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联通公司发布-实施-发布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 总册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报批稿)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目 次前 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缩略语14概述24.1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24.2系统建设目标24.3系统管理范围25系统体系结构45.1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45.2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55.3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55.4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55.5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56
2、系统技术要求66.1系统总体要求66.2软件技术要求76.3管理能力要求76.4性能要求76.5系统安全要求76.6DCN要求8前 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分册 总册;(2)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二分册 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三分册 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四分册 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
3、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五分册 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六分册 SDH接口规范;(7)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七分册 WDM接口规范;(8)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八分册 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中国联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贵宝,丛日刚,王燕,张德华,陈忠民,李财云,牛莹。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 总册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总体框架、系统结构。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
4、网管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本标准界定了本次技术规范系列引用的术语。本规范适用于对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TU-T 建议 M.3100 (1995): 通用网络信息模型;ITU-T 建议 X.731 (1995):状态管理功能;ITU-T 建议 X.739 (1993):系统管理:测量对象和属性;ITU-T
5、 建议 X.741 (1995):安全管理功能;ITU-T 建议 Q.822 (1993):性能管理功能 ;ITU-T 建议 G.774 (1992):SDH网元管理信息模型;ITU-T 建议 G.774.01 (1994):SDH网元性能监测;ITU-T 建议 G.784 (1994):SDH管理;ITU-T 建议 G.805 (1994):传送网通用功能结构;ITU-T 建议 G.875 (1998) 光传送网网元层信息模型。3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缩略语英文全名中文全名DCN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数据通信网EMSElement Management
6、 System网元管理系统MSMultiplex Section复用段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RSRegenerator Section再生段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业务等级协定4 概述4.1 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中国联通的传输网为三级结构,包括一干传输网、二干传输网和本地传输网(包括接入网),目前对这三级网络的管理也是采用分级方式。总部负责对一干传输网的直接管理;省分
7、公司负责对省内传输网进行直接管理。中国联通的传输网网络管理现状是一干传输网已实现了多厂商平台上的网络级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二干和本地网基本上采用各设备厂商提供的网元或子网管理系统来管理各厂商自己的设备,部分省市已经建设了资源管理系统。目前的管理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分散监控、分散管理多厂家设备,操作复杂性高,缺乏统一、整体的全网网络级管理系统;2) 缺乏对全网资源、网络拓扑的宏观把握和数据分析,缺乏对全网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的手段和宏观调控;3) 缺乏对全网运行状态运行、维护情况的宏观监控和数据分析,对传输网的运维属于被动式运维,不能达到主动式运维和预防式运维的目标。4) 缺乏全网端到端电路
8、信息的管理,缺乏对大客户VPN的管理;5) 缺乏对运维工作结合网络运行质量的综合统计分析数据支撑,对人员的考核缺乏科学和量化的手段。鉴于中国联通传输网的网管现状,有必要在中国联通建立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分级体系,通过网管系统对省际省内传输网进行统一的、全局的管理,从而提高联通传输网的整体运行维护水平,保证传输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4.2 系统建设目标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建设目标如下:1) 在统一的界面中实现对多厂商设备传输网的集中监控和管理;2) 实现对网络运行质量、运维工作的统一考核评估;3) 通过对全网资源的有效控制,使得传输网能够灵活地提供基于电路的VPN业务管理;4) 实现对全网资源
9、的集中调度管理,以便提高网络维护质量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5) 为全网范围内的管理维护人员提供统一的办公平台,使得网络的管理能够闭环进行;6) 对其它运行支撑系统提供接口,为整个联通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提供必要条件。4.3 系统管理范围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管理范围包括:一级干线传输网SDH系统;一级干线传输网WDM系统;二级干线干线传输网SDH系统;二级干线传输网WDM系统;本地传输网SDH系统;本地传输网WDM系统。5 系统体系结构5.1 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接口2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接口1二级干线SDH/WDM系统EMS/SNMS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本地传输网二级干线传输网一
10、级干线传输网本地SDH/WDM系统EMS/SNMS一级干线SDH/WDM系统EMS/SNMS接口3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接口4一干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采用三级管理的方式,如图 1所示:图 1中国联通传输网管理结构示意图第一级网管系统命名为中国联通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完成对全网的宏观管理和监控。第二级网管系统包括一干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已建设完成)、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分别完成对一级干线、二级干线和本地的直接管理和监控。同时向上提供管理接口(即接口2)给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根据目前的网管建设情况,部分省分公司已经建立了资源管理系统,则可再建设一套具有跨多厂家的
