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
《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
2、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
3、,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竖向规划( Site engineering )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
4、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 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城市景观( Cityscape ) 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国土规划( Territ
5、orial planning ) 为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中国领土以内地上、地下、海洋或大陆架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而编制的最高一级在区域规划之上的规划。 建设场地规划( Site planning ) 为某一地块的建设所准备的设计和平面布置图、说明书及工程细节,包括对设施的位置、标高、排水、市政设施、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绿化等细节的考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Cities ) 指对具有历史、地理、文化和考古等价值的城市进行的保护。国务院批准确定一些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并有指令性文件,一经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后,该城市的总体
6、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工业和点、建筑风格等,都必须以保护其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北京、西安、扬州、苏州等二十四个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人防规划( Civil defense planning ) 在中国,指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必不可少的地下设施及其防空通道及安全出入口等的布置,与地面以上建筑物及地下管道网的协调。这些构筑物平时可用作餐室,尤其是电影院、剧院建筑物的自然冷却系统的冷风源。 城市防灾规划(Disaster planning ) 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城市抗震规划( Sei
7、smic planning ) 城市抗震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建设的抗震等级,工程设计的抗震烈度,从地震角度考虑划分可建和不可建用地,建筑物高度,体形与层数的限制,疏散通道,地下建筑的利用,次生灾害的防止及补救措施等。 临界分析(门槛理论)( Threshold analysis ) 对于在城市成长过程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根据由波兰人B.马利兹所提出的临界分析理论,这种极限称为发展的临界。可分为实体上的,指由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上的,指与基础设施系统有关的;结构上的,指城市中某些部分(如市中心)需要重建。该方法力图通过造价的比较,和对城市扩充的各种可能
8、途径所造成的人口数量的比较,找出最经济的途径来克服一系列极限因素。 用地平衡( Land use balance )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按土地的使用性质,将全市或局部地区分为工业、农业、居住、道路、绿化等用地;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 土地使用控制( Land use controls ) 指对于各种建设的土地的一些限制性规定或措施。控制的办法有土地区划法、全面环境限制和执行有关规定等。 土地利用规划图( Land use plan ) 在美国,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
9、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土地利用调查( Land use survey ) 在美国,指对某一些地区内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及使用情况的详细检查。是总体规划工作的一环。 城市用地评价( Land use assessment )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商业网点( Commercial network ) 指中国城市中商业与服务业机构的网络。一般按分等分级例如市区和小区级设置的原则,即在全市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布点,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10、并确立每个点的作用与经营范围,以及点与点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份,其经营服务内容有副食蔬菜店、零售商店、药店、邮局、储蓄所等等。 城市改造( Urban redevelopment ) 利用来自公、私财源的资金,以不同的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尤其是在实体方面,包括建造新的建筑物,将旧建筑修复再利用或改作它用,邻里保护,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 地形测量( Topographic survey ) 将某一些区域的地形和实物特征加以测量并绘制成地图,以表示其相对位置和标高。 区位理论( Location Theory ) 试图解释决定经济活动分布状况的动力和因素的一
11、种经济理论,尤其是关于公司企业、农业、市镇及市镇内居民的空间分布形态等。中心地带理论和同心区理论是区位理论的一部分。 城市规模( City size ) 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天际线( Skyline ) 由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在天际形成的轮廓。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纽约。 空间布局( Space plan
12、ning ) 为提供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和娱乐要求的空间而对建筑物内部的面积使用所做的设计工作。 城市网络 ( Urban network) 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城市相互之间和它们与周围农村地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包括与区域以外其他城市地区的关系。 临街面( Frontage ) 1、一块土地或房产临街的一面;2、土地房地产沿街的地界长度,以英尺或米度量。如五十英尺长的临街面。 古建筑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宫殿、寺庙、民居、工程构筑物等进行的保护。其中一部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如北京的故宫,一部分则不在其中
13、,如河北省的赵州桥以及各地的民居等。国务院对古建筑保护有专门的指令性文件。 文物古迹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landmarks and sites )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无论出土与否,进行的保护,包括墓葬、古代遗址、古刻、工程设施等,如北京的明陵、甘隶省敦煌的石窟。国务院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按国家、省、市、县分级,分别确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指令性文件。 历史性建筑保护( Historic preservation ) 在美国,指对旧建筑物的修复和重新使用,既是保护国家建筑遗产的手段,又是建造新建筑物的替代办法。1966年的美国国家历史保护法案授
14、权国家园林局拨款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市区,遗址和建筑物。 风景名胜保护( Conservation of scenic spots ) 在中国,指对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包括名山、大川、名泉、瀑布、石林、溶洞等和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名胜进行保护。国务院有加强风景名胜保护和加强管理指令性文件,各城市还对于在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建设如道路建设、建筑高度、建筑造型与风格等作限制性规定。 历史性市区( Historic district ) 在美国,指城市中被正式确定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的部分,该地段不得拆除,必须加以保护并提高受保护产业的价值。 绿带( Greenbelt ) 指围绕城市,由园林和农田等组成的带状地
15、区。一般由官方机构规定,用以限制城市的扩展,防止人口稠密的建成区之间连成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作者:孙峰华 王兴中 1 引言 城市生活空间实质上就是城市人居环境,它是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制度和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构成的软环境。 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描述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
