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全国精品课程营销风险管理 案例教材.doc
《中央财经大学全国精品课程营销风险管理 案例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经大学全国精品课程营销风险管理 案例教材.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央财经大学2010年度全国精品课程营销风险管理 案例教材 第一章 营销风险管理概述 第二章 营销风险识别 第三章 营销风险衡量 第四章 营销风险控制与处理 第五章 营销风险评价与预警 第六章 营销风险管理决策 第七章 客户资信评估与管理 第八章 销售合同风险排查 第九章 货款回收的风险控制 第十章 营销战略与策略风险防范 第十一章 营销人员风险防范 第十二章 营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星化工的信誉销售法安徽三星化工集团公司是全国小化肥行业的佼佼者,他们曾以创造多项小化肥史的奇迹而令同行欣佩。并因无偿帮扶18家亏损企业走出困境被誉为“企业雷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的高度评价。三星化
2、工集团的核心企业是涡阳化肥厂,这是一个1974年建成投产的小化肥厂,当时年产合成氨能力仅3000吨。但开车6年,从未达产,连年亏损,到1979年底累计亏损达482万元。当时安徽省政府规定:凡亏损超过100万元的小化肥立即下马,该厂报表亏损额是99.99万元!企业是保住了,但下一步怎么办?当时县里调来了“专治老大难”单位的潘立鼎来任书记。潘立鼎进厂后一手抓“人机”关,一手抓“人际”关系,设备整修,人员整顿,当年竟生产合成氨4780吨,扭亏为盈23万元。然后三年三大步,到1984年他们合成氨能力达到3万吨,跨入全国小化肥行业的前列。1985年全国小化肥受进口化肥冲击,货物积压卖不出去,他们一方面率
3、先进入市场,冒着政治风险,每吨碳铵降价6元,积压化肥销售一空。同时在低谷时扩建,并着手产品改造,上马尿素项目。当1986年全国化肥行情好转时,他们扩大了自己的能力。但面对转俏的市场,他们看的更远,决定冲破当时化肥专营的政策约束,实行厂家与客户直接见面,推行了“信誉证”销售,即每张证一袋化肥,用户预先交3元信用金,企业保证按用户要求及时优惠供货。这一措施在农民拿钱卖不到化肥的年代,很快得到用户叫好。很短时间他们从农民手中预收信用金600万元,农民不再愁购肥难的问题。他们坚守信用,顶住政策的压力,与广大用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随着后来化肥市场下滑,原来的信誉证方法显然不适应了。但由于他们建立
4、了长期信赖关系,因而又推出了新的信誉销售办法。由于化肥这种农资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而每年淡季(11月至次年5月)储存化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自1996年以后,化肥市场一直下滑,许多生产资料公司淡季不敢存货,储藏化肥的压力都落在了厂家身上。三星化工通过对客户的调查发现,客户之所以不愿储肥,主要是怕价格再下滑,那样不仅占用了奖金,而且又要亏损。针对这一情况,三星化工召开了用户恳谈会,会上他们做出一项令客户惊奇的决定:储肥于客户,借款于客户。即根据客户来年的经销量,分批先把化肥送到客户的仓库,而客户根据估计来年的最低价,先把“货款”借给厂家。到来年旺季来临前,再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进行结算。客户代
5、厂家保管化肥,厂家支付保管费用;厂家借客户的“货款”支付利息,把客户的风险降到最低,客户的顾虑全部消除了。会后,淡季生产的十万吨化肥被这些客户认“购”一空。这样的销售政策,双方都很满意。从厂方来说,一是解决了大量化肥存货的问题,减少了存货周转,每吨可节约10元。同时,把客户的“货款”预先借来,企业可以缓解淡季资金紧张的状况,保证生产连续进行。即使支付利息,也比到处求人贷款的利息低。特别是这一协议已经达成,等于为产品事先找好了销路。在正常情况下,客户都能将自己保管的化肥“购下”。对于客户来说,仓库空着也是一种浪费,代厂家存放化肥可以得到一些补偿,而购肥款如果存在银行利息很低,不如借给厂家使用可以
6、多得利息。更不用担心的是,厂家的化肥在自己仓库里放着,所以风险为零。来年旺季前,双方根据市场行情确定价格正式结算,也都减少了市场风险。通过这一方式厂家和客户都偿到了甜头,后来几年,他们都很乐意接受这种信誉销售方式。分析要点:1、三星化工的“信用证”有特殊的背景,它对后来有什么影响。2、为什么客户肯把钱放在三星化工的账户上?3、客户和厂家各算了一笔账,因而都很满意,为什么?“模式化”推销与“机械化”三株1994年前,对于三株而言,手下的大将还仅仅是处于“一桌饭”的状态。起初整个三株也就是八、九个人。三株是靠代理“昂立一号”、“天安851”等产品起步的。仅仅时隔两年左右,他的队伍膨胀到15万。销售
