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大学自考公共关系10月份人际关系学总复习资料.doc
《江苏省南京大学自考公共关系10月份人际关系学总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大学自考公共关系10月份人际关系学总复习资料.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顾学教育-南京大学自考2013年10月考前练习题 2013年10月份人际关系学总复习资料考试题型:一、单选(20分)二、多选(10分) 三、名词(15分)四、简答(25分)五、论述(20分) 六、案例分析(10分)一、单选(20分)1.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美国哈弗大学学者梅奥等人通过8年的“霍桑实验”,于199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3.平等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二、名词(5*3)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
2、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2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4.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1)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无论是从人际关系的理论体系,还是从研究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人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
3、科学,虽具有独自的特点,但由于其涉及面的宽泛,它与众多的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际关系学在研究过程中综合了许多学科的有关知识,突现了它的综合性。(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人际关系学是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的客观规律,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分析原因,归纳和提出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方法。5.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6.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7.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8.社会调查
4、法:是指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9.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10.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11.角色扮演:由于关系体系和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是作为单一的角色出现,而是表现为“身兼数职”的角色丛。12.角色期望: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13.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14.角色实现: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15.父母:即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准,通常表现为训斥人、指挥人、
5、命令人或其他能够表现权势的作风。16.成人:则表现出客观、实现和理智的状态。17“儿童”心态:即表现出单纯、幼稚、好冲动或服从和任人摆布。18.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庭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19.先决条件: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20.相互近似:指双方交往主体如果意识到彼此在个人特性方面具有相近相似之处,则容易互相吸引并建立人际关系,而且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21.悦纳:即喜欢,互相悦纳即互相喜欢。22.时间条件:是指对于发展人际关系来说需要经历的过程。23.冷淡:是在漠不关心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态度和行为。2
6、4.人际关系的结构: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5.交往手段:是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26.物质手段:指用以进行人际交往的各种具有价值的物质。27.交往情境:通常表现为交往双方的内在心情。28.交往过程:指交往起点到交往结果之间的发展过程。29.面子:就是人们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或公共关系场合受到人们的尊重赞扬,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地位,借此获得自尊心的满足,感到脸面的光彩和荣耀。30.功能:是指人或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作用或影响。31.人际关系的功能:指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和社会所显示出来的作用。1顾学教育-南京大学自考
7、2013年10月考前练习题 32.社会化: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经常使用的概念。33.个性: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4.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己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反映。35.整天效应:指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体之间互相结合、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总体作用或效果。3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在互动中结成的关系37.交换关系:是交往双方各以自己所拥有的商品或货币与对方进行交换以满足个子需求的关系。38.消费关系:是人们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关系。39.道德关系:是指人们在属于道德规范调整的范围内所
8、发生和结成的关系40.宗教关系:指人们在参与宗教活动中形成的关系41.夫妻关系:指男女两性依照法律规定结合为夫妻,建立家庭的关系。42.代际关系:指上下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青年人与老年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43.地缘关系: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结成的关系。44.业缘关系:是以人们的职业生活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45.趣缘关系:是以人们的专业技术特长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46.合作型人际关系:是指交往的双方有共同的模板,配合默契,有分歧时能互相谦让,求大同存小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47.竞争型人际关系:是指既能使交往双方感到振奋、令人激动,又使人精疲力竭而不安定
9、的一种关系。48.冲突型人际关系:指矛盾表明化、公开化,已发生激烈吵闹、争斗,不能维持正常联系的关系。49.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50.规范型交往:就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掌握的那些行为规范,这种以遵从规范为指导的交往形式就是规范型交往。51.原则型交往: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52.需要:人的主观状态,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53.动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驱动力。54.自我概念:指自己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55.知识
10、层次:指关系主体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在社会人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56.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57.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58.群体: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结合起来的人们的联合体59.群体压力: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成员的意见有分歧时,在心理上感到的一种压力60.原则: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是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的行为准则。61.礼貌原则:指交往双方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谦虚、恭敬、相互尊重的原则62.互利原则:指交往双方通过对物质、精神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原则63.
