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总题库.doc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总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总题库.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選擇題 每題1分 共10分 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漢語辭書的編排方式有( )A注音字母排列法B筆劃排列法C號碼排列法D古聲母排列法ABCD下列選項中屬於音序排列法順序的是( )A拼音方案B注音字母C古聲母D韻ABCD中國古代辭書常用的編排方式有( )A部首排列法B按韻編排法C四角號碼排列法D古聲母排列法ABC下列辭書中不是按照音序排列法編排的是( )A詞詮B經傳釋詞C辭源D新華字典C下列辭書中按照音序排列法編排的是( )A康熙字典B說文解字C辭源D詞詮D下列辭書中按照部首排列法編排的是( )A經籍纂詁B詞詮C說文解字D詩詞曲語詞匯釋C下列關於辭書部首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最早使用部首排列
2、法的是明代梅膺祚的字彙B康熙字典使用的部首是215個C說文解字概括的部首是540個D部首排列法與筆劃排列法是不能混合使用的C康熙字典使用的部首數量是( )A214個B200個C540個D1163個A說文解字使用的部首數量是( )A214個B9363個C540個D1163個C下列關於康熙字典的說法錯誤的是( )A使用了214個部首,按照地支分為十集B每字之下先解釋字義,再列歷代韻書的反切C收字47035個D清代王念孫作了字典考證,指出其中的引書錯誤A下列關於康熙字典的說法正確的是( )A使用了214個部首,按照地支分為十集B每字之下先解釋字義,再列歷代韻書的反切C收字47035個D清代王引之作了
3、字典考證,指出其中的引書錯誤5000多條BCD下列關於說文解字的說法錯誤的是( )A使用了540個部首,排列沒有規律B每個甲骨文之下先解釋字義,再分析形體結構C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214個D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辭典ABC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小篆數量是( )A 47035個 B 9353個 C 10516個 D 26194個B下列關於說文解字的說法正確的是( )A使用了540個部首,這是許慎的一大創造B每字之下先解釋字義,再列歷代韻書的反切C收字9353個D清代段玉裁的說文通訓定聲是研究說文的巨著AC下列人物中不屬於說文四大家的是( )A段玉裁B朱駿聲C桂馥D戴震D說文四大家中對字義的來源有細
4、緻分析的是( )A段玉裁B朱駿聲C桂馥D王筠B最早使用部首排列法的工具書是( )A說文解字B康熙字典C中華大字典D漢語大字典A下列辭書中使用注音字母順序排列的是( )A康熙字典B詞詮C是戲曲語詞匯釋D古漢語常用字字典B奠定了現代漢語辭書編纂格局的工具書是( )A康熙字典B辭源C辭海D漢語大字典B修訂後注重百科性質的辭書是( )A辭源B辭海C現代漢語詞典D古漢語常用字字典B經籍纂詁收集古書注解的下限朝代是( )A西漢B東漢C唐代D清代C注重闡釋虛詞特殊用法的工具書是( )A經傳釋詞B詞詮C助字辨略D古代漢語虛詞通釋A下列辭書中按照注音字母順序排列的是( )A經傳釋詞B詞詮C助字辨略D古代漢語虛詞
5、通釋B下列辭書中按照古聲母順序排列的是( )A經傳釋詞B詞詮C助字辨略D古代漢語虛詞通釋A下列辭書中按照平水韻排列的是( )A經傳釋詞B詞詮C助字辨略D經籍纂詁D詩詞曲語詞匯釋的作者是( )A阮元B王引之C楊樹達D張相D下列關於漢語注音方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五四以後常用的是注音字母與拼音方案B五四以前常用的是反切與注音字母C直音法是直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是用兩個漢字合注一個字的讀音AD康熙字典中沒有使用的注音方法是( )A直音法B反切法C叶音法D注音字母法D康熙字典中使用的注音方法受到批評的是( )A直音法B反切法C叶音法D古聲母法C“招具該備,永嘯呼些。”中“該”的意思是( )A應該B大
6、概C完備D相當于C“宋多責賂于鄭。”中“責”的意思是( )A責備B債C索取D責任C“春秋匪解,享祀不忒。”中“解”的意思是( )A分解B解散C了解D懈怠D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屬於複音詞的是( )A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B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C今齊地方千里。 D雲髻半偏新睡覺A下列句中沒有出現偏義複詞的是( )A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B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C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D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C下列句中出現了偏義複詞的是( )A多人不能無生得失。 B故鹽鐵均輸,可以通委財而調緩急。ABCC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D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列句中加點
7、的詞是合成詞的是( )A方大臣誅諸吕迎朕,朕狐疑。B凡民有喪,匍匐救之。C漢軍皆披靡。 D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畏”“懼”的主要區別是( )A適用范圍廣狹不同B程度深淺不同C感情色彩不同D語法功能不同D段玉裁使用的術語“渾言”大體上相當于( )A泛指B特指C所指D轉指A段玉裁使用的術語“析言”大體上相當于( )A泛指B特指C所指D轉指B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的是本義的是( )A塞向墐戶 B朝聞道,夕死可矣。C鄭人謂玉之未理者為璞 D引而不發,躍如也。ACD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的是本義的是( )A引而不發,躍如也。 B孟嘗君顧謂馮諼。C姜氏欲之,焉辟害。 D射其左,越于車下。AB下列句中加點
8、的詞語使用的是本義的是( )A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 B書未發,威后問齊使。C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 D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A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的是本義的是( )A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B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C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D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榖。AD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的是本義的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C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D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A清代以後采用的“六書”的名稱、順序的提出者是( )A班固 戴震 B許慎 班固 C鄭眾 鄭玄 D許慎 劉歆B許慎對“象形”的解釋是( )A畫成
