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oc
《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Research on Cooperative Diversity System作者姓名:专业名称:指导教师: 学位类别: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答辩日期:2009年12月14日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书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业性使用(但纯学术性使用不在此限)。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2、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内 容 提 要随着现代社会对无线通信的需求增加,人们对通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无线通信中信号传输的多径衰落效应是影响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瓶颈;因此在无线信道中,为了克服多径衰落对无线通信速率和通信质量的限制影响,经过研究表明分集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抗衰落的有效措施;然而,在实际中,移动终端对体积、质量和功耗的要求非常苛刻,所以难于实现多天线技术。于是,一种新的分集技术协作分集技术应运而生;鉴于其不需要牺牲时间和带宽就能获
3、得性能增益,使得协作分集技术受到特别的关注。本文首先在深刻理解无线信道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分集合并技术,研究了协作分集原理和系统模型,其主要思想是:移动终端之间分享使用彼此的天线,构成的虚拟天线阵列来实现与传统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相同的效果,并指出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协作分集中的两个信号处理技术放大中继和解码中继,主要对解码中继方案和无协作状态方案进行了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信噪比时解码中继方案比无协作状态方案的误码率低3个数量级左右,而误码率随着信噪比的增大也明显降低,使协作分集的优越性能得以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实例分析-协作分集在蜂窝网切换中的应用,在该方案中,可大大提高系统
4、因资源重新分配而产生的切换效率,节省切换所需的时频资源,克服了硬切换过程中系统资源利用率高但是掉话率高以及软切换过程中掉话率低但系统资源利用率低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资源和性能指标之间的矛盾。因此,本论文基于协作分集技术,并且以协作分集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协作分集的编码调制技术及其系统仿真作以重点研究。同时,在具体应用层面针对协作分集在蜂窝网切换中的应用展开系统、深入的探究。关键词:无线信道,协作分集,编码协作,蜂窝切换目 录第1章 绪 论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和研究背景11.2 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的提出与发展21.3 协作分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31.4 论文主要工作51.
5、5 论文结构51.6 小结5第2章 移动通信无线信道及特性参数62.1 多径衰落的产生72.2 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72.2.1 时延扩展72.2.2 相关带宽72.2.3 多普勒频移82.2.4 相关时间82.3 多径衰落的分类92.3.1 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92.3.2 快衰落和慢衰落102.4 小结10第3章 分集及协作分集技术113.1 分集技术的原理及分类113.1.1 空间分集113.1.2 频率分集123.1.3 时间分集133.1.4 极化分集和角度分集133.2 合并技术143.2.1 选择式合并143.2.2 等增益合并153.2.3 最大比值合并163.3 协作分
6、集技术163.3.1 协作分集的概念163.3.2 协作分集的系统模型183.4 协作分集存在的问题183.5 小结19第4章 基于协作分集的编码调制技术204.1 实现协作的信号处理方法204.1.1 放大-中继法(Amplify and forward)204.1.2 解码-中继法(Decode and forward)204.2 协作系统中关键编码调制技术224.2.1 卷积码概要224.2.2 维特比译码子模块264.2.3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子模块294.2.4 调制子模块304.3 小结31第5章 协作分集仿真实现及性能分析325.1 协作分集仿真模型325.2 仿真结果的性
7、能分析335.3 小结36第6章 协作分集在蜂窝网切换中的应用376.1 传统越区切换技术概述376.1.1 硬切换386.1.2 软切换和更软切换386.1.3 接力切换386.2 基于协作分集的切换方案描述396.3 实例分析406.4 小结43第7章 总结和展望447.1 全文总结447.2 未来展望44参考文献45摘 要 49ABSTRACT50致 谢导师与作者简介第1章 绪 论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和研究背景由于移动通信具有灵活和便捷的特点所以符合当代社会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最迅速的通信方式。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从模拟调制方式到数字调制方式经历了三个时期:第
8、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代表,主要的模拟调制方式为频分多址,以实现对网内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满足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较好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以数字化蜂窝网为主要特征,采用时分多址、码分多址数字调制方式实现对网内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从而提高了系统容量,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采用了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采用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
