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doc
《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目的与任务4二设计题目及要求42.1器件名称42.2 要求的电路性能指标42.3 设计内容4三、74HC139芯片介绍4四、电路设计64.1 工艺与设计规则和模型的选取64.2输出级电路设计74.2.1 输出级 N管(W/L)N的计算74.2.2输出级 P管(W/L)P的计算84.3内部基本反相器中的各MOS尺寸的计算94.4内部逻辑门MOS尺寸的计算124.5输入级设计124.6缓冲级的设计134.6.1输入缓冲级134.6.2输出缓冲级144.7输入保护电路设计154.8 各级N管和P管的尺寸汇总16五、功耗与延迟估算175.1模型简化175.2功耗估算185.3延迟估算19六、电路模拟
2、206.1直流分析216.2 瞬态分析216.3 功耗分析22七、版图设计227.1 各模块版图设计227.1.1输入级版图227.1.2 输入缓冲级版图237.1.3 三输入与非门版图237.1.4 输出级版图247.1.5调用含有保护电路的pad元件247.2 总版图257.3 电路网表匹配(LVS)检查267.4版图数据提交30八、心得体会32九、参考文献32一目的与任务本课程设计是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基础的实践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熟悉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半导体器件原理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基础上,训练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利用相关软件,初步熟悉和掌握集成电路芯片的系统设计电路设计及模拟
3、版图设计版图验证等正向设计方法二设计题目及要求2.1器件名称含2个24译码器的74HC139芯片(根据要求使用工艺及规则:MOSISI:mhp_ns8,自选用ml2_125.md模型)2.2 要求的电路性能指标(1)可驱动10个LSTTL电路(相当于15PF电容负载);(2)输出高电平时,;(3)输出低电平时,;(4)输出级充放电时间,;(5)工作电源是5V,常温工作,工作频率,总功耗。2.3 设计内容1.功能分析及逻辑设计;2.电路设计及器件参数计算;3.估算功耗与延时;4.电路模拟与仿真;5.版图设计;6.版图检查:DRC与LVS;7.后仿真(选做);8.版图数据提交。三、74HC139芯
4、片介绍74HC139是包含两个2线 4线译码器的高速CMOS数字电路集成芯片,能与TTL集成电路芯片兼容,它的管脚图如图1所示,其逻辑真值表如表1所示。图1 74HC139的管脚图表1 74HC139真值表片选输入数据输出CsA1A0Y0Y1Y2Y300001110011011010110101111101111174HC139的逻辑表达式:,74HC139的逻辑图如图2所示:图2 74HC139的逻辑图四、电路设计4.1 工艺与设计规则和模型的选取 1.工艺与设计规则:MOSIS: mhp_ns8 2.模型:m12_125.md*.model nmos nmos+ Level=2 Ld=0.
5、0u Tox=225.00E-10+ Nsub=1.066E+16 Vto=0.622490 Kp=6.326640E-05+ Gamma=.639243 Phi=0.31 Uo=1215.74+ Uexp=4.612355E-2 Ucrit=174667 Delta=0.0+ Vmax=177269 Xj=.9u Lambda=0.0+ Nfs=4.55168E+12 Neff=4.68830 Nss=3.00E+10+ Tpg=1.000 Rsh=60 Cgso=2.89E-10+ Cgdo=2.89E-10 Cj=3.27E-04 Mj=1.067+ Cjsw=1.74E-10 Mjsw
6、=0.195.model pmos pmos+ Level=2 Ld=.03000u Tox=225.000E-10 + Nsub=6.575441E+16 Vto=-0.63025 Kp=2.635440E-05+ Gamma=0.618101 Phi=.541111 Uo=361.941+ Uexp=8.886957E-02 Ucrit=637449 Delta=0.0+ Vmax=63253.3 Xj=0.112799u Lambda=0.0 + Nfs=1.668437E+11 Neff=0.64354 Nss=3.00E+10+ Tpg=-1.00 Rsh=150 Cgso=3.35
7、E-10+ Cgdo=3.35E-10 Cj=4.75E-04 Mj=.341+ Cjsw=2.23E-10 Mjsw=0.3074.2输出级电路设计据要求,输出级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输入Vi为前一级的输出,可认为是理想的输出,即ViLVss=0V,ViH=VDD=5V。图3 输出级等效电路4.2.1 输出级 N管(W/L)N的计算当输入为高电平时,输出为低电平,N管导通,后级TTL有较大的灌电流输入,要求|IOL|4mA,VOL,max=0.4V,依据NMOS管的理想电流方程分段表达式:根据设计要求和部分从模型读出的参数可知:Vg=5V , Vs=0V , Vd= VOL,max=0.4V
