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趋势.doc
《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趋势.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趋势内容提要:区农村信用社整体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命门阶段,遵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各种变化要素之间的联系,把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支农方向,突出支农重点,把握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信用社改革;现状;发展目 录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 4(一)产权关系不够明晰 4(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4(三)内控意识欠缺,地方政府干预性强
2、5(四)现行农村信用社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51、监管法规的立法理念陈旧 52、现行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6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趋势 6(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61、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坚持合作制改革 62、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 73、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组建商业银行 7(二)坚定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7(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 81、指导农村信用社改革,减少行政干预 82、优化信用环境,帮助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工程 8(四)重构农村信用社监管体系 81、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 8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8结语 8参考文献 9我区
3、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趋势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我区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区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的第一要务是思想解放,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强调的是转型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一)产权关系不够明晰产权制度不科学,产权约束薄弱。长期以来,我区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但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区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究竟谁是所有者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明确,出了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不明确,从而使得我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
4、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我区农村信用社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其经营过程也缺少来自于财产所有者的监督,相当多的经营者把农村信用社看作自己的企业,随意经营,甚至假公济私。即使有一些外部管理者的监督,也由于我区农村信用社缺乏内在机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管理者甚至与经营者“合谋”损害我区农村信用社的利益。我区信用社“三会”制度形同虚设,实际权力都掌握在信用社的干部手里。因此,这样看来,信用社入股社员、入股农民、入股法人等出资人对自己股金的产权是不够清晰的,这也极易造成信用社由“内部人控制”的不利局面。我区信用社管理机制的更迭、地方政府的干预、企业法人的不断变换,造成一种结
5、果,那就是政府变成我区农村信用社产权的实质控制者。(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上有“缺位”、“越位”现象。长期以来,我区农村信用社多由国家金融机构管理。然而我区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而且极为分散,国家金融机构人力、手段都有限,难以真正管理好。实际上,我区多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落在社主任、联社经营班子的身上。很明显,这些人既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体制上的管理者农行、央行却成了观众,真正的管理者“缺位”,经营者却“越位”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年来不断出现的我区农村信用社贪污、挪用等腐败现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难辞其咎。我区农村信用社
6、按照股份制进行改革,规范了企业股金,股权结构更加清楚,不但有投资股,还有资格股。我区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机制也逐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股东都并不真正去关心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民主管理落实的不够到位,我区农村信用社工作上仍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虽然,我区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会”制度其实是形同虚设。社员代表大会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权威性。一些信用社在实际工作中用职工代表会替代社员代表大会,信用社重大事项由省级联社来决定,大部分社员对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以及管理决策缺乏必要的了解,社员代表大会的管理和决策职能得不到
7、真正的实施;信用社理事会的选举与任免通常由行政任命来决定,对理事会的权力也没有进行有力的约束;信用社监事会没有常设机构,弹劾理事会或信用社主任的权力也得不到保障,监事会实际上被理事长所掌控,起不到对信用社经营、决策过程进行监督的真正作用。(三)内控意识欠缺,地方政府干预性强内控意识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信贷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沉没成本”,如设置相应工作人员等。为降低经营成本,我区部分农村信用社不去建立规范的内控制度,而选择对下级“一把手”实行信贷控制。这种“人对人”的内控模式,导致许多坏帐、呆帐。因此,内控观念的转变是建立合理内控制度的前提条件。农村信用社虽然设立了稽核
8、部门,但内控制度并不合理:稽核部门对会计、信贷等基层工作人员监督较多,而对联社、信用社领导干部制约很少;对具体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处理较多,而对领导干部违规或管理决策失误追究责任极少。这样,就使一些领导将自己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很容易出现一些违规违法问题,从而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由于我区农村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三农的合作金融组织,政府应当给予信用社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长期以来,政府在税收、财政、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并没有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一个良好而宽松的外部环境,相反,有的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有其他许多名目繁多的附加费以及地方摊派,造成了我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上的沉重负担。另外,国
9、家也没有对信用社因为承担支农任务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进行足额的补偿,对农村信用社在存款准备率、备付率上实行的政策也与商业金融没有区别。种种不利因素大大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导致资金、业务状况的不断恶化,服务三农的功能也不断削弱。同时,地方政府还严重干预了农村信用社的自主经营权力,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四)现行农村信用社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法律共有两部,分别是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年修正)和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修正),这是我国农村信用
10、社监管法律体系的核心。虽然近年来针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监管已出台了多部法规,但深入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监管法律中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1、监管法规的立法理念陈旧。目前农村信用社监管法规的主要规制目的是防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对农村经济造成冲击。这一立法理念的形成,是基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整体抗风险能力不高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实际运营情况而考虑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信用社在运营中必定需要盈利,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对其运营效率和盈利的效果予以关注,而加强风险控制、追求安全运营则是为了控制农信社的经营风险,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农信社运营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农信社的经营效率,那么远离了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信用社 改革 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