16、战结束(1945年)之前,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赋予城市生活空间科学内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adis),他不仅研究了城市生活和居住环境,而且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由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众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他们一方面指责政府无能,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师们大加批评6。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新城市史”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正在经历着爆炸性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掀起了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浪潮7,从而使美国在城市生活空间研
17、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近年来,尽管我国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人类聚居环境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真正提出“城市生活空间”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者甚少。 2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起步较晚,过去只是零散地涉猎此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王兴中、柴彦威、顾朝林等几位学者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讨12,15,16,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2.1 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五个子环境要素系统,每个子环境要素系统又包括诸
18、多要素5。目前关于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2.1.1 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研究 自然环境要素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 自然地理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 地质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向高空发展的影响; 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流阶地等,对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土地资源对城市生活空间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水资源对城市生活社区空间类型的影响; 气候条件,主要是风速、风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逆温等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诸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2.1.2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研究
19、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是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 居住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环境对城市生活空间以及城市社区空间持续发展的影响; 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净化空气的影响; 娱乐设施和卫生保健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社区氛围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协调持续发展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3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研究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通讯等硬件设施,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质量。目前对基础
20、设施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 城市生活空间单位制社区、邻里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科学协调; 城市生活空间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规划、协调与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 2.1.4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研究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除了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之外,主要包括出行设施、通信、互联网、文化设施、集会场所、文化活动等。目前对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行为的影响;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2.1.5 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除了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之外,还包括土地、能源、淡水、人口和城市外部环境要素等。目前对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和整合上,这是实现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是诸多学科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2.1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学者从城市的地理空间观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子空间构成
22、,每个子空间又分为若干个次子空间。王兴中从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家庭生活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城市社区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构成3;柴彦威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最基本空间组织“单位”入手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由以单位构成的基础活动圈、以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活动圈和以区为主的高级活动圈三部分构成。 2.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研究 目前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借用的西方理论主要有: 古典区位理论(同心圈理论、中心地理论、扇形理论、多中心理论、折衷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新正统区位理论、社会区域分析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交往
23、场地理论、社会大变迁理论、纵向与横向格局理论)人 环境理论(人格理论、态度理论、生态理论、空间选择理论);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三地带理论、理想城市理论、殖民化城市理论、区域城市理论、大都市结构理论)。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理论研究薄弱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加强该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 2.3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一直是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初,我国学者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仅散见于文章中零散的、宏观上的表述,如王兴中的中国内陆中心城市日常城市体系及其范围界定以西安为例15;柴彦威的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划 基本理论 知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2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