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中国联通公司前 言本文件以相关的ITU-T建议、国标和国家行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体制为依据,针对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公司)具体要求制定。用于今后两到三年内从技术角度指导各级分公司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和改造。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发展,本文件还需要进行修订。本文件对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本地传输网网络建设、设备和光纤选用的具体要求,对网络管理、同步等辅助及配套系统和设施提出指导建议,为了便于本地网建设的规范化操作,本文件以附件形式提出了传输设备及光缆的技术规范、厂验规范和工程验收规范。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
2、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海军 张晶晶 王光全 胡庆东 林海波 本文件修改和解释权属于中国联通公司摘 要本文件主要用于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及改造工作,本地传输网包括地区级以上城市及所辖县城内的城域网和连接地区级以上城市和其郊区(县)之间的所有传输基础设施构成的网络。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传输系统分为本地传输和用户接入两大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本地传输层主要承担本地各业务网节点间中继传输,并按城市地理分布分区汇聚、收敛来自用户接入层面的传输电路;用户接入层则主要包括用户端到第一个与之相连的本地传输节点间的传输设施。本文件针对移动、数据、固定、互联网等业务特点,分析了两、三年内的本地网业务需求
3、,提出了网络应根据城市规模按照核心、汇聚、边缘、接入进行分层建设的要求。网络结构以SDH自愈环为主,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环上的节点数量不宜太多,为了便于电路的调度和提供以太网、ATM等多业务的接入,应考虑采用MADM和MSTP设备,并采用集中网管设备进行管理。PDH、RPR、WDM等技术不宜大量采用。传输媒介以光纤为主,对于部分光纤缺少或光缆建设成本过高的边缘层,可以采用无线传输方式解决。如果一个本地网采用多个厂家的设备,宜采用按地域分割的方式组网,以便管理。同步系统应按照分级、分区的原则进行建设,网络同步应做好规划,处理好SDH传定时与用定时的关系。现有传输网应根据本文件的指导原则,考虑网
4、络安全性、业务需求、各个地区业务发展等情况,对现有本地网进行优化。 目 次1.概述11.1 编制目的11.2 编制依据11.3 文件适用范围及组成12.本地电信业务需求分析22.1 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22.2 数据业务需要的电路32.3 固定业务需要的电路42.4 互联网专业需要的电路52.5 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需要的电路62.6 小结63.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63.1 城市类型的划分63.2 本地网传输系统分层模型73.3 本地网传输系统网络拓扑结构83. 4 本地传输网与干线传输系统的关系103.5 本地传输网与其它业务网的接口114.传输系统设备技术124.1 SDH技术134.2 MA
5、DM技术134.3 MSTP技术144.4 RPR技术154.5 WDM(波分复用)技术164.6智能网络节点设备184.7无线传输技术194.8简要结论225.传输系统组网技术235.1传输设备基本要求235.2本地传输系统保护235.3本地传输设备的多厂家环境245.4智能光网络技术和网络演进256.本地传输网网络管理266.1本地传输网传输系统的网络管理266.2本地传输网网络资源管理277.本地同步系统287.1 同步网的现状287.2 同步网的分区与分级287.3 本地同步节点的设置原则和同步规划307.4 业务的同步318.光缆线路建设328.1 光纤类型的选择328.2 光缆结构
6、的选择328.3 光缆芯数取定328.4 光缆线路338.5 管道建设339.现有本地传输网的优化339.1本地传输系统的优化的原则339.2 现有本地传输系统的优化349.3 现有光缆线路的改造与利用3410.传输机房建设与要求35附件1:技术规范附件2:厂验规范附件3:工程验收测试指标1. 概述1.1 编制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联通的竞争能力、为中国联通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网络基础,对公司现有的本地传输网进行优化和补充建设,提高本地传输网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网络的业务适应能力,中国联通基础网络部委托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编制本文件。由于传输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国联通的业务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件
