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源培训教材.doc
《通信电源培训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电源培训教材.doc(3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目 录录 第第 1 1 章章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 .1 1 1.1 直流电路.2 1.1.1 电路及其组成.2 1.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及元件.2 1.1.3 欧姆定律.11 1.1.4 电阻的串联、并联电路.13 1.1.5 基尔霍夫定律.16 1.1.6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0 1.2 交流电路.21 1.2.1 正弦交流电.22 1.2.2 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27 1.2.3 功率因数.36 1.2.4 电路中的谐振.37 1.2.5 三相交流电.40 1.3 变压器与电动机.43 1.3.1 变压器.43 1.3.2 三相异步电动机.44 1.4 半导体元件及其应用.48 1.
2、4.1 二极管.48 1.4.2 三极管.50 1.4.3 三极管放大电路及负反馈.52 1.4.4 晶闸管及其应用.53 1.4.5 MOSFET 功率管.56 1.4.6 IGBT 复合功率管.58 1.5 集成运算放大器.59 1.5.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59 1.5.2 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60 1.6 直流稳压电源.64 1.6.1 整流电路.65 1.6.2 滤波电路.67 1.6.3 开关稳压电路.68 第第 2 2 章章 通信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 .7171 2.1 通信电源系统的基本要求.72 2.2 通信电源系统质量指标.73 2.3 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77 2
3、.3.1 集中供电方式电源系统.77 2.3.2 分散供电方式电源系统.78 2.3.3 混合供电方式电源系统.78 2.3.4 一体化供电方式电源系统.80 2.4 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80 第第 3 3 章章 交流供电系统交流供电系统 .8383 3.1 交流供电系统概述.84 3.1.1 交流供电的种类和系统组成.84 3.1.2 市电交流供电系统.84 3.2 高压交流供电系统.85 3.2.1 常用高压电器.85 3.2.2 高压配电设备.89 3.2.3 高压交流供电系统分类.90 3.2.4 高压交流供电系统接线.91 3.2.5 高压配电设备技术指标.97 3.2.6 高压系
4、统的配置参考.98 3.3 电力变压器.100 3.3.1 电力变压器的分类及型号.100 3.3.2 变压器的结构组成.101 3.3.3 电力变压器的连接与运行.104 3.3.4 变压器的调压方式.108 3.3.5 变压器的技术性能指标.108 3.3.6 变压器配置参考.109 3.3.7 提高变压器的利用率.110 3.4 低压交流供电系统.112 3.4.1 常用低压电器.112 3.4.2 低压配电设备.116 3.4.3 低压交流供电系统分类.121 3.4.4 无功功率补偿.122 3.4.5 低压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124 3.4.6 低压系统的配置参考.126 第第 4
5、 4 章章 发电机组发电机组 .130130 4.1 柴油发电机组.131 4.1.1 柴油发电机组的组成及特点.131 4.1.2 柴油发电机组的分类.131 4.1.3 柴油发电机组的主要电气性能指标.132 4.1.4 柴油发电机组的使用环境条件与功率修正.134 4.1.5 柴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135 4.1.6 柴油机的基本组成、各部件作用及原理.136 4.1.7 发电机的基本组成和原理.152 4.1.8 自动化柴油发电机组.153 4.1.9 备用发电机组的参考配置.159 4.1.10 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方案.160 4.2 汽油发电机组.161 4.3 燃气轮机发电机组.
6、163 4.4 风力发电机组.166 第第 5 5 章章 直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 .171171 5.1 直流供电系统概述.172 5.1.1 直流基础电源.172 5.1.2 直流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172 5.1.3 直流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173 5.2 交流配电屏.174 5.3 高频开关整流器.175 5.3.1 概述.176 5.3.2 功率变换电路.179 5.3.3 滤波电路.182 5.3.4 控制电路.183 5.3.5 驱动电路.185 5.3.6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85 5.3.7 负荷均分电路.187 5.3.8 监控模块.188 5.4 直流配电屏.190 5.