7、收入能从0到1994年的125亿元,再到1995年的235亿元,并最终达到高峰时的806亿元。当常德事件发生后,一个80亿销售额、15万员工的三株市场又快速萎缩。经历了挫折之后,三株在世人的眼中已近乎失败,但到目前为止,媒体还没有能够解释三株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如此迅速地膨胀后又如此快速地萎缩。三株是靠什么管理15万三株员工的呢?“三株首先是激励型的企业。三株的企业文化就是理想主义,这是三株的内核,而这一点也正是能凝聚三株人的核心所在,它因为其理想而让员工奋斗。那么,三株又为什么轻而易举地被瓦解了呢?是因为曾经的激励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人们不再相信它的存在。” 三株的用人原则是赛马而
8、不是相马。如何才能成为三株的经理,很简单:面试一下,到“三株干校”培训一下就可以走马上任了。事实上,在一个不成熟的营销市场中,单靠一些书面上的东西是很难完成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的,尤其是要面对各种层次、各个地域的销售者,因此,三株的“洗脑”已经成为相当多的医药保健品公司保证营销队伍统一的法宝。三株是从小到大,甚至是以一个村子、一个街道为单元去发展;以小报、印刷、活动、营销热线、专题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方式来做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直接负责一个区的经理或负责一个街道的营销员,没有任何的偷懒机会,也没有任何的给你观察的时间,是骡子是马,一切都在遛的过程中一目了然。在这个意义上,三株是培养了一批真正从实
9、践出身的营销管理人才,并且,这是一个几千人的数量,他们今天仍然活跃在这个领域,对于今天的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发展的确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株的成功是一种行销模式的成功。因为进入三株的门槛不高,所以,在短时间内,三株聚集了十几万员工,而模式化的推销方式则保证了在极短的时间培训并改造员工的思维,这是一个对员工洗脑的过程,也是对中国营销原生代的一个综合的培训过程。这种洗脑保证了三株的令行禁止,吴炳新说过,今晚上我有一个思想,那么,明天早上它就将化为行动体现在全国600家分公司、2000家乡镇公司、15万员工的工作上。在城市,是机械地把三株小报挨家挨户地投放到每一家的防盗门缝;在农村,则是提着糨糊桶或
10、颜料桶以及标语模板机械地在墙上粉刷就可以。这是军事化三株的结果,但这种统一的模式导致了机械化的照办,缺乏创意的工作使三株真正地成了“铁打的营盘”,三株人成了“流水的兵”,最终竞争对手利用了三株在模式化上的一成不变,抓住小报的谬误而使三株一蹶不振。 “小报”战术。三株只在中央电视台上做过一个广告,并且从来只是一个形象。说到底,三株的目的就是直接抓住消费者的心态,“一个病例权威趣味性可读性”就是小报的关键题材。” 普遍宣传(小报)为主,重点宣传(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为辅的营销宣传的确是极大地拉动了三株的销量,这也的确是一个崭新的营销模式。在报纸和电视不是很普及的中国,三株的小报如果加在一起,应
11、该是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而它的“有效发行”更是前无古人。仅仅在他们的一个大区,有时就要发行一二百万份,二十几个区加在一起是多少?三株是以小报、电视专题、宣传画、横幅和义诊等终端手段炸开市场的,依靠深入二三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市场而创造营销奇迹的。后期虽在中央台有一个产品品牌广告,也仅仅增加了三株口服液的暴露频率,而对三株品牌形象基本上没有贡献。三株的软文策划是以病例和功能性宣传为主,直白明了,在当时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还是效果显著的,但在大城市消费者普遍持怀疑态度,而且随着消费者逐渐变得理性,虚假、夸大其辞的功效诉求老百姓早已生厌。听说三株在上海的销量还不如江苏一个大县的销量,这应该和三株的
12、“土”形象有直接关联吧。 营销网络弹性不足。对保健品等快速消费品而言,没有一支终端运作队伍对终端精耕细作是难以成为行业巨头的。三株15万人的营销队伍没有依照产品生命周期作相应调整,产品推广初期采用“人海战役”策略是正确的,但在产品成熟期终端已作到位的情况下,应迅速裁员或开发新产品来分流营销资源。尤其是三株缺乏副品牌、阻击性品牌和系列品种。三株口服液是依靠单一的品种来包打天下,与其被其他小品牌侵蚀市场,为什么不推出第二品牌作为补充,来抢占这一市场呢?三株过多地依托自身的营销网络来做分销工作,在产品成熟期,三株的分销成本反而高于经销制。三株基本上抛弃了批发商来分销,直销也和零售商发生冲突,导致零售
