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教师备课笔记.doc
《蚌埠医学院教师备课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医学院教师备课笔记.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蚌埠医学院教师备课笔记教 学 内 容备 注骨骼肌肉系统【概述】 骨骼、关节及其邻近软组织的疾病多而复杂,除外伤、炎症和肿瘤等疾病外,全身性疾病如营养代谢和内分泌等疾病也可引起骨骼的改变。由于骨关节组织结构的特点,医学影象学的各种成像手段,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如X线照片能观察病变侵犯的部位和所引起的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等病征。但由于前后影像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对软组织病变的观察亦有较大的限度。然而由于技术方法简便,费用较低,目前仍为本系统疾病临床诊治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CT为横段分层扫描,密度分辨力高,无影象重叠所限,对骨内小病灶和软组织的观察远较X线为佳。MRI可
2、任意平面和三维成像,观察更全面,且对软组织和骨髓病变的分辨力比X线和CT都更具优势。故根据临床诊治的不同需求,在X线检查的基础上,应用CT和MRI对骨关节系统疾患作进一步检查的亦已日渐增多。 【检查方法】一、X线检查 骨骼含有大量钙盐,密度高,同其周围的软组织有鲜明的对比。而在骨骼本身的结构中,周围的骨皮质密度高,内部的松质骨和骨髓比皮质骨密度低,也有鲜明的对比。由于骨与软组织具备良好的自然对比,因此,一般摄影即可使骨关节清楚显影,而骨关节疾病也易于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经观察、分析可作出诊断。X线检查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有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一)X线平片本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摄
3、片要求:1.任何部位,包括四肢长骨、关节和脊柱都要用正、侧两个摄影位置。某些部位还要用斜位、切线位和轴位等。2.应当包括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摄片都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在行脊柱摄影时,例如摄腰椎应包括下部胸椎,以便记数。3.两侧对称的骨关节,病变在一侧而症状与体征较轻,或X线片上一侧有改变,但不够明显时,应在同一技术条件下摄照对侧,以便对照。(二)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多用于肢体动脉。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对后者,根据肿瘤的血管形态改变、肿瘤血流情况和邻近血管的移位等进行诊断。二、CT检查 骨、关节与软组织疾病一般先用X线检查以发现病变,估计病变性质与范围。当临床和X线诊断有
4、疑难时可选用CT作进一步检查。对软组织病变和骨骼解剖较复杂的部位如骨盆和脊柱,也可首选CT。 CT不仅能显示组织结构横断解剖的空间关系,而且密度分辨力高,可区分密度差别小的脂肪、肌肉和软骨等组织,能显示细微的钙化和骨化,易于查出病灶,并能确定其部位、范围、形态与结构。三、MRI检查MRI也是检查骨和软组织疾病的重要手段,对各种正常软组织如脂肪、肌肉、韧带、肌腱、软骨、骨髓等,病变如肿块、坏死、出血、水肿等都能很好显示。但是MRI对钙化和细小骨化的显示不如X线和CT。因此对多数骨和软组织病变的MRI诊断应在平片的基础上进行。【检查方法选择原则】 多种影像学成像手段都可应用于骨骼疾病的检查,使用时
5、可根据疾病的性质,临床诊治的要求,和不同成像手段的特点,选择使用。一般来说,四肢骨骼的外伤、感染、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全身性骨病等,X线平片表现特征明确,与临床表现和化验室检查结果相符的即可确诊。以上疾病X线表现有疑点,或与临床表现不符合,则应考虑进一步作CT或MRI检查。脊柱外伤因解剖结构较复杂,为全面观察脊椎附件有无骨折及小的骨折片的准确定位,应作CT检查。如有脊髓压迫症状则宜作MRI检查。恶性骨肿瘤在X线平片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应作MRI检查以观察软组织和骨髓受侵的情况,和发现跳跃型病灶。软组织疾病一般应首选MRI检查。【骨的解剖】一、骨的结构与发育1、骨的结构:骨质按其结构分为密质骨和松
6、质骨两种。长骨的骨皮质和扁骨的内外板为密质骨,密质骨由于骨结构密实,X线片显影密度高而均匀。松质骨由多数骨小梁组成,骨小梁自骨皮质向骨髓腔延伸,互相连接形成海绵状,骨小梁间充以骨髓。松质骨X线显影密度低于密质骨,可见多数骨小梁交叉排列。 2、骨的发育:骨的发育包括骨化与生长。在胚胎期即开始进行。骨化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膜化骨。包括颅盖诸骨和面骨。膜化骨是间充质细胞演变为成纤维细胞,形成结缔组织膜,在膜的一定部位开始化骨,成为骨化中心(ossification centre),再逐步扩大,完成骨的发育。另一种为软骨内化骨,躯干及四肢骨和颅底骨与筛骨均属软骨内化骨,软骨内化骨是由间充质细胞演变为软骨
