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倡导与发展.doc
《论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倡导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倡导与发展.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省中学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答辩论文论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倡导与发展作者:龚德国 指导老师:赵厚玉教授(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 邮编:415600)内容摘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该文首先从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教学模式谈起,说明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改革,然后根据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说明了倡导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近二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的回顾,对自主性学习理论的探讨,说明了自主性学习建立的教育理论基础。文章第三部分,从探究自主性学习的历史源流谈起,通过对几位名家自主性学习研究的总结,强调了倡导自主性学习的正确性。最后,通过比较,进一步肯
2、定了自主性学习方向的正确性。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大力倡导与发展自主性学习。论文大纲一、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建立的教育理论基础三、自主性学习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关 键 词语文教学 自主性学习 素质论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倡导与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着现代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的挑战。如果要使语文教学适应并顺乎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全面落实党对教育提出的各项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就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与探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
3、合素质。 一、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文教育的现状突出了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规范与否,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升学的压力,中学语文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鲜活殿堂,成了教师念经诵佛的枯燥场所。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走进了无序的泥潭。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看,足以证明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高压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给以学生自由的天地,下面我们来解剖现在三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来看倡导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 1、“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重视的是知识的
4、灌输,功能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接触作品,学生只是受动者这是一种以教材为中心的典型模式。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主要表现为一种“庖丁解牛”式的教学。庖丁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但其游刃有余,叫观众拍案叫绝。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庖丁者”比比皆是,“族庖”将教材“解”得支离破碎;“良庖”将教材“解”得虽支离破碎,但却有始有终;深谙“道”的“庖丁”整合离散,运用自如,自己被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深深陶醉,课堂成了他个人展示的舞台,教学过程无空白,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在一旁无所适从美其名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殊不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与“学”分离,成为两张皮
5、,即使教师讲得再津津有味,陶醉其中,但于学生毫无意义。长此下去,学生只能记住死的知识,成为读死书的产品。2、“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重视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采取一问一答或一问群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心是“教师”,学生仍是“受动者”子日:“不悱不启,不愤不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夫子这一名言的精髓,他们只求问的形式,不管问的质量,一连串的发问,表面看来,课堂活跃无比,但因问的层次低、档次低、问点没有到位,课堂教学呈现出“虚假繁荣”的局面长此下去,学生会养成一种飘浮的形式主义习惯,或者是人云亦云,或者是一无所获。 3、“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重视的
6、是教师进行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化为问题,组织学生单向或多向解答。这种课堂已开始注意了学生这一主体,然而,由于问题全由教师设置,在学生的心智操作及心理欲求中忽略了“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因而仍未完全发挥主体的作用。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无视学生的观点,害怕教学线条偏离了教学参考书的轨道,所以,课堂民主、和谐、平等有始无终通常是正当学生围绕教师所提问题情绪激昂、思维活跃、观点纷呈的时候,教师的一个“我认为”将学生的自信击个粉碎。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唯书、唯师的习惯,成为庸人。 从上面三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受教材束缚,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仍很普遍。这充
7、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改革,语文教学必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中走出困境,建立“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教育要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并强调,“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
8、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同年6月15日,江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
9、的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根据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了对教材的改革力度。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这样表述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面对教材的改革,许多
10、有志于语文教改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强了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与探索。 学生个体的发展更需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学生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也不是都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既要通过语言文字和丰富生动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也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人格,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志趣个性、弘扬人文精神。自主性学习能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的欲求。因此,自
11、主性学习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建立的教育理论基础 首先看近二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学论的发展对语文教学自主性学习发展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论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理论,同时它又是语文教育实践的综合和提高。语文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决定着语文教育实践水平的高低。总体而言,语文学科教育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l、“教”学法一一经验描述期(1978-1985)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法著作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一般的教学法论著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阐述语文教学问题,属于教学法中“教”的范畴,而且大都停留在对语文教学经验的描述上因此,以这作为理论来指导实际的语文教学,
