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doc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1、李比希三个学说的要点和意义(1)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答: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意义: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
2、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3)最小养分律要点: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考虑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和局限性: 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第二章 植物营养原理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定义)及种类从必要性、
3、专一性、直接性三方面来论述标准: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种类(17种):C、H、O、N、P、K、Ca、Mg、S、Fe、Mn、Zn、Gu、B、Mo、Cl、Ni。*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同等重要律; 不可替代律。2、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与缺素部位的的关系N、P、K、Mg:移动性大,缺素症状
4、先在老组织出现;S、Fe、Mn、Zn、Cu、Mo:移动性小,缺素症状先在新叶出现;Ca、B:难移动,素症状先在新叶及顶端分生组织出现。3、植物营养三要素(肥料三要素)植物对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比较多,但土壤所能提供的数量却比较少,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通过施肥才能满足植物需求,因此,氮、磷、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4、有益元素的含义和种类含义: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或者虽然它们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但对某些特定的植物缺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也称“农学必需元素”。种类:如Si(水稻等禾本科植物)、Na(甜菜)、Co(豆科作物)、Al(茶树
5、)第三章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1、植物营养的四个过程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形成,如难溶态、有机态养分矿化;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同化。2、植物吸收的养分形态:以离子态(矿质)养分为主;也可吸收少量的有机态养分。3、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通气状况、介质pH值、介质养分浓度、陪伴离子的种类等。4、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途径截获: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占根系吸收养分的少部分,补充根系养分的距离最短)质流: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运输养分数量多,养分迁移距离长)扩散
6、: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在短距离内,补充养分的作用较大,运输养分数量多)*在多数情况下,质流和扩散是植物根系获取养分的主要途径。5、根际的定义、范围和pH值的变化定义: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范围:距根表面几mm之内。pH值的变化:阴离子阳离子,pH升高;阳离子阴离子,pH值下降。补充:根际效应(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构成了一个“根际效应”。)6、影响根系生长的环境因素主
7、要有哪些?答:(1)土壤物理因素(土壤容重、土壤温度); (2)土壤养分状况;(3)土壤pH与钙、铝等阳离子的浓度;(4)有机物;(5)其他有毒物质。【结合要点展开论述】 7、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为什么高?答: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物质可增加难溶性物质的溶解度;根际有较多的能源,使根际微生物活性高,利于难溶性养分的释放。肥料的功能:能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这一非再生资源得到永续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使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维护地标水域、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改善农副产品质量,维护人体健康
8、必需元素的功能:是构成机体的主要成分;是酶促反应过程中原子团的必须元素;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参与能量转化和储存;稳定细胞壁和生物膜构型;组成酶辅基;组成电子转移系统。8、养分短距离运输的含义和途径及养分长距离运输的含义和动力短距离含义:也称横向运输,是指介质中的养分沿根表皮、皮层、内皮层到达中柱(导管)的迁移过程。途径: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养分从介质到达木质部导管至少通透2次原生质膜。长距离含义:也称纵向运输,是指养分沿木质部导管向上,或沿韧皮部筛管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过程。动力:蒸腾作用和根压。补充:质外体和共质体的概念质外体: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共