7、,并由其中的成骨细胞的成骨活动而成骨,形成原始骨化中心。以后,还出现继发骨化中心。骨化中心不断扩大,最后全部骨化,而完成骨骼的发育。锁骨及下颌骨则兼有两种形式的骨化。 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1)骨组织的生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由成骨细胞的作用形成细胞外的有机质,骨细胞埋置于其中,形成骨样组织(osteoid tissue)。(2)是矿物盐在骨样组织上的沉积。(3)破骨细胞作用进行骨吸收,以此维持正常骨组织代谢的平衡。(4)钙磷代谢、内分泌和维生素等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表现(一)X线平片:人体骨骼因形状不同而分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正常长骨 1)小儿骨骼:一般有3个以上的骨
8、化中心,一个在骨干,另外的在两端。因此,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可分为骨干(diaphysis)、干骺端(metaphysis)和骺板(epiphyseal plate)等部分。 骨干:管状骨周围由密质骨构成,为骨皮质,含钙多,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致密影,外缘清楚,在骨干中部最厚,越近两端越薄。干骺端;为骨干两端的较粗大部分,由松质骨形成,骨小梁彼此交叉呈海绵状,周边为薄的骨皮质。顶端一横行薄层致密带影,为干骺端的临时钙化带。 骺:长骨未完成发育的一端。即骺软骨,X线片上不显影。骺软骨有化骨功能。骺板(骺盘):当骺与干骺端不断骨化,二者间的软骨逐渐变薄而呈板状时,则称为骺板。因
9、为骺板是软骨,X线片上呈横行半透明线,居骺与干骺端之间,称之为骺线(epiphyseal line)。骺板不断变薄,最后消失,即骺与骨干结合,完成骨的发育。X线表现为骺线消失。2、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即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就是骨龄(bonr age)。 3、成年骨骼:成年骨骼的外形与小儿骨骼相似,但骨发育完全。骺与干骺端结合,骺线消失,只有骨干和由骨松质构成的骨端。骨端有一薄层壳状骨板为骨性关节面,表层光滑。其外方覆盖的一层软骨,即关节软骨。X线上不能显示。4、脊柱:脊柱由脊椎(vertebra)和其间椎间盘(inter
10、vertebral disc)所组成。成年脊椎椎体呈短圆柱体,上下面平直。椎弓由两个椎弓根和两侧椎弓板构成,椎弓板后方联合成棘突。在每侧椎弓都附有一个横突及上、下关节突。各个椎体与椎弓围成椎管,容纳脊髓。椎间盘居椎体之间,在椎体上下面附有一层纤维软骨板,似长骨骨端的关节软骨,椎间盘中心包含一个胶样、富有弹性的髓核,似关节腔,其周围为一纤维环包绕,似一关节囊,椎间盘弹性强,有缓冲压力,保护椎体和脊椎活动的作用。在正位片上,椎体呈长方形,从上向下依次增大,在侧位片上,椎体也呈长方形,其上下缘与后缘成直角。椎间盘的纤维软骨板、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系软组织密度,故呈宽度匀称的横行透明影,称之为椎间隙(i
11、ntervertebral space)。椎间孔居相邻椎弓、椎体、关节突及椎间盘之间,呈半透明影,颈椎斜位显示清楚,胸、腰椎侧位清楚,呈类圆形。二、CT躯干四肢的CT检查一般作横断扫描,头面部可作冠状扫描。在以骨窗显示的CT图像上,可以很好地观察骨皮质和骨小梁,前者表现为致密的线状或带状影而后者表现为细密的网状影。骨髓腔因骨髓内的脂肪成分而表现为低密度。在软组织窗上,中等密度的肌肉、肌腱、关节软骨和骺软骨在低密度脂肪组织的衬托下也能清晰显示。在脊椎CT的横断像上,由椎体、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椎管骨环,硬膜囊居椎管中央,呈低密度影,与周围结构有较好的对比。黄韧带为软组织密度,附着在椎弓板和关节突的
12、内侧,正常厚24mm。腰段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前外侧,呈圆形中等密度影,两侧对称。侧隐窝(rateral recess)呈漏斗状,其前方是椎体后外面,后方为上关节突,侧方为椎弓根内壁。其前后径不小于3mm,隐窝内有穿出的神经根。椎间盘由髓核与纤维环组成,其密度低于椎体,CT值为50110Hu。(图11) 三、MRI骨肌系统的MRI图像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各种组织有不同的弛豫参数和质子密度,成像清晰,能很好地显示解剖形态和提供生化、病理等方面的信息。骨组织在任何扫描序列的图像中均表现为极低的信号,韧带、肌腱、纤维软骨和空气也均呈低信号,肌肉和透明软骨呈中等偏低信号。正常成人骨髓因含脂肪成分而在T1W
