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
《[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新版教材课程介绍过去,大学语文分为两版,一种是六学分的版本,专门供社会科学类的考生来学习,比如:新闻系、法律系、英语系等。一种是四学分的版本,供财经类、理工类考生学习的版本。现在把这两个版本统一起来成了一个版本,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2006年新版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了中文专业之外,其它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质、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学习这门课要求考生达到:第一
2、,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考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第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第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的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新版大学语文的特点:难易程度略低于原本科教材而与原专科教材接近;内容方面是原来两本教材中已有的占一半,新增选的占一半;总共52篇诗文,其中议论文十篇、记叙文十七篇、诗词十八首、小说七篇。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时都已经学过,但是在大学还得再学习一遍,因为在大学学习有大学的难点、尺度。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们小学时都已经学过
3、了,可是在大学中还得再学习一遍。在小学学习时,是学习它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学学习时它是一首送别的诗。大学语文的通过率并不高,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认真的、刻苦的学习这门课,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学习大学语文,归纳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认真研读课文,把教材中52篇课文非常熟练的研读,研读是一边钻研一边读。第二部曲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熟练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准;第三部曲是适当练习,在理解课文,而且把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都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在这个基础上做题巩固知识点。前言1.学习目标:
4、本章共10篇文章,其中文言文4篇,白话文6篇;通过10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3)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2.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读透;(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是从这两部分的内容出的;(3)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4)记忆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3.难点与重点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
5、素”的知识。历年来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议论文的知识结构图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分析与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学生一看到“该文的论据是什么?”的问题时,脑子里就要马上闪现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这样两种情况,然后“两选一”,再来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论证的方法有:(重点,难点)1.归纳法2.演绎法对于论证的方法的学习,学生要高度重视。一,问题问到“下列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脑子里闪出“归纳,演绎,比较”三种方法;二
6、,“三选一”,再从三种论证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凡是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内容时,务必要认真对待,弄清弄懂。 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1.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2.驳论:反驳别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寡人之于国也一、作家作品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二、主旨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三、疑难词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2.填然鼓之,
7、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3.直不百步耳。(直:只)4.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岁:一年的收成 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 发:发放。)四、课文翻译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它上面了。河内地区年成无收
8、,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去,把粮食输送到河内地区去;河东发生了饥荒,我也是这样做的。我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不更减少,我的百姓不更增多,为什么呢?” 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以打仗来说明。战鼓咚咚响起,双方兵器交接,(一方)扔掉铠甲武器而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止。以(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会怎么样呢?”原文: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梁惠王说:“不行,(他
9、)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原文: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头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没有怨恨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10、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五亩宅基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鸡、犬、大猪小猪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几口人的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穿丝绸衣服,吃肉食;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原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11、,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您)不加以节制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您)却不知开仓济贫;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武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之罪有什么不同?大王您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到魏国了。” 五、学习要点与难点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1) 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2) 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2.本文论述的线索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3.本文的内容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
12、加多”的疑问。(2)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3)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4.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5.善用比喻。(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6.排比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五亩之宅,树之
13、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风格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在说理上面,先易后难,步步推进。8.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演绎法。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因此认为梁惠王没有实行王道。五十步笑百步以及用刀杀人的比喻,属于类比论证。六、重点段落分析狗彘食人食而不
14、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2.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3.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秋水一、作家作品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二、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
15、力学习,不断进步。 三、疑难词句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东:动词,向东)2.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 自多:自夸;多:自负)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9.拘于虚也。 (虚
16、:居住的地方) 四、课文翻译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秋日的雨水按照季节来临,千百条小河注入了黄河。(黄河)水流之大,大到河的两岸和水中洲岛都无法互相分辨牛马的程度。于是乎,河伯欣然高兴,认为天下美景都汇总到了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
17、,河伯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懂得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原文: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
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为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这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只生长一个夏季的小虫不可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限制;孤陋寡闻之人不可能跟他谈论大道理,因
19、为他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现今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所以可以跟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永远装不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被排空。 它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它超过江河的流量,不可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骄自傲,(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形体得之于天地,气息来源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存在于高山之上,正感到自己见闻很少,又怎么会自傲自夸?我想,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好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吗?世间万
20、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大地上九州之地,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船车马所通达的地方,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拿个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根细小的毛的末梢存在于马的身体之上吗?五帝所沿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任劳任怨者所为之劳苦的(目标),都只不过是马体之毫末。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这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夸自傲一样吗?” 五、学习要点与难点1.本文的寓言特色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2.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
21、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3.本文主要采用类比论证法,同时也有归纳法,演绎法。为了阐发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列举“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等事物,用的是归纳法;“礨空之在大海”“稊米之在大仓”用的是类比法。演绎法: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说孔孟之道是既少又轻。4.善用比喻(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2)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3)计四海之在天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大学语文 专业 考点 要点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