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学科的二重性及其规约[J].doc
《教学论学科的二重性及其规约[J].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学科的二重性及其规约[J].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论学科的二重性及其规约作者:徐继存摘要: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把握教学论学科的理论性,有利于我们防止教学论研究的经验主义倾向,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明确教学论学科的实践性,有助于我们始终坚持把现实教学问题作为教学论研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这一基本原则,克服经院式研究的偏向。当前,教学论应该努力克服和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教学论可能成为一种纯学术学科,甚至蜕变为经院哲学,其功能被限定为传授教学论知识和对教学世界进行过度阐释,而缺乏教学经验基础,陷入了宏大叙事的陷阱;另一方面,教学经验研究只能在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发展,成为应时的策用之术,而没有改进教学论知识现状的
2、理想和目标,丧失了教学论学科应有的学术理性。教学论研究者如果要肩负起学术建设和教学改造的社会职责,就必须认真地反思并规约自己,任何伦理的虚饰,不但是对现实的歪曲,而且也意味着对自我行为后果的逃避。关键词:教学论;理论性;实践性;规约;反思不论人们对教学论持有什么样的看法,教学论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而且,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学论学科也确实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方兴未艾的教学变革不断地冲击着教学论研究者多少年来一直脆弱的神经,一些也许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些问题总是离不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的缠绕,教学论学科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经常性地成为教学论研究者学术论
3、争的焦点。这既反映了教学论研究者学科研究自我意识的增强,也无可置疑地表明了教学论学科研究取向的多元及因之带来的混乱无序,而这与人们对教学论学科的理解差异密切相关。一如果承认教学论是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映,那么这种反映必然要求以一种理论形态来呈现,否则教学论就不能也不会成为现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因此,理论性应该是教学论学科的基本属性。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进化时曾提到,“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干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物理学理论试图做出一个实在的图象,并建立它和广阔的感觉的印象世界的联系”,“构成这样一座桥梁”。他还指出:“理论物理学的目的,是要以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
4、不相关的假说为基础来建立起概念体系,如果有了这种概念体系,就有可能确立整个物理过程总体的因果关系。”尽管教学论与物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分,但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教学论所要探索的是教学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因而它不能只是简单地描述教学现象、教学活动和教学关系,而是要在汲取其诸多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其概念、范畴,并建立起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教学论才能为解决具体的现实教学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为其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提供最一般的图景、发展线索和原理原则,也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国内外许多教学
5、论专家指出,“教学论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学科”,“教学论只能是理论科学,也必须是理论科学”。把握教学论这门学科的理论性特点,对于研究这门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我们防止教学论研究的经验主义倾向。大家知道,经验是人们“熟知”的东西,但熟知的东西未必是真知的东西。因为熟知的可能只是一些可以描绘、模拟的外部形象,而不是内部本质的规律性联系。夸大教学经验在教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定教学经验必须上升到教学理论,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我们曾把教学论搞成了教学经验汇编。教学论研究要重视熟知的教学经验,同时又不能满足于把教学认识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
6、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其次,有助于教学论研究者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他又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就会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马克思也指出,在经济形态的分析上,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剂,那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二者。这些论述特别适合于教学论这门理论性的学科。事实上,理论思维能力的缺乏也常常是我们不能发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不能将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高度的理论思维,我们就不可能
7、高屋建瓴建立起教学论理论大厦,也就无法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教学改革蓬勃兴盛,充满着奋击的力度,彰显着改革者的决心和魄力。但是,我们同时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许多教学改革缺乏理论的导引,靠某种热情和激情来推动,用感觉和直觉来运行,使教学改革丧失了理性的秩序,出现了一些混乱和困惑。这正需要教学论研究者加强理论研究,认真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理论跟上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服务,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而有效地发展。令人高兴的是,许多教学论研究者已经大胆地走出书斋,超越单纯的文本,走人日常教学生活做“田野研究”,讲叙“教学故事”,探求教学真实,这应该说是对纯粹思
