编码;软件程序结构、程序框图、主要源程序设计;软件说明。4.附图:牵引变电所主接线图(由于主接线图为原始设计图纸,图形较大,不便打印,查看时可在计算机中放大)。5.课程设计时间时度安排 第1 周 查阅相关规范、文献资料,熟悉原始资料及设计任务,进行系统构成和配置、系统功能设计第2、3周 完成系统构成和配置、系统功能设计第4、5周 确定所在分组设计模块的硬件方案,经审查后完成电原理图绘制第6周 整理文档,准备答辩6主要参考文献1.柳永智,刘晓川. 电力系统远动.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盛寿麟. 电力系统
7、远动原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杨爵. 实用编码技术.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4.胡道元. 计算机局域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曹志刚. 现代通信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何立民. 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系统配置与接口技术.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前言9第1章 设计的原则及标准101.1 主要设计原则101.2 主要设计标准10第2章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系统构成及配置112.1 系统构成112.2 系统配置112.2.1 控制站112.2.2 被控站142.2.3 通信通道构成与配置14第3章RTU实现的功能及四遥简介153.1 RTU的主要功能153.2
8、 调度端功能163.3遥控功能163.4遥信功能163.5遥测功能173.6遥调17第4章 系统功能设计184.1遥控功能184.2遥信功能184.3遥测功能194.4遥调功能204.5主变电站谐波监测204.6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功能204.7报表及统计功能204.8画面显示功能204.9数据库管理214.10打印功能214.11运行调度管理功能214.12模拟显示功能224.13培训功能224.14口令功能224.15汉化功能224.16容错能力、自诊断、自恢复功能224.17通道状态监视、切换224.18系统时钟同步功能234.19视频安全监控功能234.20系统维护、修改和扩展服务功
9、能23第5章 主要技术指标245.1变电所监控调度系统基本性能指标要求245.2 全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基本性能指标要求245.3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25第6章 RTU系统的构成及配置266.1系统的分层分布式结构:266.2RTU的基本硬件结构276.2.1 模拟量输入模块286.2.2 开关量输入模块28附:29RTU:29SCADA系统构成图30附录一:四遥对象概数表31附录二:主要设备表32前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一项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
10、新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本身也需要自检查、故障滤波、事件记录、运行监视和控制管理等更强健的功能。因此,以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变电站二次设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目前, 基于以以太网技术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得了广泛应用。第1章 设计的原则及标准1.1 主要设计原则(1) 电力监控系统由控制站、远动通道及被控站组成;(2) 控制站采用计算机型电力集中监控装置,1:N结构;(3) 通道采用铁路综合通用光纤网中的专用通道,并设置主用和备用道,主备通道能实现手动及自动切换;(4) 控制站具备与其它系统的通信接口能力;(5) 系统
11、设备选型立足国产化。1.2 主要设计标准远动系统和设备(IEC870-88)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GB/T13729-02)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远动系统技术规范(TB10117-98)铁路电力远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TB10064-2000)第2章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系统构成及配置2.1 系统构成电力监控系统由设在控制中心主站的电力监控调度系统,设在沿线各变电所被控站的全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及远动通道组成。1、 监控主站:也称主控站。监控系统中对被控站进行远距离控制、监视和测量的站,通常设在运营管理段的电力调度室内。2、 被控站:也称子站,通常设在变、配电所内、地区主要负荷供电点处及铁路沿线车站的集中供电
