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考试试题112整理汇总.doc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考试试题112整理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考试试题112整理汇总.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考试试题01一、选择题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C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按照( B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 )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2、D减轻或者免除4犯罪既遂是指( D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A )。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不予处罚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C )。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年以上八年以下 C-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D )。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
3、限为( B )。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 一、司法解释和 (立法解释 学理解释 2012年7月)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 和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 一、刑事违法性和 _ _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和 。(作为 不作为)1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 和 一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构成犯罪 承担刑事责任)14.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
4、_造成一 ,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超过必要限度 重大损害) 15.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_以上 以下。(六个月 十五年) 16.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一 和 一为补充的折衷原则。(吸收原则 并科原则) 17.缓刑考验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 18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 之日起计算。(犯罪)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
5、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1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2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
6、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24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于某,男,17岁。2009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10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
7、持到2011年2月初。2月中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3月14日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 (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
8、)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4)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
9、,决定执行的刑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考试试题02一、选择题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D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CD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A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
10、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B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ABD)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 A.三个月 六个月 C-年 D二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一和一- 的法律。(刑事责任 刑罚)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国家工作人员 军人 ) 11享有-和-一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交特权 豁免权)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和 一。(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_或者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不能辨认 不能控制)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与_(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
12、失 )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和 一两个方面。(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 16.拘役的期限,为 -以上- 以下。(一个月 六个月 ) 17对于 -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累犯 )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一之日起计算。(裁定减刑)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
13、组织。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
14、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 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0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
15、担心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 答: (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
16、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
17、直接故意。(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考试试题03一、选择题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B )。 A.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 C论理解释 D文理解释 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 )。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3犯罪行为
18、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D )的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ABD )。 A时空性 B自动性 C有效性 D彻底性6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C )。 A. -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7对于被判处( AB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8被判处无
19、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 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或者是。(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限制) 10.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 -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行为 结果) 11-、-、-和 -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已满16周岁) 1 3一-一的精神病人在-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 精神正常) 14.为了使国家、_、本人或
20、者他人的人身、一- 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共利益 财产) 1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处罚。(免除 减轻)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一-决定罚金数额。(犯罪情节) 17.犯罪分子被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十年)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_年后不再追诉。(15)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
21、处罚的行为。20.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22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法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 学期 开放 专科 期末考试 课程 考试 试题 112 整理 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