7、5 蓄电池.191 5.5.1 概述.191 5.5.2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原理.194 5.5.3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198 5.5.4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电性能.200 5.5.5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性能指标.206 5.5.6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运行方式与充电方法.207 5.6 直流直流变换器.209 5.7 直流供电系统配置参考.210 5.8 太阳能供电系统.212 5.8.1 概述.212 5.8.2 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组成及运行.212 5.8.3 太阳能供电系统设备配置.214 5.8.4 混合供电系统.216 第第 6 6 章章 交流不间断电源交流不间断电源.218218
8、6.1 UPS 电源.218 6.1.1 UPS 的分类.219 6.1.2 常用 UPS 结构形式及特点.219 6.1.3 UPS 电源的组成.224 6.1.4 静态在线式 UPS 的原理.226 6.1.5 UPS 电源的主要技术要求.227 6.1.6 UPS 的并机冗余运行方式.229 6.1.7 双母线 UPS 供电系统.233 6.1.8 UPS 的配置参考.235 6.2 逆变器.237 第第 7 7 章章 接地与防雷系统接地与防雷系统.241241 7.1 接地系统.242 7.1.1 地和接地的概念.242 7.1.2 接地系统的组成和作用.242 7.1.3 接地系统分
9、类.243 7.1.4 交流高压供电系统的接地方式.244 7.1.5 交流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244 7.1.6 通信局(站)的接地系统.248 7.1.7 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250 7.1.8 接地电阻的测量及标准.250 7.2 防雷系统.251 7.2.1 雷电的产生及其特点和危害.251 7.2.2 雷电的危害.254 7.2.3 通信系统防雷技术.256 7.2.4 电涌保护器(SPD)的种类和性能.259 7.2.5 氧化锌压敏电阻避雷器.262 7.2.6 电涌保护器(SPD)在通信设备中的使用要求.263 7.2.7 通信电源系统(或局站)的防雷配置及标准.264 第第
10、 8 8 章章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 .267267 8.1 空调基础知识.267 8.1.1 制冷简述.267 8.1.2 制冷技术常用概念.268 8.1.3 热力状态参数、湿空气参数及热力学定律.269 8.2 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270 8.2.1 单级压缩制冷.270 8.2.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273 8.2.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区别.276 8.3 制冷压缩机.276 8.3.1 制冷压缩机的分类.276 8.3.2 制冷压缩机的技术指标.277 8.3.3 制冷压缩机的组成和原理.278 8.4 制冷换热器.279 8.4.1 蒸发
11、器.279 8.4.2 冷凝器.280 8.5 制冷系统的主要控制部件.281 8.5.1 过载保护器.281 8.5.2 温度控制器.282 8.5.3 压力继电器.282 8.5.4 启动继电器.283 8.6 制冷系统的辅助设备.283 8.6.1 节流器件.284 8.6.2 干燥过滤器.286 8.6.3 制冷电磁阀.286 8.6.4 截止阀.287 8.6.5 加湿器.288 8.7 制冷剂、冷媒和冷冻油.289 8.8 空调系统.290 8.8.1 空调系统的分类.290 8.8.2 通信机房环境的质量要求.291 8.9 机房专用空调.292 8.9.1 通信机房专用空调的特
12、点.292 8.9.2 机房专用空调组成.294 8.10 通信机房空调配置参考.296 第第 9 9 章章 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299299 9.1 监控系统的作用和基本要求.299 9.2 监控系统的结构.301 9.2.1 监控系统的结构.301 9.2.2 监控中心的结构.302 9.2.3 监控单元的结构.303 9.3 监控系统网络.305 9.3.1 局(站)内监控系统拓扑结构.305 9.3.2 局(站)间监控系统网络.307 9.4 监控对象和内容.308 9.4.1 监控对象.308 9.4.2 监控内容.308 9.5 监控系统的功能.311
13、9.5.1 监控系统的功能结构.311 9.5.2 通用管理功能要求.312 9.6 系统各级功能要求.320 9.6.1 监控模块功能.320 9.6.2 监控单元功能.320 9.6.3 区域监控中心功能.320 9.6.4 监控中心的功能.321 9.7 传感器与变送器.322 9.7.1 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323 9.7.2 变送器的组成和分类.323 9.7.3 传感器和变送器的特性.324 9.7.4 常用传感器和变送器.324 9.8 监控中心的硬件和软件.331 9.8.1 监控中心的硬件.331 9.8.2 监控系统的软件.333 第第 1010 章章 安全用电及节电降耗安
