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之管理基础与法规辅导资料汇总.doc
《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之管理基础与法规辅导资料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之管理基础与法规辅导资料汇总.doc(3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管理基础与法规辅导资料汇总2010年土地估价师:制度的分类制度可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类。 1正式制度(formal institutions)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制订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其具体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政策等界定的制度。双边或多边的契约(协议),在执行上也具有强制性,也属于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制度约束是硬性的,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并从以下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规定人们行为的允许和禁止之范围,即对人们的行为空间加以界定;在允许范围内,确定着人们的分工与协作;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奖罚,以体现鼓励和限制。 2非正式制度
2、(informal institutions) 非正式制度 是指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社会观念的集合,是支配人们行为的非强制性准则,包括人们的习惯、习俗、传统文化。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正式制度要比非正式制度为基础,否则将是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其次非正式制度要以正式制度为保障,否则难以延续、改善和强化;第三,若二者相互协调,会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否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运行和变迁中,两者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2010年土地估价师: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的基本特征 1制度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历史进程中人类行为的沉淀物。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
3、历史惯性;制度又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迁。 2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惯例(或习惯),或是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并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过程密切相关。二是具有强制性或约束性的规则,主要由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来得到表现。 3制度具有某些功能或是一种工具。制度为人们之间的交往、合作和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使个人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期;通过各种习惯和规则为处于其中的人提供奖励或惩罚。制度的工具性隐含着制度本身具有优劣良差的属性。2010年土地估价师: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市土地产权界定清楚明
4、确各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障产权主体的权益产生较为稳定的经济预期激发经济当事人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2有利于维护城市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 3有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国家运用地租、地价等经济杠杆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产权的市场流转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移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 4有助于广辟财政来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010年土地估价师: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1接管和没收帝国主
5、义、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政府及反革命分子等占有的城市土地,无偿地把它们变为国有土地。 2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私营房地产公司和房地产业主拥有的城市地产,用赎买的办法将它们转变为国有财产。 31955年前后,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取消城市土地使用税(费)。初步形成以“三无”即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安排。 41982年通过法律程序,将城市其余尚未国有化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 5改革开放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1982年,深圳特区开始按城市土地的不同等级向城市土地使用者有所差别地收取土地使用费; 1987年9月9日,深圳市政府以协议的方式将面
6、积为5321.8平方米的住宅用地按每平方米200元、使用期50年,有偿出让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深圳工贸中心。 1987年12月29日,广东省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特区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制度,市政府统一垄断经营、统一有偿出让特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 1988年4月12日,第7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6现状 我国城市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主体是国家,由国务院代表国家依法行使所有权; 城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有偿、有限期使用与流转相结合; 城市土地产权主体不够明确、土地产权界定不够清晰、土
7、地产权缺乏有效保障和城市土地产权流转不够规范等缺陷。2010年土地估价师:中国近代土地制度变迁中国近代土地制度变迁 (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土地制度 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土地制度的根本宗旨,是以“耕者有其田”为指导原则,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将各种耕地划分若干等级,并根据土质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土地进行折算的具体标准。太平天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核心是耕者有其田,这个时期的土地流转是将从封建王朝中掠夺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对土地享有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分配权。 (二)中华民国的土地制度 这个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空前发展
8、。除了实物地租外,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作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货币地租,它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也已与封建地租根本不同。资本主义地租不再是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而是仅占有其中的超额利润部分,平均利润部分由产业资本家占有。因此,这个时期,我国部分土地租赁关系已经演化成为土地所有者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关系,尤其在大中城市更为突出。土地所有者与产业资本家在共同形成有产阶级剥削工人和农民的同时,他们之间也往往围绕租期长短、地租高低等问题进行着尖锐的斗争。一般地,土地所有者都力争缩短租期,提高租金,以坐收租赁土地集约经营的好处;而土地的使用者则总
9、想延长租期,降低租金支出,独得土地集约经营带来的收益。这样,在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围绕土地租赁关系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2010年土地估价师: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绩效分析 19791984年间中国农业总产出增长的48.64%来源于农村改革的贡献,46.89%来源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重构,45.79%来源于农业投入的增加。(林毅夫生产函数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为42.20%,远远超过价格的作用(贡献率为15.98%)。(林毅夫供给反应函数)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与交易的绩效分析 土地的自由流
10、转具有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和交易收益效应。 边际产出拉平效应:指土地的自由流转可以促使土地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将土地租让给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下,两者的边际产出趋于相等。 交易收益效应:指土地可交易性的提高增加了土地拥有者找到土地需求者的概率,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投资实现其价值的概率,由此可提高农民土地投资的积极性。 土地产权的稳定性对农户的长期投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姚洋托宾模型估计)2010年土地估价师: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加强土地市场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比率 第一,明晰土地产权制度。 第二,推进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
11、第三,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完善调控手段。 (二)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一,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业各类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作用。 第二,开发后备荒地资源,复垦废弃地,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三)建立约束和调控机制,规范政府行为 第一,改革土地管理行政体制。 第二,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约束机制。 第三,建立和完善法制约束机制。 第四,推行可持续利用决策影响评价制度。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土地质量退化 2010年土地估价师:中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中国土地制度的产生 (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华立国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时代,在夏、商、西周长达一千八、
