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与行题库.doc
《国学知与行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知与行题库.doc(2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国学知与行考试及答案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X)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10.荀子否定道
2、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1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1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X)1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
3、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1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1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2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
4、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2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2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2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2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2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2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2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二、单选题1.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A官府 B.学校C.家庭D.社会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4.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孟子认为人
6、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A.义 B.仁 C.礼 D.智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8.孟子以()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9.孟子认为()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B.政治 C.经济D.军事10.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1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
7、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1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1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D.老子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A.专心致志B
8、.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A.学记 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
9、约之以礼2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22.()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3.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24.学记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2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26.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礼、乐、射、御、书、数B.
11、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27.(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12、(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 A.使人疏离不相亲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D.使人平和安静 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34.“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35.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
13、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A.行动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A.孝经B.诗经 C.论语D.千字文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A.道B.教 C.性D.义40、子曰:“好学近乎()”。A.仁B.智 C.知 D.勇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A.中立B.平庸C.中和D.保守42.宋代理学家把()、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
14、经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谦 B.律 C.醒 D.查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15、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 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A.倍 B.众 C.广 D.出48.汤之盘铭曰:“(),日日新,又日新。”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49.自天子以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也。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52.大学篇中
16、“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A.柏 B.竹 C.桧 D.杉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55.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6.“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规律。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58
17、.“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A.广闻博览 B.熟读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60.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61.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62.在学与思的
18、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63.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64.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教愈好6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B.知先行后C.知行合一 D.知行分离6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67.顾炎武和(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68.黄宗羲是( )伟大的启蒙主
19、义思想家。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69.“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的知行理论。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70.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A左传 B春秋 C.汉纪 D.三国志三、多选题1下列人物中,孔子的弟子有(abcd) A子路 B子贡 C颜回 D公孙丑2下列成语典故中,出自庄子的有(abc) A邯郸学步 B东施效颦 C井底之蛙 D五十步笑百步3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abc)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D人皆可以为尧舜4下列名句中,出自孟子的有(ab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