13、I和T2WI上均呈较高信号。MRI能清楚显示脊椎、椎管和椎间盘,并能显示椎管内软组织,包括韧带、硬膜囊、脑脊液和脊髓等结构。MRI对脊柱解剖结构和病变的显示及了解病变与椎管内结构的关系优于CT。四、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X线上,由于关节软骨、关节囊都是软组织密度,不能显示,所以,相对的骨端之骨性关节面间呈半透明间隙,称之为关节间隙(jiont space)。因此,X线所见关节间隙包括了关节软骨及其间的真正微小间隙和少量滑液。两个相对骨端的骨性关节面光滑整齐,相距匀称,间隙清晰,宽度均匀(图13)。关节间隙的宽度因部位和年龄而异。五、软组织:骨肌系统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血管、神经、关节囊、关节软骨
14、等。由于组织密度差别不大,缺乏明确的自然对比,X线片上无法显示其各自的组织结构,观察受到较大限制。在一帧对比度良好的X线平片上,仅可通过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和较低密度的肌间疏松结缔组织,观察到皮肤下呈线状低密度的皮下脂肪层和大致的肌腱轮廓,其余则均为一片中等密度影像。异常影像学表现A、骨骼基本病变一、骨质疏松(osteoporosis)(一)定义: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二)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长骨可见骨松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
15、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其上下缘内凹,而椎间隙增宽,呈梭形,致椎体呈鱼脊椎状。疏松的骨骼易发生骨折。椎体有时可压缩呈楔状。(图16)(三)骨质疏松见于多种疾病。广泛性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成骨减少。老年、绝经期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都可引起。局限性骨质疏松多见于失用,如骨折后、感染、恶性肿瘤等和因关节活动障碍而继发骨质疏松。只根据骨质疏松,难以对病因作出诊断。二、骨质软化(osteomalacia)(一)定义: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因此,骨内的钙盐含量降低,骨发生软化。组织学上显示骨样组织钙化不足,常见骨小梁中央部分钙化,而外面围以一层未
16、钙化的骨样组织。(二)X线表现:主要由于骨内钙盐减少而引起的骨密度减低,以腰椎和骨盆为明显。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系因骨组织内含有大量未经钙化的骨样组织所致。由于骨质软化,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此外,还可见假骨折线,表现为宽约12mm的光滑透明线,与骨皮质垂直,边缘稍致密,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等。(三)在成骨过程中,骨样组织的钙盐沉积发生障碍,即可引起骨质软化。造成钙盐沉积不足的原因可以是维生素D缺乏,肠道吸收功能减退,肾排泄钙磷过多和碱性磷酸酶活动减低。骨质软化系全身性骨病,常见者发生于生长期为佝偻病,于成年为骨软化症。亦可见于其他代谢性骨疾患。三、骨质破
17、坏(destruction of bone)(一)定义: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生成活动增强所致。骨松质或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二)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骨皮质破坏,在早期发生于哈氏管周围,X线上呈筛孔状,骨皮质表层的破坏,则呈虫蚀状。(三)骨质破坏见于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不同病因造成的骨质破坏,在X线表现上虽无特征,但由于病变的性质、发展的快慢和邻近骨质的反应性改变等,又形成各自的一些特点。如炎症的急性期或恶性肿瘤,骨质破坏常较迅速,轮廓多不规则,边界模糊。炎症的慢性期或
18、良性骨肿瘤,则骨质破坏进展缓慢,边界清楚,有时还可见一致密带状影围绕,且可使局部骨骼轮廓膨胀等。骨质破坏是骨骼疾病的重要X线征,观察破坏区的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边界和邻近骨质、骨膜、软组织的反应等,进行综合分析,对病因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四、骨质增生硬化(hyperostosis osteosclerosis)(一)定义: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这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大多是因病变影响成骨细胞活动所造成,属于机体代偿性反应,少数是因病变本身成骨,如肿瘤细胞成骨。(二)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
