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习题参考复习资料.doc
《西方文化习题参考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化习题参考复习资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文化参考复习资料1如何认识雅典与斯巴达的政治差异与文化差异- 2 -2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2 -3试述古希腊哲学成就- 2 -4.试述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精神- 3 -5试述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 3 -6试述罗马法的内容- 4 -7罗马帝国是如何衰落的- 4 -8、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5 -9如何理解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之间的关系- 5 -10在西欧封建社会中,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 -11“阿维农之囚”在中世纪教俗之争中具有什么意义- 6 -12.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7 -13试述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及其特点-
2、8 -14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实质- 8 -16论宗教宽容的历史意义。- 9 -1715至16世纪西方的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与历史后果- 9 -18.17世纪理性精神的兴起表现在哪些方面- 10 -19.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10 -20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包含哪些基本观点.- 10 -23.如何认识现代科技的利与弊- 11 -24.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有- 12 -25试述“生态意识”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3 -26试述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13 -27.丹尼尔贝尔是如何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 14 -28试述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 15
3、 -29试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联系- 15 -30结合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具体情况来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文化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16 -31.论述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运动的实质及其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响- 17 -32.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论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各自具有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17 -33试从基督教的到的演变过程来说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18 -34从基督教起源角度看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 19 -35. 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离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9 -36. 在文化全球
4、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协调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19 -37试述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20 -1如何认识雅典与斯巴达的政治差异与文化差异斯巴达城邦是由作为征服者而进入希腊伯罗奔尼撒地区的多利亚人所建立的,这些军事上的征服者在美西尼亚平原定居下来以后,始终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平息土居的美西尼亚人的反抗。希波战争之前的几个世纪,斯巴达人就是在对频频爆发的起义造反的残酷镇压和恐惧提防中度过的。这种枕戈而卧的防范心理导致了斯巴达人整个社会生活的极端保守性。斯巴达的政体形式据说是由吕库古创立的,在政治上主要依赖元老院,公民大会以及后来产生的五人监察团。并且重新分配土地,取消货币。这使斯巴达
5、人能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也使斯巴达与世隔绝,形成了它顽固守旧的文化特点。设立公共食堂使斯巴达人杜绝了腐化堕落,只剩下一种欲望,即追求荣誉的欲望。与斯巴达的粗鲁淳朴恰成鲜明对照的是雅典。文化上,雅典的风格成为希腊文化的典型风格,雅典人爱美成性,追求高雅华美的生活格调,热爱自由和光荣,讲求个性发展。而其民主政治则成为西方人倍加赞赏的政治楷模,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民主制,即每个公民有权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生活。斯巴达在政治方面保守落后,在文化方面粗鄙愚钝,希腊以其辉煌的文化和民主的政治而驰誉于世。但斯巴达在战斗力方面却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斯巴达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终战胜了雅典人而成
6、为全希腊的霸主。陈思请批示: 2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尚未分离,神既是人的理想同时又与人生活在一起,并据此相应的整理出一套神谱,并相信作为自己祖先的英雄们必定有一个神的起源。神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的转化,使神的威慑作用淡化,取而代之的自然力量。这表明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神话思维方式被理性思维方式所取代。这种现象一方面反应出希腊文化中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另一方面,它蕴含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同时,也反应出希腊神话中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也热爱。陈思请批示: 3试述古希腊哲学成就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