9、质体: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9、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能对植物产生最大效率的那段时间。10、植物根外营养的含义和特点含义: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特点:直接供给养分,可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固定。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如直接影响一些酶的活性;经济施用微量元素和补施大量元素的有效手段。*11、植物营养的共性(普遍性)和个性(特殊性)共
10、性(普遍性)所有高等植物都需要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个性(特殊性)不同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不同的生长条件,甚至同一植物在不同生育期 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需要不同; 对介质养分的吸收能力不同; 对肥料需要量不同; 对肥料形态要求不同。第四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1、 氮素的营养作用氮素在植物体内是作为很多重要化合物的组分而起作用的:氮是蛋白质(生命物质)的重要成分;氮是核酸(合成蛋白质和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的成分;氮是酶(生物催化剂)的成分;氮是叶绿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成分;是多种维生素(辅酶)的成分;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
11、可可碱、咖啡碱、胆碱卵磷脂生物膜)。因此,氮素通常被称为生命元素。2、 植物对NH4+N、NO3-N的吸收特点植物吸收NH4+N一般为被动吸收,吸收的同时释放等量的H+,故介质pH值下降。植物吸收NO3-N一般为主动吸收,吸收的同时释放相当于NO3-十分之一的OH-,故介质pH值略有上升。*在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与同化过程中,谷氨酸为氨基的主要供体。3、土壤中有效氮增加和减少的途径增加途径:施肥(有机肥、化肥)、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对喜硝作物而言)、生物固氮、雷电降雨。减少途径:植物吸收带走、氨的挥发损失、硝化作用(对喜铵作物而言)、硝酸盐淋失、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名词解释:氨化作用在微生
12、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无机氮的生物固定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氨的挥发损失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生物固氮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NH3的过程。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生物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4. 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特点的比较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带正电荷,是阳离子带负电荷,是阴离子能与土壤胶粒上的阳离子进行交换而被吸附不能进行交换吸收而存在于土
13、壤溶液中被土壤胶粒吸附后移动性减少,不随水流失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性大,易流失进行硝化作用后,转变为硝态氮,但不降低肥效进行反硝化作用后,形成氮气或氧化氮气而丧失肥效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吸湿性大,具助燃性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易产生毒害供应过多会奢侈吸收,对植物本身无害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拮抗作用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5. 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其肥效有什么关系?如何提高尿素的当季利用率?尿素施入土壤后,少部分以分子态被土壤胶体吸附和被植物吸收,大部分在脲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作用,反应式为: 脲酶CO(NH2)2 (NH4)2CO3 NH3 + CO2 + H2O H2O结果造
14、成局部土壤的pH值上升,可能会导致氨的挥发损失;水解作用生成的氨会进一步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硝态氮,结果使土壤pH值有所下降,由于pH值适宜,硝化作用能旺盛进行,且比氯化铵和硫铵的快。硝态氮不被土壤吸附,会随水流失或发生反硝化作用损失。因此,水解作用和硝化作用均是影响尿素肥效的主要原因。提高尿素当季利用率的措施:(1)控制尿素用量;(2)尿素肥料深施;(3)适当使用脲酶抑制剂;(4)适当使用硝化抑制剂等。6. 为什么尿素宜作根外最肥?喷施的适宜浓度是多少?原因: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尿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尿素进
15、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对大多数作物以0.5%1%的浓度喷施为宜,早、晚喷施效果较好。7. 长期单施硫酸铵(或氯化铵)对土壤性质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硫酸铵:土壤类型转化行为转化结果施用措施酸性土含游离酸(H2SO4)生理酸性(H2SO4)硝化作用产生酸(H2SO4)代换作用产生酸(H2SO4)pH下降 (使土壤更加酸化)配施石灰和有机肥料中性及微碱性土,同酸性土代换作用形成Ca2SO4pH下降土壤板结配施石灰有机肥料石灰性土及碱性土氨易挥发产生的酸可中和碱性氮素损失深施覆土水田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缺铁时,SO4 会还原为H2S黑根 (影响呼吸,抑制养分吸收)排水晒田(增加通气
