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探讨.doc
《银行系统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探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探讨一、正确认识会计事后监督的工作价值 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效益”论英雄的思维定势,使得许多银行管理者对事后监督部门的工作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 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会计事后监督是一项管理工作,其“产出”不易衡量,更无“收入”可言。相反,其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却是显性的。因此,会计事后监督部门很自然地被作为一个成本中心来管理,造成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强调“成本”,忽视“效益”;二是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如果仅把控制会计操作风险视作监督人
2、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就很容易被忽视。如果对会计的操作风险不加防范,一旦风险释放出来,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本和损失,甚至要付出“致命的代价”。 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银行的事后监督部门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事后监督防范业务核算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的职能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在利益驱动下,各行在人力资源配置时,往往把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放到了市场营销等利润直接创造部门,而把一些业务不精的人员配备到了事后监督部门,形成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很难满足岗位要求,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另一方面,会计事后监督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彰显,不具有
3、监督处罚权和考核评价权,对被监督者的约束力较差。 事实上,事后监督工作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发现并堵住案件,其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第一,防微杜渐,通过日常监督及时纠正和制止违规操作,防止制度执行中的随意性和违规操作的扩大化,从而遏制恶性案件和差错的发生。这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预警,它有效地实现了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行为的及时矫正。第二,心理震慑,事后监督通过在时间、空间和人员上和经办网点的绝对分离,给内部人员实施违规或犯罪行为时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随意越雷池半步,客观上减少了犯罪的可能。 由此可见,事后监督正是在通过“减少损失”来“实现效益”。银行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监督部门的工
4、作效益和其在防范会计操作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合理确立事后监督在银行内控组织体系中的地位,有力促进事后监督的健康发展,加强银行会计业务领域的操作风险防范。 二、根据事后监督的本质特点界定事后监督的范围 事后监督部门在银行的业务链条上属会计结算部门直接领导,其监督的范围自然锁定在会计业务。但是会计的范畴很大,包括会计要素的管理、会计流程的管理、会计核算的管理,会计产品的管理等等诸多内容,是不是都要纳入事后监督范围,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由此也给各行的业务管理部门在认识上造成了一个误区,即“事后监督万能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金融犯罪行为的加剧,“业务拓展,内控优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各
5、级业务管理部门每每开办一项新业务,一律要求纳入事后监督范围,有的甚至将一些业务管理内容也置于事后监督范围,往往形成了名义上有监督,实质上根本无法控制的局面。 因此,笔者认为,确定事后监督的范围应从实际出发,不宜过于宽泛,应根据事后监督工作的特点将监督的范围定义在会计业务核算上。其理由如下: 首先,保障资金安全的部门职能决定了事后监督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资金运动,而核算恰恰是资金运动的载体。银行会计核算更是涵盖了银行内部资金核算和对企业资金的核算两个方面。对企业资金的核算是通过执行企业的指令,即合法有效的票据和结算凭证,使资金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流动,银行充当着社会簿记的角色,实现其支付结算中介职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系统 论文 商业银行 会计 事后 监督 工作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3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