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doc
《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1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产生于50年代初,当时刚刚获得解放的农民为了保护胜利的果实为了摆脱农村高利贷的盘剥,解决生活、生产中对货币资金的要求,在政府的号召下自愿组建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过50年的长足发展,农村信用社经过了五次大的改革历程。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
2、。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运作。2003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 2003年以来的试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较大变化;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信社经过2003年以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初步改变了以往资产质量低、金融风险大、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农村合作金融的命运出现了转机。 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程我国邮政储蓄最
3、早始办于1919年,民国末期陷于停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1953年再次停办。1986年,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并在原邮电部和各省(区、市)邮电管理局内设置了邮政储汇局,对邮政储蓄、汇兑等项金融业务进行管理。从1986年到1989年的起步阶段。依托邮政的网络设施,邮政部门为人民银行代办储蓄业务,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充实人员队伍,广大城乡居民开始认可和接受邮政储蓄。从1990年到1998年的平稳发展阶段。邮政储蓄由代办模式转变为自办模式,邮政储蓄资金全额转存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 从19
4、98年到2003年的快速提高阶段。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行后,邮政储汇业务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邮政储蓄余额逐年攀升,成为邮政业务中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贡献率最高的高效业务和支柱业务。从2003年以来,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的改革为标志,邮政储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邮政储蓄由单纯的吸收存款,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城乡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3月6日依法成立。成立后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不断丰
5、富业务品种,不断拓宽营销渠道,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覆盖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致力于建设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3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生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在完善体制、经营领域、服务对象、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但也存在着区别。3.1 农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3.1.1 资金的流通通道与网络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汇兑渠道不完善是制约其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行社脱钩”前是依赖农行的网络,金融体制改革后是通过人行的网络。现在正处于建设中“农信银资金清
6、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其功效是否可一蹴而就尚需拭目以待(原国有商业银行所耗不低于十年)。反观邮政系统,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全国,深入城乡各地。全国有7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邮政储蓄网点有36万个, 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3.2万个分部在农村地区。而农村信用社的数量,截至2005年10月末,全国有34万个,且其几乎全部分布在农村地区1。在整体布局上,邮政系统的触角更深,最为核心的是邮政体系的计算机系统已实现了在全国任一联网网点的通存通兑,并建成清算系统,能快速将资金结算到各地。另外规模庞大的邮递员每天来往于当地村庄,为各家农户提供服务,起到任何系统都不具备的人性化效应。而农
7、村信用社虽然同商业银行一样,先后加入了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同城清算系统,以及全国银联业务等,在结算渠道上可以说与商业银行差距已不明显,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的整合滞后,多种业务系统、管理系统、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办公系统、核查系统等各自运行,没有进行有机的整合,给操作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均造成了相当大的操作负担和管理负担。且各农村信用社目前是省政府直接管理,没有像各商业银行一样有一个至上而下的总分支行管理体系,导致其还无法像邮政储蓄银行实现了在全国任一联网网点的通存通兑,快速将资金结算到各地。3.1.2 公众的认可度作为农村信用社,其宗旨是互助,本应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同,但由于50余年的反
8、复及主客观原因,现实是农村信用社得不到农户的普遍认可。以存款来看,在相同条件下农村客户在存款时更看重的是银行的信誉,在他们眼中邮政储蓄是有国家保障的。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运作。在这之前,农村信用社资金在一定程度由中国农业银行担保着,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农村信用社历史上积聚起来的信贷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等潜在风险逐步暴露出来2。而相比之下,在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之前,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而是以较高的利率将吸收的存款存放在人民银行,赚取利差,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几乎没有什么不良资产,信誉度高。3.1.3 历史
9、遗留与政策扶持在历史遗留上,邮政储蓄银行将远远优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的资金一直都存放在人民银行,没有进行放贷业务,所以没有产生一分钱的坏账,新办理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其风险几乎为零,因为那是“质押”而非“抵押”,更不是信用贷款。无任何历史包袱必然使邮政储蓄银行轻装上阵,开展经营。而仅2002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5147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37%,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比率,更不用说基本没产生坏账邮政储蓄银行。如果包括大量报表未反应的隐性不良贷款,实际不良贷款占比超50%。且自1994年至2003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10年亏损;2002年亏损58亿
10、元,亏损面33.5%.2002年末,报表反映的历年亏损挂账高达1308亿元,资不抵债额高达330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2亿元,连金融机构存在的起码条件都不具备。农村信用社尚剩的1650亿坏帐,可见,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这势必然影响其战略与战术。在扶持政策上,二者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都有相当的倾斜,但从另外一角度考虑,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不排除防止农村信用社一统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垄断的初衷。这样国家在扶持邮政储蓄银行措施上,可能采取一定的更加优惠的侧重政策,如在存款准备率、上存利率、经营范围、业务品种、税收政策、监管要求等方面给予邮政储蓄银行“温床待遇”。3.1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信用社 邮政储蓄 银行 营运 能力 比较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