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信道建模和信道估计技术研究毕业论文.doc
《MIMO信道建模和信道估计技术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IMO信道建模和信道估计技术研究毕业论文.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MIMO信道建模和信道估计技术研究 作 者 姓 名 SFJ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目 录摘 要1第一章 绪论31.1 引言31.2 无线信道概述31.3 MIMO研究现状41.4 本文的章节安排5第二章 无线信道分析及建模62.1无线信道的特点62.2 无线信道分析62.3 移动信道的模型102. 3.1 多径衰落信道模型122.3.2 常见信道模型132.3.3 衰落统计模型14第三章 MIMO信道建模153. 1 MIMO信道建模的意义153. 2 M IMO信道建模方法综述153. 3 MIMO信道典型模型163.3.1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信道模型163
2、.3.2基于功率相关矩阵的宽带随机MIMO信道模型163.3.3 COST 207模型183.3.4 IST METRA随机信道模型203.4简单介绍其他信道典型MIMO信道模型22第四章 多天线发射系统的信道估计244.1基于训练序列的多天线发射系统的信道估计244.1.1具有AWGN的符号间干扰信道的等效离散时间模型244.1.2循环前缀辅助下的信道估计254.1.3最小二乘(LS)估计274.1.4最小均方误差法(MMSE)284.2基于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信道模型的信道估计284.2.1用两种方法实现信道估计(软件仿真)284.3在不同的噪声条件下的信道估计的应用29第五章 结论
3、与展望31参考文献32附 录33致 谢40摘 要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由于能够在不增加传输带宽的条件下成倍的提高无线信道的信道容量,因而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关键技术之一。MIMO信道模型无论是在MIMO技术的理论研究阶段还是在MIMO系统的应用阶段都是必需的。因此,MIMO信道的建模是MIMO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现有的MIMO信道模型主要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两大类。其中随机模型又分为:参数模型,相关模型,几何模型这三类。几何模型具有结构简单,物理概念明确,适应性强,易于在计算机上仿真的优点,因此成为模型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围绕无线通信系统中的MIMO信道建模这一主题
4、,在MIMO信道建模、MIMO信道估计特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因为开发合理、符合实际环境条件的MIMO信道模型,是评估各种空时处理算法性能、仿真与设计高性能通信系统的基础,本文首先较为全面的概述了MIMO无线信道,详尽地描述了现有MIMO无线信道的典型模型,包括物理模型与非物理模型,分析了各种现有MIMO模型的优缺点。论文中对基本的信道采用了LS,MMSE 方法进行了估计,并且通过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关键词:信道建模 信道估计 多输入多输出ABSTRACT The multiple-in-multiple-out (MIMO) technology has been regarded
5、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4G), because it can extend the channel capac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out increasing the channel bandwidth. MIMO channel model is necessary both at the phase of research of MIMO technology and the comme
6、rcial application of the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refore, the model of MIMO channe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levant research.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IMO channel model, deterministic model and stochastic model. The latter includes geometrically model, parametric model and correl
7、ation model. The geometrically stochastic model is widely investigated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e structure, clear physical concept, strong adaptation ability and convenience to simulate on a computer.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MIMO channel modeling and estimating of MIMO channe
8、l model. According with the real environment, the channel model w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spatial-time algorithm and designing the high-power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major conte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conception and an