12、九百年的奴隶社会,形成了以贵族领主等级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国有制。 (二)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族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向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的过程 2 秦汉魏晋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 3 北朝、隋、唐时期的土地法律制度 4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上经历时间最长,发展也比较成熟,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经济有深刻影响的土地制度。这个时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以土地税佃制为主的土地流转制度从春秋战国之时起,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夕为止,经历了萌芽、确立、成熟和腐朽等阶段。作为土地制度的特定形式,它在历史上曾起到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封建文明的作用,但
13、是由于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造成农民因失去土地而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激化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农民起义的直接诱因。 2010年土地估价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背景 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了解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理念的提出而不断发展深化的。考&试大&例如:对日益重要的土地生态环境功能的认识,使保持一定数量的生态环境用地需求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就必须同样兼顾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动物栖息地、湿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人类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使人类不仅需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也必须考虑下代
14、人的需要,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下代人的合理的需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是否会破坏下代人的需要。 (二)土地资源配置内涵 因此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就包括了土地资源期间配置、区间配置和产业间配置这样三重配置。 1土地资源期间配置(Intertemporal allocation):即土地资源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障人类世代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1)土地资源具有再生利用(农业生产)的本性,但一些利用的方式却无法满足再生利用的要求。考试&大&而土地资源的期间配置就要求土地资源的利用能够永续的利用,因此需要考虑各个时期利用的方式、强度等要求,从而满足永续利用的要求。 (2)贴现方法的
15、应用。 (3)如何兼顾后代人的利益要求(政府的作用)。 2土地资源区间配置(Regional allocation or interregional allocation):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最大限度的结合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以及其他的资源禀赋条件来利用土地资源。(1)由于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2)比较优势理论和原理 (3)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研究 配置方法的研究:分层次区划布局法、按部门指向配置资源法、比较成本指向配置资源法 3土地资源产业间配置(Inter-industrial allocation):表示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
16、布和利用状况,实现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分布满足效益最优化的局面。 (三)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实现上述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既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价格信号等),也可以通过非市场机制(计划/行政机制)。 目前中国正在逐渐建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而且也正在改变传统的计划(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政府的干预行为必须发生在公共利益受到威胁的领域,尽可能的在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的机制。2010年土地估价师:外在经济与内在经济外在经济与内在经济 从规模经济原理看,规模经济可从外在经济(外延经济)(external economics)和内在经济(内涵经济)(internal economics)两方面来考察其规模效益
17、。 (一)外在经济,是指经济规模、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成本下降,而使企业增加了收益; (二)内在经济则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从自身内部分工、产业和产品结构、技术政策与科技含量、集约经营和企业管理等因素的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收益的增加。 但应指出,经营规模扩大也可能会引起招工困难、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土地价格猛涨、环境污染等,将导致企业经营收益的减少。这种现象叫外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因此经营规模扩大后,会引起收益增加、收益减少或者收益不变三种不同的情况: 1规模收益递增 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但规模的扩大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后
18、,规模收益递增将变成规模收益递减。 2规模收益递减 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或收益绝对减少,而出现边际收益为负数,这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 即规模增幅与收益增幅相等。这种情况通常是过渡性的,并不多见,也不可能持久。 根据上述规模经济变化的规律,就要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做到适度,即要求“适度规模”。适度规模不论从一个经营单位、一个产业或一个地区来说,客观上都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适度规模的原则,至少应是规模收益不变,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减。据此,规模小于适度规模的经济单位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而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如规模
19、大于适度规模的,则应分解为较小的经营单位。2010年土地估价师: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一)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而积只有117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数,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424,116和13强。 (二)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只有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1亿亩,而且这1亿亩土地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需要较多的投资方能作为农业用地。 (三)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全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地占10,三项合计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盆
20、地占19,平原占12,两项合计占全国土地的31,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5,不宜于发展农林牧业。 (四)农地分布不均匀。我国有90以上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与全国的322),其余10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于全国其它678的地区。考试&大&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形成了东南以农用地为主,西北以特用地为主的两大区域。 (五)森林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美国为34,原苏联为36,日本为68,瑞典为57,德国为30,世界平均为22;人均森林面积我国为18亩,美国为22亩,原苏联为50亩,日本为4亩,瑞典为45亩,德
21、国为2亩。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人均林地,我国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门本、德国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 (六)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的耕地中,有13以上为低生产力土地,包括盐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干旱地和涝洼地等。解放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174亿亩),虽然至今已治理了40万K(6亿亩),但根据卫星测算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山(X5亿亩),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有13的草场处于退化之中,每亩产草量由原来的200kg减少到50100 kg。我国约有沙漠化土地17万k,其中:历史上形成的为12万k,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为5万k,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k,两者共
22、328万k,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我国盐碱地估计有5亿亩,农作物单产不足百斤。此外,还有大量的“三废”污染地。 (七)水土资源不平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2010年土地估价师:限制性因素的最高报偿原则限制性因素的最高报偿原则 如果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中的最稀缺的限制性因素,那么就会出现其他生产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大量替代。如中国农业生产大量劳动力投入的投入就是替代土地面积的和资本的稀少而出现的(劳动力集约型
23、),欧美就是以土地和资本的充裕来替代日益昂贵的劳动力(土地集约型和资本密集型),这两种典型的做法都是为了实现所谓的稀缺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在市场中常常表现为稀缺要素的价格很高,也就产生了动力迫使农业生产中的要素之间替代的出现。2010年土地估价师: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地区集约用地水平实行量化考核。设置集约用地水平区域位次指标和集约用地水平年度变化指标;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向社会公告;考核结果作为分解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干部主管部门对省级人民政府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土地 估价师 考试 管理 基础 法规 辅导资料 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