7、用于在2003-2005年内从技术角度指导各级分公司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和改造。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发展,本文件还需要进行修订。1.2 编制依据1、 相关的ITU-T建议、国标和国家行业标准;2、 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体制。1.3 文件适用范围及组成本文件适用于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及改造工作,本地传输网包括地区级以上城市及所辖县城内的城域网和连接地区级以上城市和其郊区(县)之间的所有传输基础设施构成的网络,将为中国联通的移动、固定、数据和互联网等各个专业提供所需要的传输带宽和接口,是中国联通城域和本地传输的多业务综合传送平台。为便于网络建设和维护管理,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传输系统可
8、分为两大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本地传输层面(包括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和用户接入层面。本地传输层主要承担本地各业务网节点间中继传输,并按城市地理分布分区汇聚、收敛来自用户接入层面的传输电路;用户接入层则主要包括用户端到第一个与之相连的本地传输节点间的传输设施。本文件主要分析了两、三年内的本地网业务需求、网络结构及组网方式、传输技术及设备、网管系统、网络同步、光缆线路建设及现有传输系统的优化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传输设备及光缆的技术规范、厂验规范和工程验收规范。各规范的文本详见附件,其中技术规范中的工程部分、厂验规范、工程验收测试指标均为参考范本,各地区实际操作中应以范本为例,结合本地区工程实际情
9、况(工程规模、设备特点与参数等)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才能使用。其它技术规范都是标准资料,可以直接根据需要引用。各级分公司应以此文件为指导,结合本地业务开展、网络结构的具体情况做好本地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建设一个层面清晰、管理智能、应用灵活、适应多种业务发展需要、稳定可靠的本地传输网络。2. 本地电信业务需求分析中国联通本地网的业务主要包括: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数据与固定业务需要的电路、互联网业务需要的电路等几个部分。2.1 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分这样几个段落:1)移动基站到BSC的电路。目前电路全部为2Mb/s速率,每个基站需要的电路数量约13个2Mb
10、/s。这类电路完全是汇聚型分布,所有的基站分地区汇聚到1个或几个BSC,有些基站密集的地区,几个BSC可能安装在同一个机房内。GSM基站之间一般没有电路需求,但CDMA网中不同BSC间,尤其是地域相邻的BSC间软切换需要一些电路,数量根据业务量的大小不同,一般在1-2对2Mb/s之间,不同厂商设备的情况各不相同,随着C网的不断发展,这部分的电路需求可能会增加。2)BSC到MSC的电路。基站电路汇聚到BSC后,经过BSC重新整理并传送到MSC,MSC与BSC间的电路全部为2Mb/s接口。一个MSC一般会交换几个BSC范围内的电路。在城域范围内,大多数的BSC和MSC在同一个机房,MSC和BSC间
11、的电路可以通过机房内的电缆连接,但一般的移动网在县城往往只有BSC,通过市县传输系统连接到MSC。因此,这部分电路基本上也以汇聚型为主。3)MSC间的际中电路。一个城市的移动电话用户发起或接受的本地呼叫有一部分是在一个MSC内进行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不同MSC间进行的(具体数量或比例不同地区各有差异)。因此,不同MSC间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际中电路需求。同一个机房内MSC间的电路可以通过机房内的电缆连接,不同机房内MSC间的电路需要城域传输系统解决。因此,MSC间的电路属于平均分布型,现有接口也多为2Mb/s。4)MSC到移动汇接中心(TMSC)。一般移动汇接中心在省会或比较大的城市,汇接中心到
12、各个MSC间的电路与MSC交换机的容量相对成比例。除属于同一城市内的MSC和TMSC之间由城域网解决外,不同城市MSC和TMSC之间的传输电路主要由长途传输网承载。5)MSC到关口局的电路。如果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呼叫其它运营商的用户,或者中国联通C网用户呼叫G网用户,则需要不同运营商及C网、G网的关口局间电路互通,一般地区级城市都有与固定和/或移动公司的移动关口局。若关口局与MSC在同一个机房,其间的电路可以通过机房内的电缆连接,否则也需要城域传输系统解决。因此,这部分电路基本上属于分布型的。6)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比如:短消息中心、语音中心等。这部分业务需要的电路量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