19、集,骨皮质增厚、致密。明显者,则难于分清骨皮质于松质骨。发生于长骨可见骨干粗大,骨髓腔变窄或消失。(三)骨质增生硬化见于多种疾病。多数是局限性骨增生,见于慢性炎症、外伤和某些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或成骨性转移瘤。少数为普遍性骨增生,骨皮质与骨松质多同时受累,见于某些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如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中毒性疾病,如氟中毒。五、骨膜增生(periosteal proliferation)又称骨膜反应(periosteal reaction),(一)定义: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组织学,见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多,有新生的骨小梁。(二)X线表现:
20、在早期是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同骨皮质间可见12mm宽的透亮间隙。继而骨膜新生骨增厚。由于新生骨小梁排列形式不同而表现各异。常见的有与骨皮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骨膜反应。骨膜增生的厚度与范围同病变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发展阶段有关。一般长骨的骨干明显,炎症者较广泛,而肿瘤则较局限。随着病变的好转与痊愈,骨膜增生可变得致密,逐渐与骨皮质融合,表现为皮质增厚。痊愈后,骨膜新生骨还可逐渐被吸收。在恶性骨肿瘤,骨膜增生可受肿瘤侵蚀而被破坏。(三)骨膜增生多见于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只根据骨膜增生的形态,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需结合其他表现才能作出判断。六、骨内与软骨内
21、钙化:原发于骨的软骨类肿瘤可出现肿瘤软骨内钙化,骨梗死所致骨质坏死可出现骨髓内钙化,少数关节软骨或椎间盘软骨退行性变也可出现软骨钙化。X线表现为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分布较局限。七、骨质坏死(necrosis of bone)(一)定义: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sequestrum)。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组织学上是骨细胞死亡、消失和骨髓液化、萎缩。在早期骨小梁和钙质含量无任何变化,此时X线上也无异常表现。当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长向死骨,则出现破骨细胞对死骨的吸收和成骨细胞的新骨生成。(二)X线表现:骨破坏区内游离的长条状或片状密度相对增高的骨影,其形成
22、原因:一是死骨骨小梁表面有新骨形成,骨小梁增粗,骨髓内亦有新骨形成即绝对密度增高。二是死骨周围骨质破坏或被吸收,或在肉芽、脓液包绕衬托下,死骨亦显示为相对高密度。死骨的形态因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并随时间而逐渐被吸收。恶性骨肿瘤内的残留骨有时为死骨,有时为活骨。(三)骨质坏死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八、骨骼变形:骨骼变形多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局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如骨肿瘤可使局部膨大、变形;发育畸形可使一侧骨骼增大;脑垂体功能亢进使全身骨骼增大;骨软化症和成骨不全使全身骨骼变形。九、周围软组织病变:骨骼X线片上可看到肌肉、肌间隙
23、和皮下脂肪层等影像。外伤和感染引起软组织肿胀时,X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软组织的正常层次模糊不清(图31)。开放损伤、产气细菌的感染、于皮下或肌纤维间可见气体。软组织肿瘤或恶性骨肿瘤侵犯软组织,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肢体运动长期受限,可见肢体变细、肌肉萎缩变薄。先天性骨疾病可引起全身肌肉发育不良。外伤后发生骨化性肌炎,可见软组织内钙化和骨化。【骨骼系统病变的基本CT表现】骨骼系统病变的基本CT表现的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与其基本线表现相同,但由于CT是人体的断面图像以及其明显优于线的密度分辨力,线平片上所能观察到的病变在CT上均能观察到,而且反映更为敏感与细致。CT还易于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蚌埠 医学院 教师 备课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1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