12、必然使得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界只重视知识的教授,忽视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满堂灌”“填鸭式”,这也就必然导致语文教育总体价值取向上的偏重“知识传授型”人才的培养。2、教“学”论一一历史转型期(1985-1992)这一时期,开始重新审视语文教学问题。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材体系的序列化、语文知识的合理结构、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语文能力训练系统与实效问题,以及对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创造能力、加强知识教育、严格语文训练等问题作了更为深刻的理论探讨。这一时期,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尝试从学生“学”的角度来构建语文学科教学论理论体系,处于由“教”论向“学”论、
13、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时期。由于以后的语文学科教学论著都极力强调能力训练,加之升学指挥棒的左右,标准化考试的极端化,语文教学逐步步入了只重能力训练的误区;由于语文教学法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教学目的渐渐演变为通过强化训练来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以形成能力;又由于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化,甚至于把语文学科知识归纳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并分解成相应的四十八个知识点,语文教学只要针对这些知识点展开强化训练。可想而知,由此理论指导的语文教学实践,其价值取向必然是偏重“能力训练型”人才的培养。 3、“发展”教育学一一理论现代化(1992)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14、,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语文教学研究开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培养语文素质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并对语文素质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代表性的有: (l)以王尚文为代表的语感论。在其语文教育学导论( 1998) -书中,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语言,认为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逻辑起点,探讨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任务、内容、机制以及方法等。并在其语感论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 (2)以卫灿金为代表的思维论。在其语文思维培育学一书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语文学科思维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语文学科思维培养的目的、任务和原则,以及各类思维的培育和训练。以之为发展学生的思
15、维能力尤其创新思维能力服务。(3)以张永昌为代表的审美论在其主编的语文审美教育论一书中,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审视,要求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以人为本,发展素质的时代趋势。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人类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全面发展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人本体日益受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人的素质的提高更加受到尊重和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语文教学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协调发
16、展。各种以注重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由上可知,自主性学习是我国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与创新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对自主性学习提供的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空间的拓展 建构主义也作结构主义,其核心理论是: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关心,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无限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
17、这种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
18、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应具备四条核心特征。一是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二是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的信息三是学习是累积性,因为在建构主
19、义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知识的累积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知识的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载或质变。四是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成功。 第二、发现与创新理论对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途径的启示 任何没有创新的事物都没有发展潜力。21世纪的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
20、树下的思索;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也不会用书,锁在实验室也不会有什么发现。”而“脑子里没有问题之a,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一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爱因斯坦也强调:“发
21、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的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第三、认知心理学说对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层次的规范 认知学派的集大成者皮亚杰指出:“人从婴儿时期到成人总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形式来摄取知识、而且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图式,且受到现有图式制约。”从这个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认知总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当我们要把知识或能力传授给学生时,对于教师来讲,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教师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毕竟存在差异。教师的认知由于具有先验性,因而是由整体认知分
22、解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而学生的认知只能由局部到整体。教师的认知往往都具备了全局性、深刻性和细密性,而学生的心理都还处在发育当中,对于这样的问题,认知理论中的格氏塔学派是这样解决的:“知觉在比较模糊的背景上表现为具有明晰轮廓和结构形象,知觉的动力原理和学习的动力原理是一致的,知觉结构中的动力关系由不平衡达到平衡,由紧张达到紧张的结束,这就意味着对问题情景有了新的看法,从而将问题解决了。”这个原理运用于教学,其要点就在于,教材往往比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教师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问题,把关键东西放在较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显露,以便让学生经过努力自己掌握问题,而问题的难度还可加深。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
23、他所认知的事物始终有一种模糊感。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做开展导引的工作,以便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语文教师作了不懈的努力。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宁鸿彬的“比较式单元教学法”、胡明道的“学长式”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等,都非常重视学生主体综合素质的开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校的“高中语文讨论式教学研究”和“讲台即舞台”的课题研究,也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自主性学习的探索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师的研究方向。 三、自主性学习是对我国传统语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语文 自主 性学 倡导 发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1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