13、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基本上全部以2Mb/s为主。移动网络结构及电路分析可采用图1示意。图1 移动网网络结构示意图2.2 数据业务需要的电路数据业务需要的电路主要包括IP电话、专线出租、会议电话、会议电视、ATM、DDN、宽带接入等。1) IP电话国内的IP电话运营商比较多,不同的IP电话的处理过程各不相同,针对联通本地传输网来讲,可以分为3类:17911呼叫、17910呼叫和其它运营商IP呼叫。各类IP呼叫的具体处理过程见图2。 图2 IP电话接入过程示意图从图2可以看出,从移动用户到MSC及前置交换机间的电路组织完全与移动通信方式相同,MSC、前置交换机、IP接入网关间需要
14、的电路需求属于分布式。IP电话在本地网内除了IP接入网关到其它IP设备采用局域网接口外(两种设备一般在同一机房内),一般都采用2Mb/s接口。2) 专线出租、会议电话、会议电视、ATM、DDN、宽带接入等业务这些业务对传输的需求与移动业务的组织相同。业务用户通过接入设备连接到中国联通的数据业务接入点(PoP)点上的业务设备,或者本地传输设备提供的多业务接口上,通过传输设备与业务中心处理局相连。目前除了一些大型城市,一般城市的PoP点比较少。目前中国联通开通的数据业务种类相对比较少,大多数城市为ATM、DDN专线用户,提供从9.6kb/s到155Mb/s的专线接口。由于中国联通没有DDN网络,由
15、ATM承担所有速率的业务,因此2Mb/s以下速率业务也只是通过ATM网管配置,在传输系统中的传输带宽还是2Mb/s。目前用户一般采用2Mb/s接口直接与用户端的接口相连。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其传输带宽可以从2Mb/s、45Mb/s、155Mb/s、622Mb/s、到2.5Gb/s 等,其它各种类型接口的业务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其网络结构见图3。3)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除了上述一些比较明确的业务外,还有一些其它数据业务网元,这些网元需要的电路也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图3 数据网网络结构示意图2.3 固定业务需要的电路中国联通的固定业务包括:本地电话、增值业务、
16、长途电话、300呼叫、201校园卡等。1) 本地固定电话业务对四川、重庆、天津等可以经营本地固定市话业务的地区,电路的需求包括这样几个部分:电话用户到市话端局之间的电路,这部分属于用户接入部分,不属于本文件范围。市话端局之间的电路,同一城市用户发起的本地呼叫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在同一个交换局之间进行,因此不同交换局之间有部分际中电路需求,这类电路属于平均分布型,电路接口多为2Mb/s。市话端局到长途交换局的电路接口为2Mb/s。属于汇聚型业务。 市话端局到关口局的电路。如果中国联通的固定电话用户呼叫中国联通的G网或C网用户或其它运营商用户,则需要考虑市话端局与移动业务或其它运营商的关口局间的电路。
17、这类电路属于平均分布型,电路接口多为2Mb/s。 本地固定电话网网络结构及电路分析可采用图4示意。图4 本地固定电话网网络结构示意图2) 193长途电话是193长途电话它的处理过程见图5。 图5 193长途电话接入过程示意图从图5可以看出,在本地网范围内,193长途呼叫需要前置交换机到关口局和长途交换机间的电路。接口类型为2Mb/s。3)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除了上述一些比较明确的业务外,还有一些其它数据业务网元,这些网元需要的电路也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2.4 互联网专业需要的电路中国联通的互联网业务主要有2类,一类是165拨号上网,另一类是专线用户。 1)165拨号上
18、网的电路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通过其它运营商的关口局和中国联通关口局和前置交换机将拨号用户的呼叫转移到拨号接入服务器,并连接到互联网上去,从前置交换机到接入服务器间的电路以2Mb/s为主、从接入服务器到互联网设备间的电路以以太网类接口为主。 2)专线用户目前较多的也是通过一个或几个2Mb/s接到中国联通的PoP点,然后通过市内传输与互联网设备相连。该部分业务属于汇聚型业务。 3)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这些网元需要的电路也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2.5 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需要的电路在大多数城市,联通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的中继电路往往是点到点的,个别城市也有多个关口局与其它运营
19、商相连,目前中国联通也在逐步建设综合关口局。中国联通关口局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的电路容量需要中国联通与其它运营商共同协商确定,中继传输系统建设往往也需要运营商之间共同协商解决。本文也不再单独讨论该部分业务。2.6 小结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边缘层节点接入的业务目前主要包括移动和数据两种业务,移动业务主要是汇聚型业务,接口采用2Mb/s,但各基站所用带宽不相同。目前,中国联通存在GSM和CDMA两种技术制式,两种制式所需要的带宽并不相同,而且在不同城市和一个城市内的不同区域,带宽需求也不相同。数据业务可通过各PoP接入,目前主要的接口需求为2Mb/s为主,也可采用GE、FE、155Mb/s、2.