14、全用电及节电降耗 .336336 10.1 电气事故.336 10.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337 10.2.1 触电事故的种类.337 10.2.2 与触电伤害程度有关的因素.338 10.3 安全电压.339 10.4 对直接和间接接触触电的防护.341 10.5 安全用具.342 10.6 触电急救.344 10.7 电气防火.348 10.8 静电防护.349 10.9 节电的一般措施.351 10.10 变压器节电.352 10.11 空气调节系统节电.354 10.11.1 风机节电措施.354 10.11.2 一般空调节能措施.354 10.11.3 机房空调节电技术简介.355
15、10.12 照明节电.357 10.13 治理谐波节能.359 第第 1 1 章章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初级 了解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电路中的谐振、变压器与电动机、半导体元件及其应用、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及整流滤波电路、开关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熟悉电阻的串联并联电路、功率因数 掌握电路及其组成、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及元件、欧姆定律、三相交流电等相关内容 中级 了解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电路中的谐振、变压器与电动机、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及整流滤波电路、开关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熟悉基尔霍夫定律、正弦交流电、半导体元件及其应用 掌握电
16、路及其组成、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及元件、欧姆定律、电阻的串联并联电路、功率因数、三相交流电 高级 了解电路中的谐振、集成运算放大器 熟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变压器与电动机、整流滤波电路以及开关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掌握电路及其组成、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及元件、欧姆定律、电阻的串联并联电路、功率因数、三相交流电、基尔霍夫定律、正弦交流电、半导体元件及其应用 1.1 1.1 直流电路直流电路 1.1.1 1.1.1 电路及其组成电路及其组成 把一些电器设备或元件,按其所要完成的功能,用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电源通路称为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负载和中间环节(包括开关和导线等)三部分组成。
17、电源是将非电能如化学能、机械能和原子能等转换为电能,并向电路提供能量;负载是指电路中能将电能转换为非电能的用电设备,如电灯、电动机和电热器等;中间环节是指将电源连接成闭合电路的导线、开关设备和保护设备等,也经常接有测量仪表或测量设备。如图 1.1(a)所示是按实物做出的手电筒电路的示意图,它由干电池(电源)、小灯泡(负载)和开关(中间环节)三部分组成。图 1.1 简单电路 电路的作用有两类:一是可以实现能量的传输与转换,其典型实例是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再通过变压器和输电线路将电能输送给用户的用电设备,这些用电设备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热能、光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图 1.
18、1(a)、(b)就是一个简单电路;二是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转换,例如无线电通信电路和检测电路。1.1.2 1.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及元件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及元件 1.电流 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来表示,其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设在 dt 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为 dq,则通过该截面的电流强度为 dtdqi (1.1)在一般情况下,电流强度是随时间而变的。如果电流强度不随时间而变,即 dq/dt常数,则这种电流就称为恒定电流,简称直流。在直流电路中,式(1.1)可写成 tQI (1.2)在国际单位制(SI)中,规定电量 Q 的单位为库仑(C),时间的单位为秒(s
19、),电流的单位为安培(A),即 1A=1C/s。电流的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A),其换算关系为 1A=103mA106A。电流的方向习惯上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或负电荷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实际方向)。电流的方向是客观存在的,在简单电路中,可以很容易判断出电流的实际方向,如图 1.2(a)中的 I1、I2。倘若在图中 A、B 两点间再接入一个电阻如图 1.2(b)所示,那么该电阻中的电流方向就很难直观判断了。另外,在交流电路中,电流是随时间变化的,在图上也无法表示其实际方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须引入电流的参考方向这一概念。(a)(b)图 1.2 电流方向的判断 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任意选