7、”,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 人们所知的第一位哲学家只来自米雷特斯的泰利斯,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以及万物皆有“神”,他的主张代表了一种典型观点:宇宙间的某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万物的源头,帕梅尼德斯提出,世间万物都是自亘古起便长存的,从没有过本质上的变化,所谓的变化,不过是我们感官上的幻觉,不足为信,我们更应该坚持的是自己绝对的理性。赫拉克里特则提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在他们之后,恩培窦克里斯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万物不是单纯来源于一种基本物质,而是来源于几种基本物质。他提出的是“地、水、风、火”的四种元素。他还
8、提到了有两种力量使得他们聚散离合,组成为世间万物,他称之为“爱”与“恨”爱使事物聚合而恨使他们分离。德谟克利特,认为自然界的种种改变不是因为事物的本质上有所变化,而只是构成这种物质的最小单元发生了转移和其他变化,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在德谟克利特口中,原子指的是那些组成事物的最最基本最最微小的单元,他们就像积木一样拼合在一起,才形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
9、物的现象。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潘琪请批示: 4.试述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精神后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寻找希腊思想传统的元素以适应新情况。怀疑论者通过强化智者的相对主义,否定任何知识的根本可能性,无论人、神抑或自然。他们主张,人类的头脑没有能力领会真实,而所有的信仰和有关事实的陈述都同样是无法证实的。在怀疑所有事物的时候,他们将理性主义推向了极限,这是自我毁灭的界限以及新时代深刻不确定性的反映。犬儒学派,通过各种形式的古怪行为证明了他们的对传统的虔敬和爱国主义的轻蔑,并反抗他们所觉察到的同时代人生活及态度的虚伪。第欧根尼,最为著名的犬儒主义者,是一个在野心家和伪
10、君子的世界中寻找正直的出世者。芝诺是斯多葛哲学的创始人。他逐步提出了斯多葛哲学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关于知识、物理学同形而上学,以及伦理学的相关逻辑和理论。芝诺在其伦理学中强调,世间的善和至高无上的个人美德是毫无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个人的努力。政治、艺术,甚至农工最终都是毫无价值,然而,要尽我们所能做得最好,这样才会显现我们的美德。斯多葛学派强调美德根植于希腊理性、秩序、有意义的宇宙观。伊壁鸠鲁是斯多葛学派主要的竞争对手,他教导人们应该追求幸福而非美德。不过,幸福对于伊壁鸠鲁主义者来说,不是追求刺激和精神欢愉,而是平静、均衡的生活,或是从纷扰之中获得自由。实
11、现幸福的最佳途径,不是追逐欢愉,而是通过简单和谦逊的生活,对朋友亲切与友爱,当痛苦来临的时候学会忍耐,避免不必要的恐惧。潘琪请批示: 5试述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罗马文化特征主要包括: 1)质朴务实的传统美德 2)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3)虔诚敬神的宗教态度 4)遵纪守法的习惯风气 5)求实致用: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蒋逸云请批示: 6试述罗马法的内容罗马法: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十二铜表法、市民法、万民法。一、“十二铜表法”的评价:1、“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
12、社会生活; 2、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 3、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二、“公民法”: 罗马共和国前期形成的仅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体系,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主要内容:保护奴隶之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和夫权等,保护子女的财产和婚姻自主权和婚姻中妇女的平等地位等;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三、“万民法”: 适用于罗马市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的法律规范。万民法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所有权以及债权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
13、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蒋逸云请批示: 7罗马帝国是如何衰落的罗马立国的衰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第二,经济上,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
14、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公元6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罗马的命运一下子进入了最悲惨的时期。由于帝国中心的转移和各行省的先后失守,公众和私人的财源已经完全断绝。另外,罗马过早地热衷于对外扩张,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最终埋葬了自己。这是罗马走向灭亡的基本原因。赵春
15、燕请批示: 8、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而犹太教则仍保留着崇拜氏族神的成分和对自然力的崇拜。第二,基督教承袭了犹太教的“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和“启示”等观念。但犹太教敬拜耶和华为“唯一之真神”,认为犹太教徒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而基督教则敬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认为凡信奉上帝的人都为其“选民”。犹太教盼望弥赛亚(复国救主)降临,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尚未到来,应继续等待,而基督教则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已经到来,他就是耶稣。第三,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其中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等,并把它称作旧约圣经。所不同的是,
