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类).doc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类).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1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
2、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
3、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
4、质前提。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年龄特征。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内发论的观点。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67、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
5、(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
6、神。2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8
7、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
8、(独立意志)。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
9、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3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
10、方案称为:教学策略。4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1、。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
12、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
13、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
14、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5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
15、方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
16、是班级的:领导人。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
17、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洛克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强调旧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杜威新三中心:学生中心,课堂中心。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 儿童中
18、心主义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凯洛夫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60年代1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
19、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66.刑法是规范有关 犯罪 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小学不超过 6 小时.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 ,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法定监护委托监护、)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基础知识 复习资料 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