9、alyses the typical MIMO channel models including Physical models and non-Physical models. In the paper to basic channel used the LS method, MMSE estimate and Throug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Key words:channel model; channel estimate; MIMO 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口益迫切,对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想的
10、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与任何人都能及时沟通、交流信息,而无线通信技术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目标在不断发展更新,以其无所不在、高质量、高速率的移动多媒体传输技术让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无线信道是无线通信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无线信道的研究是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基础。在规划和建设无线通信网时,从选择频段、分配频率、考虑无线电覆盖范围、计算通信可用度以及系统内和系统间的电磁干扰,到最终确定无线设备的参数,都有赖于对无线信道及电波特性的了解,对信道的研究具有使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无线信道的建模历来是移动无线系统设计中的难点。这是因为无线信道中的电波传播受到频率、距离、极化方式、天线高度、地
11、形、地物以及各种散射与反射体的电特性参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线信道不像有线信道那样固定并可预见,而是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对信号的影响也是随机的,分析难度很高。正是由于无线信道对信号影响的随机性与复杂性,使得研究无线信道极其重要,同时对信道的空时相关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无线信号传播的更为细致的规律,对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无线信道概述 无线信道通常是一个富有多径的复杂散射信道,其多径传播导致信号在不同维度上扩展,环境的多样性与易变性使得无线信道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时变性,这都给无线信道分析与建模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多天线MIMO无线信道建模。MIMO系统利
12、用无线信道的多径传播,开发空间资源,建立空间并行矩阵传输通道,利用空时联合处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与可靠性。利用空间技术就要熟悉MIMO信道的空间特性,而传统的信道都是描述单输入单输出信道或相互独立的MIMO信道。实际空间传输环境下的信道之间是相关的,并且这种相关性对MIMO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因此空间矢量信道的研究、建模和仿真越来越成为研究通信系统性能必不可少的工具。研究表明,只有在无线信道散射传播的多径分量足够丰富,各对收一发天线单元间的多径衰落才趋于独立,从而信道矩阵才趋于满秩。如果散射不够丰富或天线单元间距较小的条件下,多径衰落将不完全独立,信道矩阵也非满秩,MIMO信道的空间优势得
13、不到充分发挥,MIMO系统传输方案的性能将下降,即信道传播条件决定了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一方面,需开发更加稳健的空时处理算法,比如空时编解码、空时均衡与MIMO收发信机算法;另一方面,需开发MIMO无线信道模型以模拟各种实际信道条件、评估各种空时处理算法的相对性能、仿真与优化设计高性能的通信系统。先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在于开发SISO无线信道模型。然而,并不能直接将这些模型扩展到MIMO应用中,因为MIMO信道模型必须将空间信息直接或间接刻画出来,比如角度扩展AS(Angie STread)、到达角AOA(Angle of Arrival)、离开角AOD(Angle of Departure)
14、等。自从1998年Ertel等发表对空间信道模型的综述文章以来,MIMO无线信道建模一直就是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文献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Lucent, Nokia, LSI Logic, Motorola, ZTE等国际通信公司以及国内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在研究MIMO信道模型。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MIMO信道模型有:3GPP制定的SCM空间信道模型,IST-WINNER研究的W INNER信道模型等。这些研究为评估与开发空时处理算法、仿真1与设计高性能的通信系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促进了MIMO通信技术的发展。1.3 MIMO研究现状 目前,各国学者对于MIMO的理论、性能、算法和实现的
15、各方面正广泛进行研究在MIMO系统理论及性能研究方面己有一批文献,这些文献涉及相当广泛的内容。但是由于无线移动通信MIMO信道是一个时变、非平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尚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比如说,各文献大多假定信道为准静态衰落信道。这对于宽带信号的4G系统及室外快速移动系统来说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采用更复杂的模型进行研究。己有不少文献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即对信道为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移动台快速移动情况进行研究。再有,在基本文献中,均假定接收机精确己知多径信道参数,为此必须发送训练序列对接收机进行训练。但是若移动台移动速度过快,就使得训练时间太短,这时快速信道估计或盲处理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另外,实验系