16、犹太教还有圣法经传塔木德,而基督教则适应时代的发展,编纂了新约圣经,以满足传教的需要。第四,基督教袭用了犹太教的教会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但其差别在于犹太教在宗教礼仪中实行“割礼”,强调严格的戒律和繁缛礼仪,而基督教则废除严格的戒律和烦琐的礼仪,实行较为简便的宗教仪式。第五,基督教最初作为犹太教内部的一支派别时,守的节日是安息日和逾越节。而当它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后,则改安息日为礼拜日,改逾越节为复活节。第六,基督教不限制其教徒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教则规定其教徒不能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归化犹太教者必须领受割礼。犹太教徒以雅赫维神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比别的
17、民族优越,故排斥其它民族。这种排它性和唯民族主义自然阻碍本民族的发展。第七,基督教与犹太教使用的历法不同。16世纪前,基督教各派教会使用的历法基本上都是儒略历。1582年,历法改革后,西方教会采用的是格列历,即公历;东方教会仍沿用儒略历,即旧历。而犹太教使用的历法则是希伯来历。希伯来历对基督教教历和礼仪节令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复活节和圣主的节期,每年需按此变动。第八,基督教与犹太教采用的纪元不同。基督教采用的纪元亦称公元,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犹太教原来无纪元,直到马加比时代才采用叙利亚国王塞琉古一世的纪元。赵春燕请批示: 9如何理解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之间的关系宗教对于人类的影响可谓深
18、远,大概只有哲学才堪与之比拟。宗教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耳曼蛮族征服了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却征服了日耳曼蛮族。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基督教会受到蛮族国家的排斥,曾经处于困难的境地。这些日耳曼蛮族最早接触的是基督教的阿里乌斯教派,他们大多数加入了这一教派。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与他的三千名战士在兰斯大教堂接受了罗马基督教洗礼,这是蛮族中第一个接受罗马基督教的国王,从此,罗马基督教开始在法兰克王国各地传教。 约公元630年730年间,基督教世界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危机。这一危机直接影响到基督教的生死存亡。由于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已经归信基督教,法国自然成为基督教国家。现在,法兰克人
19、成为保卫基督教的勇士。政治和宗教始终都是相互利用的,这里自然也不例外。东法兰克王国进入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基督教进入中欧地区,斯拉夫人接受基督教,德国人成为了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大批迁移到东欧与北欧地区,大约于十世纪到十一世纪间,中欧与北欧地区也普遍被基督教所控制。因此,日耳曼蛮族虽然征服了罗马帝国,但进入罗马帝国以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满足渐渐成了基督教徒,并成为保护和传播基督教的主要力量。容小飞请批示: 10在西欧封建社会中,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封君封臣关系的兴起起源于一种保护与被保护。但与一般农民的委身依附不同,封君封臣关系的形成当以依附不再以牺牲自由为代价作为标志。此时,许多
20、自由人加人到依附者的行列,得到保护当然是其重要的理由,但为了出人头地、提高身份地位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在墨洛温王朝的高卢及其他地区存在着许多这样的主从关系。追究其渊源则既有罗马“护院”的影子,也有日尔曼亲兵制的精髓。按日尔曼传统,首领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拥护,而一个首领在战时其周围总有或多或少的亲兵。在墨洛温及其他日尔曼诸王国这种主从关系相当普遍。它不以牺牲自由为代价,一个自由人可以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主人。当然,不是所有的封君封臣关系的结成都以保护与被保护为前提,一些其他的理由也能形成封君封臣关系。如为了外交的目的,法国国王与丹麦人结成的封君封臣关系,使后者成为他的封臣。一个伯爵与另一个伯爵地位相同
21、,结成封君封臣关系是为了领地管理上的共同需要,即利益的需要。而一个主教成为某公爵的封臣则只因为他捐献了大量土地给教会。为了亲戚关系而结成的封君封臣关系则更多地带有照顾与抚恤的意思。一个骑士与一个伯爵结成封君到臣关系则可能是为了报恩。这些一方面说明封君封臣关系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说明封君封臣关系的相对复杂。容小飞请批示: 11“阿维农之囚”在中世纪教俗之争中具有什么意义(一)在同教皇的权力斗争中,腓力四世大获全胜。1305年,腓力四世授意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任教皇,即克莱门特五世。新教皇长期滞留法国,后来索性将教廷迁往法国阿维农。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学家把在阿维农
22、这段尴尬日子中的教廷,戏称为“阿维农之囚”。(二) 在皇帝和教皇的争霸过程中,教皇插手世俗事务,削弱了教皇作为西欧精神领袖的地位,日益等同于一个世俗君主。为适应插手世俗事务的需要,在教会管理上,教廷被迫借助于世俗的方式,尤其是一整套税收和财政体系。并且,既然教廷没有一个教会税收体系,因而教廷不得不像世俗国家那样,运用它的司法权力作为一项税收来源,这就必然造成对世俗法权的干涉。教廷的世俗化,它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对国家司法的干涉,以及它苛重的税收,都必然加深教皇与普通基督教徒之间的鸿沟,引起西欧各国王权的不满,所以只有彻底摆脱教皇的控制,西欧国家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三)腓力四世继续和教皇作斗争,
23、于1307年没收神庙骑士团财产。1312年教皇正式宣布解散神庙骑士团。腓力四世得到完全胜利,教权受到了重大打击。“阿维农之囚”事件充分的表明了教权在这一时期衰落的趋势。王权能最终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十五、十六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总之,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以王权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教皇作为西欧最高效忠对象的地位消失,各国王权成为各国臣民最高的效忠对象。王权的加强,民族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化 习题 参考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1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