8、,Vto=0.622490Vgs=5V, Vds=0.4V , =5V-0.622490V=4.377510V所以NMOS工作在线性区Tox=225.00E-10m |IOL|=Ids= 取相邻整数 4.2.2输出级 P管(W/L)P的计算当输入为低电平时,输出为高电平,P管导通。同时要求N管和P管的充放电时间tr=tf,分别求出这两个条件下的(W/L)P,min极限值,然后取大者。以|IOH|20A,VOH,min=4.4V为条件计算(W/L)P,min极限值:用PMOS管的理想电流方程分段表达式:PMOS低电平导通,Vs=5V Vg=0V Vd=4.4V Tox=225.000E-10m
9、Vto=-0.63025V Uo=361.941 Vgs= -5V Vds= -0.6V PMOS工作在线性区Ids= 取相近整数 又N管和P管的充放电时间tr和tf表达式分别为: 以tr=tf为条件计算(W/L)P,min极限值。=1即 取整数值=48比较和中(W/L)P,min值,取大值者=48作为输出级的(W/L)P值。4.3内部基本反相器中的各MOS尺寸的计算内部基本反相器如图4所示,它的N管和P管尺寸依据充放电时间tr和tf方程来求。关键点是先求出式中CL(即负载)。图4 内部反相器它的负载由以下三部分电容组成:本级漏极的PN结电容CPN;下级的栅电容Cg;连线杂散电容CS。本级漏极
10、PN结电容CPN计算CPNCj(Wb)+Cjsw(2W+2b)其中Cj是每um2的结电容,Cjsw是每um的周界电容,b为有源区宽度,可从设计规则获取。如若最小孔为22,孔与多晶硅栅的最小间距为2,孔与有源区边界的最小间距为2,则取b6,L=2,Cj和Cjsw可用相关公式计算,或从模型库选取,或用经验数据。在此次设计中。并且在图4中的ml2_125.md模型库中找到:,。=0.4um总的漏极PN结电容应是N管和P管的总和,即:CPN(Cj,NWNCj,PWP)bCjsw,N(2WN2b)Cjsw,P(2WP2b)=(3.27E-4WN4.75E-4WP)b1.74E-10(2WN12)2.23
11、E-10(2WP12)=1.13E-9WN1.586E-9WP +1.9056E-15栅电容Cg计算CgCg.NCg.P (WNWP)L 此处WN和WP为与本级漏极相连的下一级N管 和P管的栅极尺寸,近似取输出级的WN和WP值。Cg=(WNWP)L=1.534(2896)2 =6.086F此处WN和WP为与本级漏极相连的下一级N管 和P管的栅极尺寸,近似取输出级的WN和WP值。连线杂散电容CSCS一般CPNCg10CS,可忽略CS作用。因此,内部基本反相器的总负载电容CL为上述各电容计算值之和。1.13E-9WN1.586E-9WP +6.086把CL代入tr和tf的方程式,并根据tr=tf2
12、5ns的条件,设tr=tf=0.3ns代入得到 =8根据之前的计算可知所以 WP=3.29WN代入上式,求解,得到WN=3.8 WP=13因此 4.4内部逻辑门MOS尺寸的计算内部逻辑门的电路如图5所示。根据截止延迟时间tpLH和导通延迟时间tpHL的要求,在最坏情况下,必须保证等效N管、P管的等效电阻与内部基本反相器的相同,这样三输入与非门就相当于内部基本反相器了。因此,N管的尺寸放大3倍,而P管尺寸不变,即:图5 内部逻辑门的电路4.5输入级设计由于本电路是与TTL兼容,TTL的输入电平ViH可能为2.4V,如果按正常内部反相器进行设计,则N1、P1构成的CMOS将有较大直流功耗。故采用如
13、图6所示的电路,通过正反馈的P2作为上提拉管,使ViH较快上升,减小功耗,加快翻转速度。图6 输入级电路(1)输入级提拉管P2的(W/L)P2计算为了节省面积,同时又能使ViH较快上升,取(W/L)P21。为了方便画版图,此处的W允许取6。所以(W/L)P2 =(2)输入级P1管(W/L)P1的计算此P1管应取内部基本反相器的尺寸即(3)输入级N1管(W/L)N1的计算由于要与TTL电路兼容,而TTL的输出电平在0.42.4V之间,因此要选取反相器的状态转变电平:又知:式中,0.48 解得=3.82 所以=30.3934.6缓冲级的设计4.6.1输入缓冲级由74HC139的逻辑图可知,在输入级
14、中有三个信号:Cs、A1、A0。其中Cs经一级输入反相器后,形成,用去驱动4个三输入与非门,故需要缓冲级,使其驱动能力增加。同时为了用驱动,必须加入缓冲门。由于A1、A0以及各驱动内部与非门2个,所以可以不用缓冲级。图7 Cs的缓冲级Cs的缓冲级设计过程如下:Cs的缓冲级与输入级和内部门的关系如图7所示。图中M1为输入级,M2为内部门,M3为缓冲级驱动门。M1的P管和N管的尺寸即为上述所述的输入级CMOS反相器P1管和 N1管尺寸,M2的P管和N管的尺寸即为内部基本反相器P1管和 N1管尺寸,M3的P管和N管的尺寸由级间比值(相邻级中MOS管宽度增加的倍数)来确定。N为扇出系数,它的定义是:在
15、本例中,前级等效反相器栅的面积为M2的P管和N管的栅面积总和,下级栅的面积为4个三输入与非门中与Cs相连的所有P管和N管的栅面积总和。N=5.8从中得出M3管尺寸为: 4.6.2输出缓冲级由于输出级部分要驱动TTL电路,其尺寸较大,因而必须在与非门输出与输出级之间加入一级缓冲门M1,如图8所示。将与非门M0等效为一个反相器,类似上述Cs的缓冲级设计,计算出M1的P管和N管的尺寸。图8 输出缓冲级所以,=从中得出M1管尺寸为: 4.7输入保护电路设计因为MOS器件的栅极有极高的绝缘电阻,当栅极处于浮置状态时,由于某种原因(如触摸),感应的电荷无法很快地泄放掉。而MOS器件的栅氧化层极薄,这些感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成电路 分析 设计 课程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5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