20、定,在电路中一般用箭头表示。当然,所选的电流参考方向不一定就是电流的实际方向,当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时,电流为正值(I0);当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时,电流为负值(I0);相反时,电压为负(U0,所以 U 的符号与图中标出的参考方向相同,表明 a 点电位高。【例 1.4】应用欧姆定律,对图 1.16 所示各电路列出欧姆定律的式子,并求电阻 R。图 1.16 解:图 1.16(a)中,U 和 I 为关联方向 414IUR 图 1.16(b)中,U 和 I 为非关联方向 414IUR 图 1.16(c)中,U 和 I 为非关联方向 414IUR 图 1.16(d)中,U 和 I 为关
21、联方向 414IUR 从前面例题可以看出,应用欧姆定律时会出现两套正、负号,一套是欧姆定律公式本身含有的,由电压 U 的参考方向和电流 I 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而定;另一套是 U 和 I本身数值的正、负,它们分别由 U 和 I 的参考方向是否一致而确定。在列式计算中,第一步要正确列出式子,第二步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例 1.5】如图 1.17 所示电阻,已知 a 点的电位为 10V,b 点的电位为 8V,求其电导值。图 1.17 解:电导 G 两端的电压 2810baabUUU 由欧姆定律 5.042IURab 电导值 SRG25.011 或直接用公式 SUIGab224 1.1.4 1.1.4
22、 电阻的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串联、并联电路 1电阻的串联电路 在一段电路上,将几个电阻的首尾依次相连所构成的一个没有分支的电路,叫做电阻的串联电路。如图 1.18a 所示是电阻的串联电路;图 1.18b 是图 1.18a 的等效电路。图 1.18 电阻的串联电路 等效电路 (1)串联电路的特点 多个电阻串联的电路有以下特点:串联电路中流过各个电阻的电流都相等,即:nIIII21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即:nUUUU21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即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的电阻之和,即:nRRRR21 根据欧姆定律得出,11IRU,22IRU,IRU,可以得出:RURURU221
23、1或者RRUU11 ,RRUU22,RRUUnn (1.20)此公式表明,在串联电路中,电阻的阻值越大,这个电阻所分配到的电压越大;反之,电压越小。即电阻上的电压分配与电阻的阻值成正比。这个结论是电阻串联电路中最重要的结论。在如图 1.18 a)所示的电路中,将21RRR 代入公式(1.20)中 URRRUURRRU21222111 这两个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每个电阻从总电压中分得的电压值,习惯上就把这两个式子叫做分压公式。(2)电阻串联的应用 电阻串联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用几个电阻串联来获得阻值较大的电阻。用串联电阻组成分压器,使用同一电源获得几种不同的电压。如图 1.19 所示,由4321
24、RRRR、组成串联电路,使用同一电源,输出 4 种不同数值的电压。图 1.19 电阻分压器 当负载的额定电压(标准工作电压值)低于电源电压时,采用电阻与负载串联的方法,使电源的部分电压分配到串联电阻上,以满足负载正确的使用电压值。例如,一个指示灯额定电压 6V,电阻 60,若将它接在 12V 电源上,必须串联一个阻值为60的电阻,指示灯才能正常工作。用电阻串联的方法来限制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在电工测量中普遍用串联电阻法来扩大电压表的量程。2电阻的并联电路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两端分别接在电路中相同的两个节点之间,这种连接方式叫做电阻的并联电路。如图 1.20 a)所示是电阻的并联电路,图 1.
25、20 b)是图 1.20 a)的等效电路。图 1.20 电阻的并联电路及其等效电路 (1)并联电路的特点 多个电阻并联的电路有如下特点: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nUUUU21 (1.21)并联电路中总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 nIIII21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即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nRRRR111121 若是两个电阻并联,根据上式可求并联后的总电阻为:2121RRRRR 根据公式(1.21)及欧姆定律可以得出:RRIIRRIInnnn11 上述公式表明,在并联电路中,电阻的阻值越大,这个电阻所分配到的电流越小,反之越大,即电阻上的电流分配与电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信 电源 培训教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4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