8、辨研究和简单量化研究的叛逆,也表现了教学论研究者直面教学现实的勇气。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研究者对教学质化研究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停留在流水账的描述水平上,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理性和自我反思,更谈不上有应对现实教学问题的策略干预。在很多情况下,现实教学问题依其所是存在着,昔日的教学故事重演着,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论研究者消失了,而讲叙教学故事的所谓教学论作品出版和发表了。我们是很难苟同这样的教学质化研究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教学问题,我们甚至怀疑研究者本人也无法清楚地说出来。似乎研究者就是为了寻找已经存在的答案,或者仅仅是将教学论著述的一些内容转化为用以表明自己有所感觉和感
9、受的教学经验。倘若如此,恰恰是米尔斯所批判的:“设计一个田野研究只为了找一个可以在图书馆找到的答案,是很笨的,同样地,将书中的内容转换成适当的经验研究即转换成事实的问题之前便自以为彻底理解了这些书,也是很笨的。”在我们看来,国内的许多教学质化研究不仅仅存在着“笨”的问题,也包含着研究者自身无法公开言明的价值取向或意识形态上的倾向问题,而这就否定和亵渎了教学论学科应有的理论性。二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但这并不否定它同时还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教学论同整个教育科学一样,重视教育实践,关注实际教学活动。教学论的任务不仅仅是反映教学实践,而且
10、要影响、干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改革和完善教学实践。因此,教学论的主要作用,就是要为教学实践出思想、出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思想上的、理论上的科学依据。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对教学论实践性的认识,防止作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大家知道,“理论之实践功能的发挥,并不像我们所想象或理论所揭示的那样,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线性关系。甚至于在很多情况下,理论正确与否,与其是否有用以及是否能够被正确地运用并不完全相关。一种具备论证力、说服力的理论,在通向实践的过程中,有可能遭遇到诸多衍生性的实践变量而举步维艰,甚至陷入困境;或者也有可能因为实践者的误解或理解中的损耗或增生,导致实践中被误用”。即使正确的理论能够不被
11、歪曲地运用,教学现实状况的变化也不可能单单是由教学论学科知识的进步引起的,而且日常教学思维结果的变化又常常极为缓慢,具有一定的保守和惰性的倾向,有时甚至包含着一些停滞的方面。因此,要求教学论和医生的处方一样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实质上是对教学论实践性的误解。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苛求教学论,教学论永远不可能解决教学实践的全部问题,而且教学论也决不能试图这样做。教学论为其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提供最一般的图景、发展线索和原理原则,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一般性的规律性知识和理论指导,这本身就是教学论实践性的表现。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学论只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某种“地图”和“指南针”,以便指引教学实
12、践的航程。需要指出的是,只要教学实践工作者勇于探索,那么他的航行可能很快地把他带人未开拓的区域,而有关的“地图”(如果有的话)还是模糊的和不可靠的,这时,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认识到学科的局限性,不能因为没有了精确的“地图”和“指南针”就否定了它们对于航行的价值。实际上,当教学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能够相互了解和承认各自在促进教学实践发展的共同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并且更加有效地一道工作时,就了解和承认了教学论的力量,从而也就真正理解了教学论的实践性。明确教学论的实践性,有助于我们始终坚持把现实教学问题作为教学论研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这一基本原则,克服经院式研究的偏向。我们知道,经院学者的痼疾就是把精
13、力用在一些荒谬的争论和空洞的问题上,利用极有限的材料和无限的才智编织精美的学问之网,将学问变成了“无用老人的絮叨”。培根认为,经院学者本可以凭借他们对真理的渴求和不知疲倦的努力,加上多样而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他们完全可以提供卓越的智慧之光,极大地促进学术和知识的进步。遗憾的是,他们实际上只是伟大的书虫,甚至如被关起来的疯狗那样暴躁狂吠。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看,教学论绝不是个封闭的单纯依靠内部因素自行演进和发展的知识体系,它的发展不仅要靠研究者的智力活动,而且从根本上要取决于外部教学实践及其变化。一方面,教学实践及其变化决定着教学论研究者的基本研究方向。从表面上看,教学论研究者有选择自己研究方
14、向和课题的自由,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教学论研究者主要研究的是自己时代所面临的现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及其变化决定着教学论的历史价值、地位和命运。每一历史时期产生的教学论,是这一时期教学实践和教学论研究者智力活动的交互作用的产物。教学论研究者的智力活动,虽然也有相当大的自主性,但诚如遗传学的变异不一定都能遗传那样,并非所有新的教学论都具有相同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只有那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而又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论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无视乃至远离外部教学实践及其发展变化的任何教学论研究,都容易误入歧途。自然科学家发现,在科学研究中,演绎推理是不能完全信赖的。达尔文说过:“我必须从大
15、量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理出发,我总怀疑原理中有谬误。”在研究对象相对稳定的自然科学中是如此,在研究对象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论研究中,就更不能企盼单纯由演绎推理得到全部正确的教学论。如果一个作为推理前提的假设由于外部教学实践的变化变得不再成立,那么,即使全部推理过程严谨无误,也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沿着错误方向前进的演绎推理与日俱增,就会把教学论研究变成一个丧失其应有意义的智力游戏,充其量不过是解决由研究者自己所制造的谜。教学论研究者所要面对的是现实世界的教学问题,所要解决的首先应该是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感到困惑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沉湎于“从书本到书本地撰写”或“一味地沉思冥想”。“一个思想家如果他真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学科 二重性 及其 规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4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