11、人道原则: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原则64.择善原则:指人际交往的选择性原则,即择善而交、择善而从的原则65.择善而交: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与何人交往要慎重、要有所选择,坚持择善去恶的价值取向66.择善而从: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互相学习对方好的方面67.适度原则:指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态度、表情及行为等程度适当,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原则68.相容原则:指交往中宽容待人,忍耐性强,对人宽宏大量的原则69.理解原则:指交往双方互相了解、互相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相互体谅的原则70.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地位或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以心换心”、“将心
12、比心”。71.自律原则:指在与人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原则72.羞怯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感觉难为情,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73.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74.猜疑:指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都不放心、不信任。75.孤僻:指孤独、不合群,性格怪癖,常常喜欢一人独处。76.报复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的方式发泄对他人的不满和怨恨的一种情感体验。77.非言语沟通:指以非语言符号系统为信息沟通载体的分级沟通。78.人际认知: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或者说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
13、心理活动。79.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2顾学教育-南京大学自考2013年10月考前练习题 80.近因效应:指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81.晕轮效应:晕轮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一轮一轮的光圈,这种现象称为晕轮。82.刻板印象:指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或某一类人进行简单概括归类,形成比较固定的印象或看法。83.归因: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84.交往互动: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行为的过程。85.自
14、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86.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或个性87.自我修养:指一个人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磨砺、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88.艺术修养:指人们在艺术制作和艺术欣赏中不断学习、提高,达到一定的能力和水平。89.心理修养:指人们对心理的分析和调适养成习惯并达到一定的水平90.交际礼仪修养: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通过对交际礼仪规范的学习,训练,达到一定的交际礼仪要求和水平。91.交往主体: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92.自我挫伤:指由个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对于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害。93.抱负水平:指个人对自身成就
15、目标的预期水平。94.自我介绍:指在没有中介人、无需中介人或者虽有中介人参与但仍有必要95.透明的窗格:也可叫开发区域或公开自我。这个窗格或区域代表所有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可涉及“我”的行为、兴趣、爱好等以及其他各种背景材料。96.不透明窗格:也可叫茫然区域或茫然自我。这个窗格或区域代表的是关于自我的人知、自不知的信息。97.隐蔽的窗格:也可叫隐蔽的区域或隐蔽着的自我。这个窗格或区域代表的是有关自我的自知、人不知的信息。98.未知的窗格:也可未知区域或未知自我。这个窗格或区域指的是关于自我的自己和他人都不知的信息。99.驱惧:就是驱除或克服自我在人际交往时的心理恐惧。100.制怒:就是克制
16、怒气,指避免或消除自我在人际交往中上火发脾气的现象。101.说服:指人们用以引起他人态度转变的手段。102.苏格拉底技法:开头先通过机智巧妙地发问,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对方说“不”。当你获得了无数个”是”字的反应后,对方就不知不觉地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103.同学关系:指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学生直接的关系,包括同校、同年级或同班的学生之间的关系。104.班集体: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进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事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学生思想、情感结合得最密切、相互影响最大的群体。105.兄弟姐妹关系:由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亲密关系。10
17、6.亲属:指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群体。107.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108.代际关系:指一定社会中的一定年龄层的一代人同其他年龄层的一代人之间的关系。109.“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110.竞争:指社会交往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他人争胜的一种行为。三、简答(5*5)1.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在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满足人的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客观需要的同时,相应的人际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也随之建立起来了,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
18、因此,我们认为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利益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动因,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人们为了发展,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受精神利益的驱使,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以便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为什么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3.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在人际
19、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研究表明,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行为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行为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3顾学教育-南京大学自考2013年10月考前练习题 4.人际关系的特点首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体劳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为了群体的协作,人们相互之间需要交往、了解,个人要服从群体。这些都是社会性的表现。其次,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
20、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人际交往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与此同时,表情、手势、动作等作为辅助语言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交际工具。第三,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联系的范围日益拓宽,联系的4顾学教育-南京大学自考2013年10月考前练习题 关系。由此形成了他不同于传统的科学管理论的新观点:(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
21、。(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4)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12.人群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 (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13.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舒兹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人际需要的基本(6)理性原则17.简述猿猴社会的某些特征与人际关系的形成密切关系(1)“亲缘”与“朋友”关系。亲缘关系产生于家庭,家庭是猿猴互相关系中最为稳定的纽带。(
22、2)“斗争”和“等级”关系。猿猴的群体中都有一个“头头”。“头头”的更替通常是经过暴力斗争而取得“王位”。(3)猿猴群体的交际工具。猿猴群体成员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和交往,进行交往就必然有交往的工具。18.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1)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具有同步性。(2)劳动使猿类祖先发生了三个主要体系的变化。这三个主要体系的变化,同时是人际关系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机体的进化和器官的完善;心理的发展和意识的形成;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19.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以等级差别为准则(3)以土地占有为标准20.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必须注意哪几点?(
23、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与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和个人、他人与自己的利益(2)要重视并应用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改善人际关系结构和状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和谐度、吸引力、凝聚力。(3)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1.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人口数量和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容忽略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人口的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产生了人际关系的主体,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京大学 自考 公共关系 10 月份 人际 关系学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