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毕业论文.doc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摘 要当今世界在处于一个极具变化的条件下,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契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席卷全球,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信息社会下,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而中学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为我们创新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本文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分析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模式,结合信息技术知识更新迅速的特点,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目的的培养策略。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自学能力;素质教育 AbstractNowadays the world is changing all the t
2、ime,especially the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has swept all over the world,namely the fo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which influxs a new life to the world economy and societty.The traditional study methord could not adapt to the modern society in such an environment.But the curriculum of the informatio
3、n and technology creates a new study methord and provides us with an effective flatform in our middleschool .The following text aims at the current teaching, analysises the basic method and model of teaching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ediness about the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o explore
4、cultivating techniques which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abity of self-study.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Pedagogy; Self-study Teaching methods; Quality education目 录1绪言12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特点和教学方法12.1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12.2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方法及模式23自学能力的含义和特点43.1自
5、学能力的概念43.2自学能力的特点44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54.1自学者的学习目标54.2中学生在自学中的问题95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结合95.1信息技术教学同自学能力结合(即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95.2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136结语14参考文献15致谢11绪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任道而重远。但在教学中存在着把信息技术当成一般的文字科目教学的误区,一部分教师在上课课程中只是机械的读课本,而不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教学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也能为中学信
6、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信息技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学中做”。信息技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因而重视对学生的自己学习的培养。2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特点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用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
7、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那么具体的课程目标有以下五点:a.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b.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c.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d.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时间e.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2.1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2.1.1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
8、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2.1.2信息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2.1.3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
9、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2.1.4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2。2. 2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方法及模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
10、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练法、类比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2.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讲述:指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
11、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一般用讲述法。 讲解:指教师对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如信息的基本特征,程序设计中算法,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形、图像的采样等知识的教学,常应用讲解法。 讲演: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通过分析、论证来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学校开设的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2.2.2演练法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为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是无法学会的,必
12、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演练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常用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的工作课题,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实践中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方面的要点。然后,让学生开始实践活动,通过完成工作课题,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最后,教师组织必要的交流,并且归纳总结,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成果,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自己的信息素养。2.2.3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
13、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类比也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由旧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2.2.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包含有若干相关问题在内的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并分析、解决其中所含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着眼点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2.2.5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
14、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求辨明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识能力。讨论法有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小组讨论、全班大讨论、辩论式讨论(班级辩论赛)等,在组织和操作方面也有一些差别,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把握。讨论可以贯穿在其他的教学方法中,也可以整节课以讨论为主,如辩论式讨论。2.2.6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是指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
15、学知识的意义建构。2.2.7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3。3.自学能力的含义和特点3.1自学能力的概念什么是自学能力?自学,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但要明确说出它的涵义,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又非易事。自学,顾名思义,“
16、自”是自己或自我,“学”是学习。 在英语中自学译为self-study或self-culture,与之相类似的词有自我计划的学习(self-planed learning)、自我教导(self-instruction)、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自我教学(self-teaching)、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等。a.王焕勋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词典对“自学”的阐释为:自学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其含义:(1)指在学校以外,由学习者根据社会的和个人的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计划,自
17、我进行教育,不断地获取知识、技能的独立的教学活动;(2)指学生不依赖教师自己独立学习的一种方法。自学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与人类共始终的,永恒的学习形态,是人类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是学习者自身认识矛盾运动的过程。具备自学能力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b冯克诚、何曼青主编的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对自学能力的定义是:以独立性为核心多种较优的心理能量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过程、一种学习活动。而第二个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学从能力这一维度加以界定,强调它的能力结构。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自学能力是在自学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中
18、形成的,自学能力直接影响自学的效率,离开了自学能力也不会有自学学习形式的存在,但这二者共同的特点是强调了其学员探求新知、获取技能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故而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在独立学习、主动探求新知、获取技能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特性的、多种能力综合所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4。3.2自学能力的特点3.2.1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鉴别能力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具有对文献资料的查找、检索能力,能够大量而有效地读书。3.2.2对知识信息的筛选、整理、储存和提取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要,选择图书资料,具有对知识的分类整理、归纳总结能力,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分
19、析解决问题。3.2.3对知识信息的组合、编码、加工改造能力,即思维能力能够利用感知、记忆提供的原材料,通过比较、归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综合的方法,对知识信息进行积极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出各种结论,提出各种问题,生产出各种精神产品来。3.2.4自学研究能力能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复杂的知识信息资料,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研究课题,具有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技能,能独立地撰写论文或实验报告,客观准确地阐明观点,有一定的自学研究水平。3.2.5自学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为自学者没有老师的管理和监督,学习进度、学习效果无人检查督促,因此自学者必须能够自觉地对自学的方向、内
20、容、进度、时间等进行自我管理,对学习质量、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能够自我约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时间进行约束,科学合理地运用时间,正确处理工作、家务、学习之间的矛盾,有一定的“挤”劲和“钻”劲5。4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自学能力的涵义、自学能力的特点以及具体表现的分析,我们针对自学能力特点和自学能力培养的有利因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自学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案,以期能切实地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4.1自学者的学习目标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那么在自学的过程中则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监控,自我研究,自我评价的能力。4.1.1创设有利于自学的情境和氛围,在自学中培养自学能力 在学校里的
21、自学多为相对有教师辅导的自学。在教学环境上,创设一种尊重成人学习的环境,尊重学习者的独立人格,把自学者作为学习的主体,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学内容上,鼓励自学者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制定适合成人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或任务发展需求,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师生要建立一种互动而合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从教学的权威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咨询者和服务者。鼓励自学者经常及时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社会上要为自学者的自学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大众宣传媒介、教育部门、社会团体、自学组织和辅导机构等都要为学习者提供广泛及时的帮
22、助。充分挖掘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和网络等各项文化事业资源中的教学资源。自学者学习者也要针对各人自身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自学中的具体困难,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积极寻求教学资源,善于求师,遇到问题主动向能人、学者和专家求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积极参加自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合乎自身自学情况和规律的自学方法和策略,在实际锻炼中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4.1.2强化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加强自我调控能力 运用恰当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方法,促使自学者的元认知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是有可能的。自学者的自学能力也不是生而有之,需要多方的培养。培养的途径多
23、种多样,但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促进学习者对自学的自我评价,鼓励学习者能提供快速、高效、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来进行自我评价。这便要求自学者发挥元认知能力,加强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和对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意识性,不断对自我的认知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评价,从而促使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掘自学者的元认知能力,促进策略性知识的迁移。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为迁移而教”。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要重视策略性知识的迁移。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益,认知策略中的反省认知成份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
24、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而反省认知成份的掌握情况则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高低。如充分运用则能大大提高自学者的自学效果。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自学者的自学活动。自学者往往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坚韧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动机、情绪与注意状态能促使学习者主动使用学习策略,具有主动监控自我学习过程和效果的意向,促进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又能促使学习者不仅能自发的调控智力因素,也能有效地调控非智力因素,进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调控。自学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能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自学者的自学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4.1.3加强自学者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 教学 中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