13、商利润微乎其微。 分析要点:1、 三株的营销模式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 三株为什么能在短期内聚集15万员工?三株和巨人都曾是保健品市场的佼佼者,巨人倒下又站起来,三株还能复出吗?为什么?请搜集相关资料做对比分析。八佰伴公司的沉没1997年9月18日,负债总额高达1613亿日元的八佰伴日本公司宣布破产,成为日本战后流通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宗破产案。紧接着,2000年11月,在一片追讨欠款声中,八佰伴百货(香港)有限公司终于宣告清盘,其香港、澳门的十间分店即刻关门停业。这是近年来香港日资百货破产的最大一家集团公司。八佰伴曾奇迹般地“从零到亿万”,又令人震憾地烟消云散。个中的成败得失值得现代企业借鉴
14、。创立八佰伴百货的和田一夫历经沧桑而盛极一时。30年前,和田只是日本静岗乡邦以卖菜为主的八佰伴杂货店老板。“八佰”之意正是菜档。和田一夫本着“本来就是从零起步,至多重新回到零的起跑线上”的处世理念,展开他的世界之梦。60年代的日本,已出现了全国性的大型超市连锁店,当时只有六七间杂货铺的八佰伴备受威胁。和田一夫为避开本土同业间的竞争,去海外逐步实施他的雄才大略。1972年在巴西开设第一间海外分店,之后相继打入新加坡,美国市场。1983年八佰伴终成日本上市公司。1984年,日本八佰伴进军香港,以铺张的形式在卫星城市沙田开设了首间八佰伴百货公司,铺面面积约16084平方米;稍后在1987年12月,于
15、屯门广场开设了货场面积约22197平方米的第二间分店;1989年9月在港集资6730万元,用于黄埔花园开张的第三间分店;其后,八佰伴在香港以急速的步伐扩张,在1991、1992两年间,共增设四间分店,在1994、1995年间,使分店总数增至十间。这种以选择新市镇为经营基地,瞄准香港新冒起的中产阶级,并以新式的管理和齐备的货品为主导思想的经营策略,使八佰伴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香港百货业的新贵,更是新市镇大型商场的主力。当时的八佰伴置身香港,放眼全球,豪气万千。1990年,和田一夫携着11.5亿港币将八佰伴总部移师香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他在最得意之时以当时市场的最高价,买下汇丰银行大班在山顶的别
16、墅“天比高”,此事曾令香港商界哗然。在八佰伴庞大的世界战略中,自然少不了发展中国内地业务一环。八佰伴先于1995年在北京开设百货公司,然后又将业务扩展到上海,其中包括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及上海新世纪商厦等多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2.28亿美元。随后,又在无锡兴办了“无锡新世纪”购物中心,投资额达7700万美元。和田进军香港之初曾发下誓言,当“九七”香港回归中国时,八佰伴的总部也要移到中国。届时,八佰伴全球销售额可达550亿港元。2005年时,八佰伴在中国的销售网将扩展至1000间。急剧的商业扩张,使八佰伴在近十年中成为亚洲头号日本海外企业,八佰伴百货超级市场遍布日本、巴西、美国、新加坡、香港、马来西
17、亚、文莱和中国大陆。然而,当经营者陶醉在“百货业王国”的美梦中时,却忽略了扩张过度对八佰伴将来发展所种下的祸根。由于八佰伴公司对日本和海外的经济形势,以及对企业自身的能力估计过于乐观。在海外并没有详细周密的投资计划的情况下,八佰伴日本公司把公司的利润以及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这种“炼金术”聚集的大量资金投入了海外市场。结果这些资金的回收情况却不尽人意。早在70年代,八佰伴在巴西建立的首家海外公司就由于当地高通胀而最后被迫变卖资产结束营业。加之近年来又出现了“泡沫经济”,由于公司业绩欠佳导致股价下跌。曾通过可转换公司债券筹资600亿日元的八佰伴,从1997年12月起到2001年,“每年要偿还100亿日
18、元”。筹措不到偿还资金,导致公司的信誉面临危机。为了设法筹措资金,八佰伴公司于1997年3月卖给大荣公司16家主要店铺。这种做法失去了赚钱的机会,也使周转资金面临更紧张的局面。由于缺少周密而有效的投资计划,80年代以后,尽管八佰伴在海外开设了40多家超市,但由于经营难以为继,到目前只剩下27家。此外,八佰伴集团的经营计划也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和田曾设想在中国建立1060个超级市场和100家商品批发中心,如今这些计划都成了泡影。分析要点:1、 导致八佰伴倒闭的内在原因有哪些?2、 八佰伴的失败与其经营战略有什么关系?3、 八佰伴在高速扩张时有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吗?直销让戴尔腾飞1984年,一
19、个名叫麦克尔戴尔的年轻人突发奇想,他要创办公司,按照客户的要求来组装电脑并向客户直接发货。这一天才的构思创意使得该公司迅速跻身于业内最大的制造商之列,戴尔本人也屡获殊荣。戴尔计算机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同欧美的一些老牌公司相比,它还算年轻,令人惊奇的是,这家于1984年诞生于得克萨斯州一间大学生宿舍的戴尔公司,在过去的17年间,取得骄人的成绩,如今它声名显赫,业绩超群。在全球电脑市场上戴尔排名第二,而在美国国内PC市场则名列第一,是美国商业用户、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消费者市场主要的个人计算机供应商。戴尔公司是世界500强中惟一一家连续三年销售额和收入增长超过40%的公司,而戴尔股票自1