11、告警、性能、配置管理等功能的网管系统,与原资源管理系统一起构成“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两个系统之间通过横向接口完成所需信息的交互(该横向接口待定)。第三级网管系统指的是对于一些网络结构、网络容量、业务能力比较大的地市,可以单独建立地市级的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完成对本地网络的直接管理,同时向上提供管理接口(即接口3)给所辖的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各级综合网管系统均应预留向同级的其它系统提供对外横向接口(即接口4),完成所需管理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和交互。传输网的设备厂家提供的EMS或SNMS,完成对传输设备的监控管理,同时向上提供管理接口(即接口1)给相应的一干综合网管系统或省级/本地综合
12、网管系统。对于部分地区传输设备的具体情况,也可采用综合网管系统直接连接网元进行管理的方式。5.2 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综合网管系统的实现依赖于各设备厂家提供的网管接口(接口1)。在传输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厂家对网管接口的实现参差不齐,导致所提供的网管接口的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网管接口提供方式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传输设备厂家可能会通过其网元管理器(EMS)或子网管理器(SNMS)向上提供网管接口。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网管接口的选择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如果设备厂家能够提供满足功能的网元管理接口,可优先采用网元管理器(EMS)向上提供的管理接口; 如
13、果设备厂家不能提供满足功能的网元管理接口,可采用子网管理器(SNMS)向上提供的管理接口; 当一种接口不能完全满足功能要求时,必须考虑采用多种网管接口的可能性。5.3 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指的是各“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和“一干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向“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提供的北向管理接口,用于满足“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对全网的宏观管理。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该接口的规定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规定统一的接口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适用于所有“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 接口的开放程度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应可适应实际工程分阶段实施的要
14、求。 接口的内容和信息模型应该完整的涵盖所管网络资源、状态的详细信息。5.4 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指的是“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向“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提供的北向管理接口,其内容与部省级接口内容应基本一致,在建设实际系统时应根据具体的本地网情况作适应性的增加或扩展。5.5 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指的各级综合网管系统在建设时应考虑适应未来发展的情况,预留出与其它系统的横向接口,该接口的规定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采用耦合度较松的接口实现方式,避免系统开发的复杂性; 采用成熟稳定的接口实现技术。此接口待定。6 系统技术要求6.1
15、系统总体要求a) 接入方式。1) 支持近端接入和远程接入2) 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b) 连接方式。网管系统与被管系统之间采用DCN连接。c) 安全可靠性。1) 应提供网管数据的备份功能,包括自动和手工备份,需要时可将备份数据恢复。2) 应对无权操作人员进行限制,保证只有授权的操作人员才允许执行相应的操作等。3) 系统一年中停止服务的时间累计不得超过3天。4) 系统在设计时应保证平均无故障时间不小于100天;4) 应支持(1+1)热备用(Hot-Standby)配置。5) 系统的投入、退出和异常停止后,不应影响它管理的EMS的正常运行,也不应影响传输网络的正常业务。6) 与EMS连接中断时,系统
16、应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尝试重建连接,如连接失败应以告警形式提示用户。7) 用户界面程序异常停止后,不应影响服务器端和其他用户界面的正常运行。e) 年份表示必须满足ISO8601的规定,使用四位十进制数表示年份。f) 需要时间标记的事件,例如告警事件、性能事件、配置事件等的时间标记为网元时间,建议以秒为单位。g) 应提供打印设置和打印功能。h) 应提供对EMS的仿真终端接入功能。i) 所有界面应简洁、友好,操作简单,提示清晰,提供在线帮助。j) 用户界面显示应采用中文,用户操作界面采用Windows界面。k) 数据表示要求:1) 根据需要可配备多个控制台和大屏幕显示屏。2) 对于网管的告警信息要采用
17、多种手段表示,如声、光提示等。3) 应支持通配符查询。4) 对于同一功能,应提供多种方式的操作手段,如鼠标操作,热键操作等。5) 对于统计信息,应以报表或直观图形化方式(如直方图、曲线图等)进行表示。m) 数据同步要求,应保证网管系统与被管网络数据的一致性。n) 时间同步的要求:应提供机制,保证EMS与NMS时间的同步性,以NMS时间为准。6.2 软件技术要求a) 可靠性:网管系统软件应具有处理各种非正常状态和事件的能力。b) 开放性:网管系统应采用多层开放体系结构,具有清晰的体系结构,对不同组网方式的网络,无须进行专门的软件开发,并能遵循相应的国际标准。c) 分布性:网管系统应采用分布式计算
18、的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d) 可扩展性:网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可以随网络规模的增长平滑扩展;NMS还应具有后向兼容性,当NMS版本升级后,应能管理所有的EMS,同时低版本系统中的数据应自动迁移到高版本系统中。e) 网管系统应支持对设备网管的平滑升级的适应性的要求,并能支持新的传输设备的引入。f) 应用软件结构、系统架构应与功能模块划分保持一致。6.3 管理能力要求a) 网管系统可支持的图形终端不得少于100个。b) 网管系统可支持同时操作的用户数不得少于100个。c) 网管系统应可管理多个EMS。d) 网管系统所能处理的最大当前告警数目应不小于5,000个。6.4 性能要求(1)
19、告警响应时间:网络设备运行正常情况下,网管系统的告警平均响应时间(指从网元发生告警到NMS显示告警)不大于 20秒。在系统满负荷情况下,告警响应时间应不大于以上指标的150%;(2) 当网管系统采用双机备份时且为热备用的方式下,主用到备用的平均切换时间应小于10分钟;(3) 存储能力要求:各种日志文件应至少能保存12个月的事件。(4) 时间精度要求:时间戳的精度为1秒。6.5 系统安全要求网管系统自身应具备统一且完善的安全机制,保证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系统软件的安全运行,防止非法用户的闯入,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a) 网管系统应对所接入的用户进行严格鉴权,包括对用户名称、用户密码和IP地址进行验证,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相关操作;b) 网管系统应具备系统访问日志记录和操作日志记录的功能;c) 对基于Web方式进行访问的用户,网管系统应通过设置防火墙 (Firewall) 对外部用户的身份、数据包和连接方式进行控制,防止对网管系统的非法访问、攻击和破坏;d) 网管系统应提供系统病毒检测与清除的手段。6.6 DCN要求DCN用于在NMS和EMS之间传送网管信息,NMS应至少支持如下一种DCN的接入能力:a) 以太网;b) DDN网(N*64Kbit/s 1N30,V.35接口);c) 2Mbit/s,G.703同向型接口;d) X.25网;e) 其他已投入商用的数据通信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3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