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自考专科心理学专业发展心理学笔记06.doc
《北京大学自考专科心理学专业发展心理学笔记0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自考专科心理学专业发展心理学笔记06.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 心理发展的内涵答:在现代意义上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里的发展变化。心理发展是在 生理成熟发展 的基础上们在 社会环境 的影响下进行的 年龄 或 社会角色 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参照系。2.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 自出生至生命结束 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的 特点和规律 的科学,亦称为毕生发展心理学。3. 发展心理学即是 理论性 很强的基础心理学分支,又是一门 应用性 很强的学科4. 任何学科中的研究问题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描述现象,另一类探讨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这两类问题分别称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学科发
2、展的基础,但学科发展的目标却是要最终达到对规律的认识。,解释性研究是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5.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1) 描述性研究是指描述个体心理发展模式的研究。例如:智力、语言、记忆、人格是怎么发展的。描述性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 解释性研究是探讨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例如: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等。通过解释性研究能够获得对心理本质的认识,也能为干预心理发展过程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6.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
3、为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物(或成熟)因素;另一类为后天环境因素和文化(或教育)因素。7. 先天遗传因素表现为一个人内在的基因结构,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生理特性(如性别、肤色、身高、长相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气质、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特征。生物因素一方面是先天遗传因素在后天的自然展现,另一方面也受到营养、医疗卫生和锻炼等因素的影响。它体现为个体的生理结构和状态。8. 后天环境因素包括一切与遗传相对的、外在于个体的影响因素。(如营养、医疗卫生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社区环境、学校教育、本民族的风俗文化、社会历史、道德价值体系等)(多项选择时能识别哪些因素属于
4、后天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文化 )9.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请论述关于遗传与环境作用的理论)答:在发展心理学中,始终存在着关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争论,通常称之为“遗传与环境之争”。相关的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交互作用论等。1)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2) 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3) 二因素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二因素论虽然同时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但二因素伦同样存在不
5、足,表现为二因素论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在探讨具体的心理发展过程时,仍然倾向于想要知道是遗传因素的作用更重要还是环境伊苏的作用更重要。代表人物斯特恩、吴伟士。4) 交互作用论认为:遗传与环境之间必须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才能生成行为。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理论还认为,个体自身在其心理发展中起着能动的调节作用,心理结构作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会影响遗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代表人物阿纳斯塔西、皮亚杰、维果斯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染色体与分子内的物质环境相互作用,基因也存在移位和变化等。其
6、次,基因的作用存在时间表,该时间表决定着基因作用的启动、关闭的时间,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是影响时间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最后,遗传的作用离不开环境因素,遗传决定的只是一种倾向性或易感性,个体是否表现出遗传的性状或心理特征,还要取决于环境因素。所以,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此处可能单独出题目:遗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只要第5部分)10. 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什么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关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争论,一般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关于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有两种观点(“
7、连续性 与 阶段性 之争”的具体内容):1) 一种观点(连续性性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连续的变化过程(从时间维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是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强调环境因素的理论通常这样认为,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2) 另一种观点(阶段性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从时间维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是一个阶梯状的非平滑折线)。强调生物成熟因素的理论倾向于持这种观点,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维四段论)、弗洛伊德(人生五段论)和艾里克森(人生八段论)的新老精神分析理论等。3) 现代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既有一定的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11. 普遍性
8、与相对性之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相对性)“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指的是应该注重不同文化中普遍性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还是注重不同文化和亚文化下心理发展的独特特征,是研究侧重点不同的体现。1) 有的研究者注重对普遍性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他们认为,生物性成熟因素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心理发展规律应该都是相同的。如皮亚杰的思维发展四阶段是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还决定了思想和行动,因此应该研究不同文化和亚文化下的心理发展的独特特征。3) “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是研究侧重点不同的体现
9、。当前研究趋势,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越来越受重视,是对过去普遍性研究的一种调整。12. 自然与教养之争在哲学中可以找到它的渊源,两种极端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为洛克与卢梭。代表观点是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3. 什么是“白板说”?应对此如何评价?白板说定义:洛克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将决定这块白板上将出现怎样的图画,洛克的这种观点被称为“白板说”。评价:1)洛克看到了经验或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他思想中的积极成分。 2)但他完全忽略了人的生物属性或先天禀赋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将人的发展与低等 动物的发展完全割裂开了。同时他没有看到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联
10、系。洛克的思想及评价?答:他否认存在天赋观念,认为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自经验;通过联想法则,观念之间发生联结,产生新的观念。洛克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将决定这块白板上将出现怎样的图画(因此,洛克重视儿童教育,反对体罚)。,所以,洛克的这种观点被称为“白板说”。1)洛克看到了经验或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他思想中的积极成分。2)但他完全忽略了人的生物属性或先天禀赋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将人的发展与低等动物的发展完全割裂开了。同时他没有看到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联系。14.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对此如何评价?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想,认为教育应该顺应
11、儿童的天性。具体观点是:1) 儿童天生具有一些美好而高尚的观念(如公平、慈悲等),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2) 在自然的状况下,儿童的美好天性会渐次得到展现,但是在不良的社会制度中,这些美好的天性会被扭曲或掩盖,变得自私与贪婪。他把儿童成为“高尚的野蛮人”。3) 儿童教育应该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尽量避免社会文化的影响,让儿童的美好天性自然展现出来,并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他特别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1)卢梭看到了先天因素与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他的思想中积极的地方。 2)但是他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态度,导致他将人的理想发展与社会