20、990年以来累计收益达87000%,为其股东带来了高额回报。戴尔的直销方式有两种:一是电话,二是互联网。PC行业的许多企业也在尝试着、努力着,但就是赶不上戴尔。所谓戴尔模式,就是由戴尔公司建立的一套与客户联系的渠道,由客户直接向戴尔发订单,订单中可以详细列出所需的配置,然后由戴尔按照客户要求制造电脑并直接发货。戴尔的直销异常的简单:通过直销人员或电话、传真、互联网的订购来组装电脑。戴尔就是凭借着这样简单易行的直销方式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大洋彼岸,并被PC行业的同行们所认可、认同,大家都在学习戴尔,研究戴尔,但是还没有哪一家公司像戴尔这样把“直销演绎得如此简单。戴尔的“直销”在全球市场都非常奏效,当
21、它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人对戴尔公司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因为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信用状况差、支付手段陈旧,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运输状况不理想等。但是,戴尔依然成功了。电话销售。戴尔直销模式最可称道的一点是:简便,快捷。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只需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邮政信箱,就可以进入市场。顾客也是一样,无论距离远近,欲购电脑只需拔通一个800电话即可。即使在今天互联网如此方便的情况下,更多的美国顾客购买戴尔电脑的首选方式依然是电话订购。戴尔的电脑应答中心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客户服务。它的服务内容有些是通过电脑声讯系统自动处理的,有些是由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处理的。因特网上销售。1995年
22、,网站开通,由此拉开了戴尔网上销售的序幕。目前每周有几百万人登录公司的网站。戴尔凭借着与客户的实时信息交流,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使得电脑的生产随时随地处于可控状态之中。戴尔在这种交流中获益匪浅,既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的费用支出,又降低了库存的风险。分析要点:1戴尔的直销模式与传统直销有什么异同?2戴尔的成功仅是运用直销模式的成功吗?你能说出哪些方面?3你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想创业,从戴尔身上应学习什么?胡庆余堂仁本济世美名永传公元1878年,光绪四年,胡雪岩在左宗棠精心保举下,被清廷封为一品顶戴,候补江西布政,并赐黄马褂一件,御库全书二百三十八本,赐其骑马进宫,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胡
23、雪岩自创业历经二十余载,企业规模宏大,范围跨越钱、典、茶、丝、烟五大行业,又兼任陕甘上海转运委员,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十分辉煌。然而,如果没有胡庆余堂,胡雪岩的一生,几乎和一般人一样,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幸亏有胡庆余堂源远流长,迄今一百多年,仍然蜚声海内外,为人们所交口称道。胡雪岩亲笔所写的“戒欺”两个大字,更是令人难忘。尽管胡雪岩虽不以科名为重,但仍发奋读书,求得正经学问,律己济世,报效国家。但他到底是一个商人,经商牟利的念头,终究是重要的思考准则,他能够在利之外,时常想到义字,已经相当可贵。五太太梦瑾生病,阿贵到叶仲德堂抓药,叶仲德堂的伙计,故意刁难,还给他四味已经发霉的药材。阿贵跑回去理论
24、,反而被数落一番,说什么回去告诉你们胡大先生,本店只有这种货色,要是嫌药不好,干脆自己开一间药店。这种刺激,并没有激怒胡雪岩,反而变成胡雪岩下定决心筹建胡庆余堂国药店的导火线,化怒气为志气,才是积极有效的正当因应方法。北京有同仁堂,江南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像样的药店?胡雪岩让柳成祥邀请名医名师,共商大计,务必在杭州建立一所可以和同仁堂一比高低的药厂。有了坚强无比的决心,第一步就是招聘合适的人才。山东宋宝财保证每年为药厂赚下十万两银子,这种利字挂帅的作风,一下子就被胡雪岩回绝了。而余修初前去应征,胡雪岩听他说出以仁为本,义利相济这几句话时,指出在医药上图利不义,是缺大德,遭大恨的事情,马上下定决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财经大学全国精品课程营销风险管理 案例教材 中央财经大学 全国 精品课程 营销 风险 管理 案例 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