9、其物,隨體詰誳。B視而可識,察而見意。C比類合誼,以見指撝。D建類一首,同意相受。A許慎對“指事”的解釋是( )A畫成其物,隨體詰誳。B視而可識,察而見意。C比類合誼,以見指撝。D建類一首,同意相受。B許慎對“會意”的解釋是( )A畫成其物,隨體詰誳。B視而可識,察而見意。C比類合誼,以見指撝。D建類一首,同意相受。C許慎對“轉注”的解釋是( )A畫成其物,隨體詰誳。B視而可識,察而見意。C比類合誼,以見指撝。D建類一首,同意相受。D許慎對“假借”的解釋是( )A畫成其物,隨體詰誳。B視而可識,察而見意。C本無其字,依聲托事。D建類一首,同意相受。C下列字組中完全屬于指事字的是( )A而 亦
10、本 朱 B刃 眉 一 甘 C亦 上 末 寸 D立 曰 牟 血C下列字組中完全屬于會意字的是( )A果 取 林 磊 B苗 字 即 戒 C多 析 秉 瓜 D寒 爨 北 巢B下列字組中形聲字的結構一致的是( )A祖 視 B哀 衷 C錦 釗 D栽 潁D下列字組中形聲字的形符占一角的是( )A哀 疆 旌 B徙 騰 贏 C修 勝 潁 D栽 榖 徒C從結構上看,“香、書”分別屬于“六書”中的( )A象形 會意 B會意 形聲 C指事 形聲 D 形聲 轉注B下列“六書”的類型中不屬于造字法的是( )A象形B指事C會意D假借D從文字形體上看,“權”的本義應該是( )A權變B權衡C權力D黃華木D下列句中的“縣”使用
11、的是本義的是( )A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B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C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D秦以爲關, 漢乃縣之。A漢字發展過程中,直接影響到漢字的構造、改變了古文字的面貌的書體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隸書D下列字組中屬于古今字關係的是( )A赴訃 錯措 B莫暮 嘆歎 C而耏 遍徧 D杯盃 知智A下列字組中屬于異體字關係的是( )A棄弃 馮憑 B睹覩 照燳 C間閒 陳陣 D游遊 沽酤B“适、適”在古漢語中的關係是( )A古今字 B異體字 C繁簡字 D沒有關係D“仆、僕”在古漢語中的關係是( )A古今字 B異體字 C繁簡字 D同音字D下列句子中屬于判斷句的是( )A
12、是非君子之言也。 B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C君者,舟也。 D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ABC下列句子中屬於判斷句活用法的是( )A君子之德,風。 B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C朱紱皆大夫。 D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ABCD下列句子中屬於雙賓語句的是( )A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B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C天生民而立之君。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ABCD下列句子中屬于被動句式的是( )A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B東敗于齊,長子死焉。C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D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B下列句子中不屬于被動句式的
13、是( )A百里奚舉于市。 B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操吳戈兮被犀甲。 D亮子被蘇峻害。ABC古漢語中表示判斷語氣的語氣詞是( )A也 B矣 C乃 D焉A古漢語中表示陳述語氣的語氣詞是( )A也 B矣 C焉 D了BC古漢語中常用作單詞句的否定詞是( )A不 B勿 C否 D非C古漢語中可以表示假設性否定的否定詞是( )A弗 B非 C微 D無BC下列句中屬于代詞複指賓語前置的是( )A雞鳴而駕,惟余馬首是瞻。 B君子是則是效。C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D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AD下列句之中不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是( )A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 B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C學惡乎始,惡乎終。 D奚以
14、知其然也。AB能夠表達委婉推測語氣的句中語氣詞是( )A維 B其 C也 D者B“何以伐為”結構中的“為”可以認為是( )A動詞 B介詞 C語氣詞 D助詞AC“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其中“船”的用法屬于名詞作狀語中的( )A表示比喻 B表示對人的態度 C表示處所 D表示工具D“天下雲集而響應。”其中“響”的用法屬于名詞作狀語中的( )A表示比喻 B表示對人的態度 C表示處所 D表示工具A“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其中“兒”的用法屬于名詞作狀語中的( )A表示比喻 B表示對人的態度 C表示處所 D表示工具A“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其中“澤”的用法屬于名詞作狀語中的( )A表示比喻 B表示對
15、人的態度 C表示處所 D表示工具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中“而”的用法是( )A連詞B而且C第二人稱代詞D無意義C下列句中“或”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B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C今或聞無罪,而二世殺之。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B下列句中“或”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昔者辭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 B或謂孔子 曰:“子奚不爲政?” C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 D宋人或得玉。A下列句中“莫”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C君有急病見于面,莫多飲酒。 D諫而不入,莫之
16、繼也。C下列句中“莫”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諫而不入,莫之繼也。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C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D諸將皆莫信。D下列句中“所”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是吾劍之所從墜。 B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C所殺大臣多呂后力。 D獲秦王所乘雲母車。B下列句中的“則”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B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C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 D得之則生,弗得則死。B下列句中的“以”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B焉用亡鄭以陪鄰。C左右以君賤質也,食以草具。 D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C下列句中的“之”用法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第一 学期 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