16、统是MIMO技术研究的重要一步。实际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移动终端实现多天线和多路接收,学者们正大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由于移动终端设备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小,因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目前各大公司均在研制实验系统。Bell实验室的BLAST系统是最早研制的MIMO实验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1.9GHz,发射天线数为8,接收天线数为12,采用D-BLAST算法。但该系统仅对窄带信号和室内环境进行了研究,对于在3G,4G中应用尚有相当大距离。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设置多重天线,可以提供空间分集效应,克服电波衰落的不良影响。这是因为安排恰当的多副天线提供多个空间信道,不会全部同时受到衰落。在上述具体
17、实验系统中,每一基台各设置2副发送天线和3副接收天线,而每一用户终端各设置1副发送天线和3副接收天线,即下行通路设置23天线、上行通路设置13天线。这样与“单输入单输出天线”SISO相比,传输上取得了1020dB的好处,相应地加大了系统容量。而目,基台的两副发送天线必要时可以用来传输不同的数据信号,用户传送的数据速率可以加倍。朗讯科技的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BLAST)技术是移动通信方面领先的MIMO应用技术,智能天线的进一步发展。BLAST技术就其原理而言,是利用每对发送和接收天线上信号特有的是其“空间标识”,在接收端对其进行“恢复”。利用BLAST技术,如同在原有频段上建立了多个互不干扰、并
18、行的了信道,并利用先进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同时准确高效地传送用户数据,其结果是极大提高前向和反向链路容量。BLAST技术证明,在天线发送和接收端同时采用多天线阵,更能够充分利用多径传播,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提高系统容量。理论研究也己证明,采用BLAST技术系统频率效率可以随天线个数成线性增长,也就是说,只要允许增加天线个数,系统容量就能够得到不断提升。这也充分证明BLAST技术有着非常大的潜力。鉴于对于无线通信理论的突出贡献,BLAST技术获得了2002年度美国Thomas Edison(爱迪生)发明奖。2002年10月,世界上第一个BLAST芯片在朗讯公司贝尔实验室问世,贝尔实验室研究小组
19、设计小组宣布推出了业内第一款结合了贝尔实验室 (Layered Space Time C BLAST ) MIMO技术的芯片,这一芯片支持最高44的天线布局,可处理的最高数据速率达到19.2Mbps。该技术用于移动通信,BLAST芯片使终端能够在3G移动网络中接收每秒19.2兆比特的数据,现在,朗讯科技己经开始将此BLAST芯片应用到其Flexent OneBTS家族的系列基站中,同时还计划授权终端制造商使用该BLAST芯片,以提高无线3G数据终端支持高速数据接入的能力。2003年8月,Airgo Networks推出了AGN100 Wi-Fi芯片组,并称其是世界上第一款集成了多入多出(MIM
20、O)技术的批量上市产品。AGN 100使用该公司的多天线传输和接收技术,将现在Wi-Fi速率提高到每信道108Mbps,同时保持与所有常用Wi-Fi标准的兼容性。该产品集成两片芯片,包括一片Baseband/MAC芯片(AGN100BB)和一片RF芯片(AGN100RF),采用一种可伸缩结构,使制造商可以只使用一片RF芯片实现单天线系统,或增加其他RF芯片提升性能。该芯片支持所有的802.11a, b和g模式,包含IEEE 802.11工作组推出的最新标准(包括TGi安全和TGe质量的服务功能)。Airgo的芯片组和日前的Wi-Fi标准兼容,支持802.11a, b和g模式,使用三个5GHz和
21、三个2.4GHz天线,使用Airg。芯片组的无线设备可以和以前的802.11设备通讯,甚至可以在以54Mbps的速度和802.lla设备通讯的同时还可以以108Mbps的速度和Airgo的设备通讯。凭借在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方面卓越的性能表现,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己经成为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进程中炙手可热的课题。1.4 本文的章节安排本文的目标是解MIMO信道建模和信道估计;第一章引出无线信道并了解MIMO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无线信道,第三章了解MIMO信道建模的意义,提出信道建模的方法并进行建模;第四章根据基本的信道模型提出简单的信道估计技术,了解信道估计的方法最小二乘法(LS),最小均
22、方差法(MMSE),以及信道估计的应用。第二章 无线信道分析及建模2.1无线信道的特点 信道决定通信系统的结构,确定一个通信系统,首先,必须分析该通信系统的信道特征之所以需要对信道特征进行分析和建模,一方面因为信道特征决定了信道的容量,也即单位功率所能达到的最大传输率,另一方面,通信系统中的编解码、调制解调和各种接收技术等通信模块都是针对特定的信道特征来进行设计的。所以,无线信道的特征分析和相应数学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的研究,非常重要,是研究和开发通信系统的首要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数学模型是对客观通信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般反映,也是人们以数学方式认识和描述通信系统的最基本的形式。现代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IMO信道建模和信道估计技术研究 毕业论文 MIMO 信道 建模 估计 技术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3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