16、)氯化铵:土壤类型转化行为转化结果施用措施酸性土生理酸性(HCl) 硝化作用产生酸(HCl) 代换作用产生酸(HCl) pH下降 (使土壤更加酸化)配施石灰和有机肥料中性及微碱性土,同酸性土代换作用形成CaC 排水好: CaCl易淋洗 旱田: CaCl易积累pH下降土壤脱钙板结盐分增加配施石灰和有机肥料少用或不用石灰性土及碱性土氨易挥发产生的酸可中和碱性氮素损失深施覆土水田Cl-可抑制细菌不易产生 H2SNH4 +不易流失,少产生黑根效果较硫酸铵好8、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土壤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的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土壤
17、称为生理酸性肥料。反之,即为生理碱性肥料。9、施肥技术:是肥料品种、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施肥位置等项技术的总称。10、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及相应措施答:主要损失途径是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北方干旱缺雨,可分配硝态氮肥;南方湿润雨多,宜分配铵态氮肥; 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着重中、低产田;砂质土壤“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粘质土壤“前重后轻”;根据土壤的酸碱性选择合适的肥料;水田区不宜用硝态氮肥等。 根据作物需氮特性合理分配和使用氮肥:从需氮量来看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叶菜
18、类作物 瓜果类和根菜类;高产品种 低产品种;杂交水稻 常规水稻;营养最大效率期 其它时期 NH4+N和 NH2N宜水田、旱地,深施(覆土); NO3-N宜作旱地追肥,少量多次;氮肥与有机肥和磷肥、钾肥配合使用,通过平衡施肥使作物营养平衡。措施:(1) 硝态氮肥防止淋失 ; (2) 铵态氮肥深施覆土 ;(3)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4)缓控释肥料; (5)合理施肥量。11、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 以NO3形式主动吸收 经过硝酸还原作用分两步还原为NH4,然后同化为氨基酸,再进一步同化。 影响因素(1)硝酸盐供应水平 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2)植物种类 木本植
19、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还原强度顺序为: 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苍耳 (3)温度 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 (4)植物的苗龄 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 (5)陪伴离子 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 (6)光照 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认为作物的氮肥利用率为2445%之间。第五章 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1、磷素的营养作用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分(核酸和核蛋白核酸、磷脂、植素、高能磷酸化合物、辅酶
20、);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促进氮代谢;促进脂肪代谢;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抗旱、抗寒、缓冲性能) 2、 植物吸收磷的主要形态及影响因素主要是正磷酸盐:H2PO4 HPO42PO43-影响因素:作物种类和生育期(生长前期吸收的磷占全吸收量的6070;后期主要依赖磷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再利用,运转率可达7080);介质的pH(通常在pH5.57.0范围内,有利于多数作物对磷的吸收);伴随离子(NH4+、K、Mg、B等具有促进作用,NO3-、OH-、Cl-等具有抑制作用,Ca、Fe、Al等会降低磷有效性);其它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通气状况等。3、植物缺磷的症状植株生
21、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分蘖或分枝少;花芽分化延迟,落花落果多;多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水稻等叶色暗绿;症状从茎基部开始。4、如何根据作物的需磷特性在轮作中合理地分配和施用磷肥?作物的需磷特性:需磷较多的作物,如:豆科作物、豆科绿肥作物、糖用作物(甘蔗、甜菜)、纤维作物中的棉花、油料作物中的油菜、块根块茎作物(甘薯、马铃薯)、瓜类、果树、桑树和茶树等,施磷肥效果较好,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改善品质。大田作物对磷肥的反应顺序如下:冬季绿肥作物 一般豆科旱地作物 大麦、小麦 早稻 旱稻。水旱轮作中的磷肥分配:我国稻区的轮作制度:麦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在水旱轮作中,土壤由干变湿的过程中,有效磷增加,
22、所以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将磷肥重点分配在旱作上。当绿肥与水稻轮作时,更应该将磷肥施在绿肥上,特别是豆科绿肥,更能充分发挥“以磷增氮”的效果。旱作轮作中的磷肥分配:有绿肥或豆类的轮作中,优先施在绿肥或豆科作物上,其间接作用很明显;在麦棉轮作地区,重点施在棉花上;需磷特性相似的作物轮作时,磷肥用于秋播的越冬作物比用于春播的效果明显。因为秋播后,温度逐步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供磷能力差,增施磷肥有利于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促进早发。5、以过磷酸钙为例,说明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当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水分不断从周围向施肥点汇集,过磷酸钙发生水解和解离,形成一水磷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营养学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