9、码:卷积码、级联码;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采用自适应均衡和RAKE接收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和块交织方式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采用空间或极化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对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通常只提供低速语音业务。但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仅仅通话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要,除话音外,数据、图形、图像等各种信息都希望能随时获取和彼此相通,多媒体服务就变得越来越有必要。由此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应运而生。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支持速率l00Mb/s
10、的多媒体宽带数据业务,在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它继续采用第二代中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CDMA扩频方式中由于扩频码性能的不理想带来的多址干扰、远近效应等采用了多用户检测、智能天线、发端分集、空时编码等;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特点,对数据业务采用了性能更优良的Turbo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下一代移动通信(B3G)系统由于数据传输速率高,对分集技术等抗干扰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的提出与发展在移动通信系统的环境下,无线信道中电波的传播不是单一路径,在接收端除了直射波外,还有各种反射波,绕射波和二次反射波等,
11、由于电波通过各个路径的距离不同,因而各个路径来的反射波到达时间不同,也就是各信号的时延不同。它们在接收端合成后,就会引起信号的剧烈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即多径衰落。鉴于无线信道中可靠的通信取决于链路上的信号强度,由于多径衰落特性的小尺度效应,以及诸如由于距离衰减引起的路径损耗和障碍物引起的阴影等大尺度效应使得信道处于深度衰落时通信中可能出现差错或是中断。因此,如何有效处理衰落的影响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多径衰落是影响无线通信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人们提出许多方法来抵抗多径衰落对无线通信的影响,如分集、自适应均衡、扩频通信、交织以及纠错编码技术等,其中分集技术是对抗多径
12、衰落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分集技术。分集技术可以通过在发射端发射多个信号,在接收端合并多个经历独立衰落的信号的方法来对抗无线信道的衰落。常见的分集方式主要有时间分集、频率分集和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通过采用时间交织和信道编码,在时间域内提供信号的副本;频率分集通过在不同的载波频率上发送符号,在频率域内提供信号副本;空间分集则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来实现的。时间分集要求发送冗余信号的若干时隙之间相互独立,频率分集要求几个载波频率之间相互独立,空间分集要求多个天线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大于若干个波长)。空间分集是在不牺牲信号频率带宽和保证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获得分集增益,
13、而且可以结合其他各种分集方法,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空间分集展现出的良好特性促使了协作分集思想的提出。实质上协作分集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空间分集技术。而空间分集技术由于无需占用额外的时间和带宽资源就能获得很好的抗衰落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利用空间分集技术的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它可以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1994年Pauiraj和Kallath提出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天线可增加无线信道的容量。1996年,Roy和Ottersten提出在基站使用多根天线可在同一信道上支持多个用户使用。1995年Telater和1998年Foschini
14、l对高斯信道下多输入天线、多输出天线信道容量的研究表明,多天线MIMO技术可大大提高容量。1.3 协作分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MIMO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大突破,它能够极大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但在实际的蜂窝通信系统中,由于移动终端体积、功耗以及硬件复杂度等的限制,不能在移动终端上安装多天线,这就极大的限制了MIMO技术在无线移动终端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分集技术协作分集(Cooperative Diversity),使单天线的移动终端也可以实现空域分集。它的基本思想是系统中的每个终端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合作伙伴,合作伙伴有责任帮助其伙伴传输信息。这
15、样,每个源节点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既利用了自己的又利用了合作伙伴的空间信道,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空间分集增益。由于协作分集中的合作伙伴共享彼此的天线,从而构成了虚拟的MIMO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协作分集为MIMO多天线技术的实用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协作分集的概念最初源于van der Muelen对中继信道模型(包括源、中继和目的端三个节点)的理论研究,Cover与Gamal对非衰落条件下的中继信道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这类信道容量的上界和下界;为了适合实际的应用,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在正交信道(TDMA、FDMA、CDMA)传输条件下,不同协作方案的容量和中断概率性能相继被研究。此外,还出现了多址接入