12、点处。3、 通信通道:主站与子站数据信号传输的单一通路或某一段频带。2.2 系统配置2.2.1 控制站系统配置:通讯前置机、服务器、调度员工作站、系统维护工作站、维护打印机、报表打印机、画面拷贝机、Modem、GPS系统、UPS装置、模拟屏驱动器、模拟屏设备。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各功能模块采用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 (1) 通信前置机(2台)2套前置机并联运行,互为备用。前置机的功能:一是负责处理通讯和转换远程终端提交的各种命令,缓存作用;二是隔离主机,保证主机数据的安全性。(2) 服务器(2台)系统配置两套国际通用、高性能的服务器计算机,冗余配置、对等工作方式,通过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适配器链
13、接网上设备。两个主服务器定时进行工作状态的在线监测,在一台主服务器故障情况下进行自动切换,切换时间小于15秒。主服务器的功能是:一是管理维护控制站局域网的全局配置文件,接受来自局域网内各其他接点的信息。二是遥控、遥测、遥调、遥信处理。三是保存并维护有关SCADA系统运行所需的全局数据和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并对调度端客户机提供数据服务。四是完成调度文档管理、统计报表生成制作。五是定时任务管理。(3) 调度员工作站(2个)两套调度员工作站通过网络适配器与计算机网络相连。两个调度员工作站并行运行。具备良好的人机界面和安全操作口令设置功能,操作口令级别不小于3级。计算机设备为国际通用型工作站,模块及部件
14、具有互换性,并装备外部存储设备、图形加速卡。主要技术数据:CPU字长:不小于32位,内存:不小于128MB,主频:不小于360MHz。(4) 系统维护工作站(1个)系统维护工作站用于生成、维护、修改、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及用户画面,并定义、修改系统运行参数及开发应用程序等,系统对数据库、用户画面和系统运行参数的修改、定义,可以在先随时进行,但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且实时库、历史库及画面的修改均采用无需编程的人机对话方式。维护工作站可以与任意调度员工作站互换,成为调度员工作站设备的备用设备,以解决某些特殊情况。(5) 打印机(3台)拷贝机为高性能,低噪声彩色激光或喷墨拷贝机。拷贝速度
15、不低于2分钟画面,拷贝清晰度不低于600DPI,拷贝噪声不大于54dB,缓冲区容量不低于512KB,画幅不小于A4。拷贝机的工作方式采用假脱机方式。系统配置三种功能的打印机,用于事件、报表、程序及后台管理数据的打印。数据打印机用于各种程序及参数的打印,报表打印机用于图表的打印,后台管理打印机用于事件及后台管理数据的打印。所有打印机均采用彩色喷墨打印机并可实现汉字打印。(6) 画面拷贝机(1台)拷贝机为高性能,低噪声彩色激光或喷墨拷贝机。拷贝速度不低于2分钟画面,拷贝清晰度不低于600DPI,拷贝噪声不大于54dB,缓冲区容量不低于512KB,画幅不小于A4。拷贝机的工作方式采用假脱机方式。实时
16、数据打印机、制表打印机、拷贝机均通过打印终端服务器与计算机网络相连,各打印机之间能互为备用。(7) Modem(2台)用于进行数据数模的转化。(8) GPS系统(1套)由于控制中心内部有多个系统需要精确的时钟系统来进行同步,所以电力监控系统在主站一级可以与其他系统公用一套GPS来接收卫星的精确对时。(9) UPS装置(1套)为了系统的可靠运行,不受外部电源停电时的影响,系统配置一套UPS装置,其容量满足当外部电源停电30分钟时,系统的正常运行。UPS设备前盘设置运行监视界面,可提供UPS的远距离监视信号,以满足调度员对UPS设备的监视。远距离监视信号的主要内容包括:UPS的工作状态、蓄电池的工
17、作状态、输入电源的工作状态等。UPS装置满足外部输入电源的条件,工作噪声不大于55dB,且应具有一定的过负荷能力。(10) 模拟屏驱动器(1台)通过与控制中心的大屏幕投影系统接口,进行模拟显示。(11) 模拟屏设备(1台)显示电力供电系统接线图及沿线各中继站供电示意图。 2.2.2 被控站 被控端设在沿线的主变电所,牵引降压变电所内,各被控站内采用当地综合自动化系统,完成所内的控制、保护、测量及系统监控终端的功能,各被控站通过所内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处理单元实现,与控制中心的信息交换,即遥测,遥信信息的上传和下行遥控,遥调信息的接受和执行,以实现变电所的无人值守。系统配置:信号盘、控制盘、站控
18、层设备、网络电缆、接触网电动隔离开关测控单元、GPS装置及系统软件。2.2.3 通信通道构成与配置通信通道采用光纤双以太网传输。网络标准:IEEE802.3。网络协议:TCP/IP。各系统内部采用串行数据通信,使用RS232标准接口。光纤信道:光导纤维是一种新的传输媒质,它能传输光信号,有损耗低、频带宽、线径细、重量轻、可弯曲、半径小、不受电磁干扰等优点。 本系统通道结构为点对点,即采用铁路综合通用光纤网中的站与站间的专用通道,一主一备,两路通道间安置切换装置,可实现自动与手动切换功能,采用RS-232接口。通信传输模式选择主动上送传输模式。第3章RTU实现的功能及四遥简介3.1 RTU的主要
19、功能 (1)采集状态量并向远方发送,带有光电隔离,遥信变位优先传送; (2)采集数据量并向远方发送,带有光电隔离; (3)直接采集系统工频电量,实现对电压、电流、有功、无功的测量并向远方发送 ,可计算正反向电度; (4)采集脉冲电度量并向远方发送,带有光电隔离; (6)接收并执行遥控及返校; (7)程序自恢复; (8)设备自诊断(故障诊断到插件级); (9)设备自调; (10)通道监视; (11)接收并执行遥调; (12)接收并执行校时命令(包括GPS对时功能 选配); (13)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站通讯; (14)采集事件顺序记录并向远方发送; (15)提供多个数字接口及多个模拟接口(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电站监控技术 变电站 监控 技术 课程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