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基础知识材料.doc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基础知识材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规划基础知识辅导讲义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加上公元后的2000多
2、年,城市的产生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3、城市发展的阶段 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4、欧洲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核心的模式。古罗马时期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古罗马的营寨城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公共建筑绝对君权时期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和公共广场5、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形成的基础 历史背景:18世纪在英国起步的工业革命尔后带来的城市的问题,以及城市规划管理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一系列有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进行了充分的准
3、备。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的改建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的建设 6、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分散主义 (2)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集中主义 (3)早期的其他理论: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1882戈涅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1889格迪斯的区域学说,19157、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雅典宪章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8、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
4、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元大都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第二节 城市规划体系1.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乡规划法解说中,从城乡规划的社会作用的角度对城乡规划所作的定义: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2、城市规划的作用 (1)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2)城市
5、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3)城市规划形成了城市未来的空间架构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为核心,建立起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3、城市规划的任务 (1)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2)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3)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4)确保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5)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城市规划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确立后,就具有法规效力。 二、城市规划体系 一个国
6、家的城市规划体系一般包括规划法律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三个基本方面。 1、城市规划法律体系 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律体系。 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配套法规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由国家规划主管部门建设部制定。 2、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两个方面。我国实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分级管理体制。县以上各级城市人民政府是负责组织城市规划编制的行政管理部门。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
7、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大、中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3、城
8、市规划运作体系 城市规划运作体系包括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控制两个方面。 (1)城市规划具体编制 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分为战略性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控制性规划的编制。我国的城市规划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发展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属于实施控制性规划。 根据编制的深度和内容,城市详细规划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城市规划实施控制 一般来说,城市规划实施控制可以分为通则式和判例式。我国的城市规划控制基本上属于判例式,即任何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专门申请规划许可,规划审批人员在审理个案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三、城市规划管理系统 城市规划管
9、理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四个子系统组成。 (1)城市规划决策系统。即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城市规划。 (2)城市规划执行系统。即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系统。(3)城市规划反馈系统。即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系统。 (4)城市规划保障系统。 新的城乡规划法规定: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 1、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10、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纲领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新版老版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2、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在引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到和统筹作用。已经成为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城市
11、总体规划的内容(老版)总体规划的内容(新版)总体规划的内容1.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2.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 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4.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5.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包括给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6.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7
12、.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8. 根据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9.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10. 确定自然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11. 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密度的要求和措施。12. 城市郊区规划,统筹安排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等,划出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13.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的建议。14.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
13、和发展目标。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10.确
14、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
15、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年至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年至5年。 4、城市分区规划 编制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城市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城市分区规划包括下列内容:(1)原则确定
16、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5、城市用地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进行划分,以满足不同层次规划的要求
17、。城市用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个小类。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达到中类为主,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应达到小类深度。城市用地的10大类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1)居住用地(r):是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2)公共设施用地:是指居住区级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工业
18、用地(m):是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4)仓储用地(w):是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5)对外交通用地(t):是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6)道路广场用地(s):是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是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8)绿地(g):是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 (9)特
19、殊用地(d):是指用于军事、外事和保安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城市用地的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 6、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内容包括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评价。 a.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从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几个方面进行。 (1)工程地质条件 1)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
20、力。 2)地形条件。 3)冲沟。4)滑坡与崩塌。5)岩溶。6)地震。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城市建筑的建设,同时也不能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以尽量减少水体污染。 (3)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2)风象。 3)气温。4)降水与湿度。(4)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个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根据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结论,一般可将建设用地分为三
21、类。 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 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说来用地条件极差。 b、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基础知识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