16、信道中协作度可变的协作方案、多址接入信道中移动端和基站共享一个中继方案等。基于以上中继性能的研究,Sendonaris等人最先提出了协作分集的概念,首先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并给出了这个系统的容量限,然后讨论了协作对中断概率的影响,最后针对CDMA接入方式提出了检测转发(Detect and Forward, DF)的协作策略。几乎同一时间,J.N.Laneman针对两个用户进行协作的情况,提出放大转发(Amply and Forward, AF)协议来实现中继;文献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协作分集协议:固定中继,选择中继和增量中继;随后将协作方案扩展到准静态瑞利信道下,对协作系统的中断概率进行分
17、析,结果表明两用户协作时获得的分集度为2。更进一步地,为了在协作分集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吞吐率,Hunters提出了基于编码协作的新概念。它是用户协作与信道编码的结合,不同于以前的重发(AF、DF),协作端对源端发送信息译码后按照一定的协议转发额外的校验信息,而且为了避免错误转发,还引入了CRC校验。之后,学者们对协作分集技术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根据协作用户数目的多少可以将这些协作方案分为:两用户协作方案和多用户协作方案,其中两用户协作是协作通信技术的基础;根据中继对源节点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分为: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 AF)、译码转
18、发(Decode-and-Forward, DF)和编码协作(Coded Cooperation, CC)三类,其中AF中继按照功率限制对接收信号放大后直接转发出去,而DF则是先进行解调和译码,然后进行编码和调制,重构源信号后再进行中继发送,与AF、DF方案的重复转发不同,CC方案转发的是源信息的冗余而不是重复,从编码的角度看效率更高,这令CC方案能够获得额外的编码增益;根据中继是否具有信道自适应性可以将这些协作方案分为:固定型中继、选择型中继和增强型中继三种中继协议,其中固定型中继在任何情况下都进行中继,而选择型中继只有满足一定条件(如中继译码正确、用户间信道信噪比达到某一门限)时才进行中继
19、,而增强型中继只在直传出错时才考虑中继。另外还有采用空时编码的协作方案,其本质上属于CC方案,因为其同样是信道编码技术与协作技术结合的产物。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译码转发(DF)的固定型和选择型中继两用户协作系统。协作通信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近几年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但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协作通信技术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目前,协作通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协作的构架问题:在蜂窝通信系统中由于基站的存在,有可能对该小区内的移动终端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用户协作;但对于自组网或传感器网,并没有一个中心节点进行管理,需要一
20、个分布式协作协议,使终端能够自己决定怎样协作或跟谁协作;第二,协作系统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以及平坦快衰落信道下的应用问题:目前现有的研究工作大多都是假设信道是平衰落的,但是在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信道往往是频率选择性衰落的,那么如何在恶劣信道环境下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协作分集与高效信道编码调制/解调传输技术的结合;第三,协作的接入问题:主要存在于多个用户间协作的模式,关键在于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接入策略,以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所有移动终端,并尽量减少通信系统由于协作所带来的成本开销,以及如何更灵活地适应网络的多址接入协议;第四,协作过程的自适应问题:在一个多用户环境中应该怎
21、样划分各个终端的协作伙伴,并且既然是移动终端,当其相对位置改变时该如何处理,应该隔多久时间需重新划分一次合作伙伴,这方面问题同信道检测与识别以及MAC层管理等紧密联系;此外,现有研究均认为各个移动终端有着相等的发射功率,但如果在协作过程中,使终端根据上行信道或协作伙伴的信道状态自适应地调整发送功率,可进一步提升协作效率。目前,在国外越来越多的通信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协作分集的巨大潜力,纷纷开始针对协作分集各项技术的研究。1.4 论文主要工作本文首先对移动通信中广泛使用的分集技术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协作分集所用到的空间分集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进而将采用分集技术与不采用分集技术系统的性能作了对比。其次本
22、文讨论了协作分集所取得的进展和性能改善,并具体研究了放大中继,解码中继这两种协作方案的协作方式和性能。其中重点研究了解码中继的协作方式和性能。通过仿真对其与没有协作分集的方案进行性能比较。1.5 论文结构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目前移动通信和协作分集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并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介绍移动通信无线信道的特性和参数,具体介绍多径衰落对无线通信的影响,并对多径衰落进行分类。第三章:介绍能够抵抗多径衰落的分集技术,并重点介绍了空间分集技术和分集合并技术。第四章:研究现有的协作分集技术:放大中继和解码中继;并介绍协作分集中用到的编码调制技术,包括CRC编解码,卷积码编解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协作 分集 技术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3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