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学指导书.doc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学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学指导书.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学指导书组 织 行 为 学 聊 城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组织行为学课程简介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
2、学、经济学、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等诸多学科,属于边缘性学科。二、课程基本定位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学科本科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的管理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结构体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认知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以提高组织绩效。不仅为学生以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使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
3、题。本课程是我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物流管理等专业。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测评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系统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分别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非正式组织、群体动力、领导者各个角度论述了心理与行为、组织与行为的内在联系及相应规律,论述了与组织行为有效性相关的信息沟通、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等问题,并将组织文化因素引入对组织行为的分析。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和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把握课程本质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情景案例、商业游戏、角色模拟和团队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员思考其中蕴涵
4、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同时挑选并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供学员课下阅读,提供习题库并设计团队作业供学员练习。保证学员课堂学习有兴趣,并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课后完成至少11的投入。培养学员的快速学习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技巧。五、课程具体教学要求本课程内容的具体教学要求,大家可详见文字主教材上的学习目标。在目标中,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了解:指对各章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要“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能够较准确的描述;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涉及到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人物和事件等要把握;掌握:指对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较系统的领会与认识
5、,“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进行准确的阐释;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指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并能结合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理论,解释、分析和论述问题;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权变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属于了解层次的,考试时所占份量较轻;属于掌握和重点掌握层次的,是我们考试的重点,对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掌握。六、指定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指定教材: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1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荆学民主编:组织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
6、03年。目 录第一章 导论1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1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2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2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3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5第四节 价值观与态度6第五节 学习7第六节 工作压力7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组织行为8第一节 组织承诺的概念和结构8第二节 组织承诺的形成9第三节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0第四节 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10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10第一节 群体与群体行为11第二节 群体内的沟通11第三节 权力与政治11第四节 冲突与冲突管理12第五节 群体绩效12第五章 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13第一节 非正式组织13第二
7、节 非正式沟通17第三节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18第六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19第一节 群体动力理论19第二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9第三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20第四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20第五节 强化型激励理论22第六节 综合型激励理论22第七节 激励的一般原则23第七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24第一节 组织文化24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25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建设26第八章 领导者与组织行为27第一节 领导行为的理论基础27第二节 领导特质理论27第三节 领导方式理论29第四节 领导的权变理论30第五节 领导者的权威观与人员能动性32第六节 领导班子心理结构与领导集体的优化33第七节 领
8、导者的选择与培养33第九章 行为的有效性34第一节 有效的信息沟通34第二节 对组织变革的有效管理35第三节 组织的发展36第一章 导论教学目标:了解组织与组织行为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研究历史,产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了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行为及其原因教学重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理论学说及观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本单元教学内容:一、组织(一)组织的定义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2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3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二)组织和环境1组织的演
9、变手工作坊工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2组织与环境3组织的演变手工作坊工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4组织和管理二、组织行为(一)个体行为(二)群体行为(三)组织行为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
10、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二)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三)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四)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一)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二)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三)以研究可控性分类的研究方法二、调查研究方法(一)实验方法(二)数量统计方法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复习思考题:1试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3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中对人的看法有哪些变化?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为何会
11、涉及道德问题?5对比说明韦伯“科层制”组织与新组织的不同特点。举例说明。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理论界曾有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模式的争论,主张推行“承包制”的人列举了“承包制”的优点并指出,“首钢”就是因为“承包制”而搞好的。因此,“承包制”应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试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这一结论的缺陷。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基本心理现象及结构,掌握心理现象的规律,及影响心理的因素。教学难点:人性的理论教学重点:人性的理论、需要动机与行为、社会知觉、态度与行为、情感与行为教学内容: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与行为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
12、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卢因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二、动机与行为动机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可达到目标(方向)图12 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动机刺激愿望(驱动力)需要意向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行为。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
13、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三、激励与机制(一)激励的概念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刺激(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激励的模式反馈图13 激励的模式(二)激励的机制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一、感觉与知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二、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1
14、对人的知觉通过对外部特征的知觉,了解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如相貌取人)。2人际知觉人际知觉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3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4角色知觉角色知觉对人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兴趣爱好:最感兴趣的事物最容易被知觉到,并把握更多的细节,“见微知著” 2知识经验:对于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很大 3个性特征:多血质的人知觉速度快、范围广,但不细致;粘液质的人知觉速度慢、范围窄,但比较深入细致。如价值观、未来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影响知觉选择性。(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15、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通过对知觉对象的组织更迅速地把握它们: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对象特征影响知觉的结果: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三)知觉的情境因素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感受性: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人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为下列现象: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四)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四、归因理论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 1958)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经过美国教授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
16、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属于一种行为改造理论。准确归因的三个要素: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不同行为。如果满足区别性,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外部归因。 一致性: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反应。一致性高,更可能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一贯性:一个人活动的惯性,无论何时都有相同行为。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一、个性的内涵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
17、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个性倾向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二、气质与行为(一)什么是气质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有可塑性。(二)气质的类型与特征胆汁质(急躁型)表现为精力充沛,动作迅猛,直率热情,但自制力差,性急而粗心。多血质(活泼型)表现为机敏灵活,善于交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性。粘液质(怡静型)稳重细心,行为持久,自制力强,但思维反映慢,固执而拘谨。抑郁质(神经质)
18、表现为内心感情体验丰富,但孤僻胆怯,优柔寡断,具有刻板性。难以承受强烈刺激。(三)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1根据人的气质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2根据人的气质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3根据人的气质来来做好思想工作。三、性格与行为(一)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二)性格的类型1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英培因,法李波)2向性说(荣格)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 , 阿德勒)(三)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四)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1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2人力资源配置的性格的匹配。3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方式与性格的
19、匹配。四、兴趣与行为(一)兴趣及其意义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二)兴趣的种类(三)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调动人们认识和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认识和活动之中;兴趣可以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兴趣影响人的工作方向选择;五、能力与行为(一)能力及其类型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1一般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智力。2特殊能力: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能力。(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素质,环境和教育,社会实践,其他方面。(三)能力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商
20、数=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即 IQ=(MA/CA)1002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的记忆差异、能力的思维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3能力发展早晚差异大器晚成者,聪明早慧者。(四)能力与组织管理1人员选聘与能力标准,要求二者相互匹配。2能力与培训。培训作为后天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开发人的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六、性格与行为(一)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二)性格的类型1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英 培因,法 李波)2向性说(荣格)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阿德勒)(三)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四)性格对组
21、织管理的作用1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2人力资源配置的性格的匹配3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方式与性格的匹配第四节 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有的内涵和分类1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包括内容和强度两个维度(如追求平等、自尊、刺激、享乐、舒适、友谊等)。2价值观强烈影响职工的态度与行为,它是了解职工态度与动机的基础。二、价值观与组织行为大量调查事实证明,态度影响职工的满意度,是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职工满意度受下述因素的影响:1心理挑战性工作。即提供员工发挥能力与作用的机会。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挑战性工作,对人最有利;2公平报酬,不仅仅是绝对所得,还包括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管理 专业 自学 指导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