20、5Gb/s等各种速率。按满足3年业务需求考虑,边缘层节点接入业务的带宽需求见表1所示。PoP点接入的业务带宽各个城市、各个节点差别比较大。表1 边缘层节点业务带宽需求序号业务种类地点及带宽(2Mb/s)备注较大城市城区郊区及一般城市城区一移动1GSM1-21-22CDMA3-41-3小计4-62-5二数据5*2其它接口根据需求而定合计9-114-7*:数据业务的预测是按照一般情况下的需求考虑的,对个别大带宽的用户或用户比较密集的区域,为了保证用户的电路质量,应考虑在用户至核心节点或汇聚节点之间建设专用系统。3. 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3.1 城市类型的划分目前中国联通的业务基本以移动话音为主,至2
21、002年底,CDMA用户数已经超过700万,GSM用户将超过6000万。但不同地区业务发展也有较大的区别。本地网建设也各有侧重。虽然移动用户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但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如基站等)的规模和结构目前已经逐步趋于稳定。其它业务如互联网、数据业务等的规模相对较小,正处于发展期,网络结构也会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发展。移动业务发展较好的城市,其它业务开展得相对也比较好。本文件将以移动业务的规模对全国各地的城市进行分类: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型城市业务规模大,用户数达100万以上,城区基站数量达600个以上,可以称作一类城市。大多数的省会城市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用户数可达50万户以上,城区基站超过
22、300个,可以称作二类城市。其它一些城市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可以称作三类地区。各个地区的本地传输网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建设策略,包括网络结构、技术装备等。3.2 本地网传输系统分层模型本地网建设牵涉的局站数量众多,各个局站的作用各不相同,业务的流向也不相同,因此,在本地网的建设可以采用ITU-T建议中所规范的分层分割方式进行。如上所述,本地网既包括BSC、MSC、关口局、数据交换中心等中心局站,又包括基站和PoP点等各种边缘层局站,对于郊区、县还需要单独的传输系统相连。因此,本地传输网可以按照各种业务网的网络组织进行传输系统的分层。1)核心层:城域内BSC、MSC、关口局、汇接局
23、、长途交换局、数据交换等核心节点之间组成的传输层面,局间的电路需求比较大、电路种类比较多,是本地网的核心节点。2)汇聚层:由于部分城市的城区基站数高达300个以上,个别特大城市的局站站数目甚至超过600个,另外,随着数据业务的发展,PoP点的数量也在增多,一些二类城市已经达到30个以上。如果都将这些节点直接接到中心局,势必组网复杂,而且不易管理。因此,根据各种业务接入点分布的情况,挑选部分机房条件好、业务发展潜力大、辐射其它节点组网方便的节点,作为其它节点的业务汇聚点,对其它节点进行围绕汇聚点的分区域汇聚,称为汇聚层。从县、区中心局业务特点来看,也属于汇聚层面,为了和城区汇聚节点区别,可以称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联通 本地 传输 技术指导 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3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