12、 制度对立起来,是过分简单化的解决之道。15. 达尔文:1)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同时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先驱。 2)达尔文是最早使用日记法记录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者之一,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 3)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意识与动物心理之间不存在鸿沟,他们在发展上是连续的, 心理具有适应环境的机能。16. 高尔顿:1)高尔顿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高尔顿用“家系研究法”论证遗传是决定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3)“优生学”的概念是高尔顿提出来的。17. 普莱尔:普莱尔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1882年,这本书的出版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13、的标志。18. 霍尔:1)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初期,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推动作用最大的人物是霍尔。 2)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 3)霍尔的代表著作,1891年婴儿研究手记,1904年青少年期:青少年期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1922年老年期 4)复演说:霍尔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发展历史的重演,他说“一两的遗 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具有明显的遗传决定论倾向。19. 比内、西蒙:1)比内与西蒙是智力测验的创始人。 2)1905年,完成了第一套智力测验比内-西蒙智力测验,并提出了智商概念 3)IQ=MA/CA100,IQ智商(也称为比率智
14、商),MA-心理年龄,代表绝对智力水 平,CA-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 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指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是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几何、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由于这种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基本问题,所以称之为发生认识论。2. 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思想),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 内容、机能、结构 三种属性。认知的内容是动作,认知的机能是适应与组织,结构是一个遵循一定方向和一定次序的变化过程。认知结构称作格式(scheme, 图式)3. 格式/图式(认
15、知的结构):格式,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指的是认知结构,一方面它不同于静态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有不具有生理解剖的性质。最初格式只是一些彼此孤立的简单的无条件反射,但通过适应和组织机能,格式变得更复杂,并彼此融合形成新的格式。4. 认知的机能: 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图式时,图式总是从已有的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 图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图式中去,这个过 程称作同化。 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图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叫 做顺应。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同化和顺应总是同时出现,不能单独发生。如果只有同化,认知就 会停滞不前,心理就得不到
16、发展;如果没有同化只有顺应,心理发展 将失去连续性。(选择题,关于同化与顺应的说法,正确的是:)5. 由于,皮亚杰认为,主体认知结构具有主动的选择和建构机能,因此人们将皮亚杰称为“建构主义者”6.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四种(多项选择、简答)1) 生物成熟因素2) 动作及与动作相伴随的经验3) 社会互动和社会发展(可能拆开呈现,如A社会互动,B社会发展)4) 先天的平衡过程(单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先天平衡过程)7. 来自自然环境的经验可以分为:1)物理经验,他来自感知觉 是对自然环境的物理属性的直接反应。2)数理逻辑经验,即通常我们所称的智力,他来自儿童自身的动作。 8
17、. 平衡过程:平衡过程指的是一种使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先天的机制,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图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9.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段论分为:感觉运动阶段12、前运算阶段26、7、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形式运算阶段11、1215。感觉运动阶段的特点是: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再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理表征
18、,掌握了语言和表征,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练习反射期/无条件反射期是01个月;一级循环反应时期是14个月,是感觉运动格式形成的时期,婴儿的无条件反射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习惯。婴儿为了获得某种愉快而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这种反应称为一级循环反应。二级循环反应时期是48个月,儿童的注意开始从自身的躯体感觉转向外部环境,对能使环境产生有趣变化的动作,婴儿总是不断的加以重复。在二级循环反应中,婴儿还不能区分自己动作和动作的效果,因此,婴儿常常将动作不适当的应用于各种物品。有目的的动作时期是812个月,由于婴儿将动作与结果分化开来,因此,婴儿开始产生有目的的动作,
19、他开始能够将不同动作结合起来,以达到一个目的。在这种行为中各种行动都是旧的,但动作之间的组合却是新的;行为的目的限于行为的产生,基于这个特征,皮亚杰认为这是真正的智慧行为。三级循环反应时期是11.5岁,婴儿开始系统的探索达到一个目的的新行为方式心理表征时期是1.52岁。婴儿开始不必通过具体的“尝试错误”行为来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而可以通过动作的内部心理表征来发现新手段。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做客体永存。客体永存被称为认知发展中的“哥白尼革命”。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
20、与语言来进行思维,产生象征性功能(言语、延迟模仿、绘画和过家家等游戏)。前运算思维:儿童的思维受事物知觉属性的制约,因此他认识不到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同。前运算阶段缺乏逻辑性的表现有:1)不具备观点蔡泽能力(三山实验);2)泛灵论,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感情的;3)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4)奇异的因果思维;5)单维度思维。10.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偿或可逆的关系。皮亚杰用运算来代表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这种动作使儿童把过去同一些别中孤立的动作表征组合在一起,儿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偿或可逆的关系,从面获得对一个变化体系中不变量的认识,因此,
21、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获得逻辑性。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的表现:1)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2)即获得了观点蔡泽能力,儿童开始能摆脱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3)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与具体运算的不同是,形式运算可以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可以依据抽象逻辑思维结构,对假设性事件进行演绎推理。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形式运算思维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的最有力的思维工具。11. 为什么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区自我中心的
22、过程?答: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在感觉运动阶段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在前运算阶段表现为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或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局限性的表现。 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开始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皮亚杰将儿童思维上的这种发展称为去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他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他却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
23、,所以,在此阶段儿童的心理,他人的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的所想所感是相同的,所以,这一时期儿童不具备蔡泽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具备了观点蔡泽能力。 所以皮亚杰说,儿童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12. 对皮亚杰的评价: 贡献在于:1)皮亚杰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吃交互作用的观点,他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 影响必须通过主体的过滤和组织作用才能实现 2)他认为儿童的治理来源于动作体现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它通过守恒概念的发展揭示了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规律。 局限在于:1)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大学 自考 专科 心理学 专业 发展心理学 笔记 06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