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中考古诗文复习资料.doc
《2020年上海中考古诗文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上海中考古诗文复习资料.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鉴赏六上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词释】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沛国谯人。谯,今安徽亳(b)州。 碣石:山名。澹澹(dn):水波摇动的样子。竦峙(sngzh):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星汉:银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幸,庆幸。咏,歌吟。咏志,即表达心志。 【诗意】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
2、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主题】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想象,虚
3、实结合,状写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烘托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练习:19-1 静安区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2分)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3.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
4、的雄心壮志。(2分)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 “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B. “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C. “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D. “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参考答案】(4分)1.银河(2分) 2.C(2分)(A“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错。“竦峙”是“高耸、耸立、挺立”之意。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3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4 C(虚写错误)诗词2望
5、岳【唐】 杜甫岱宗夫(f)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词释】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杜甫(712710),唐代诗人,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岱宗夫如何: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是“五岳之首”。夫如何,怎么样。齐鲁青未了: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决眦(z) 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6、会当凌绝顶: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意】泰山有何等威仪呢?从齐到鲁青翠连绵。一望无际。 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美都赋予了你,山南向阳,山北背阴,明暗分别,判若晨昏。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都要睁裂。 我就快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主题】望岳,作者杜甫,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7、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名句赏析】全诗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4分)2018届宝山区一模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作者是_(人名)(2分)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运用比较,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B.作者运用描写,写出了泰山的耸立险峻
8、。C.作者运用设问,表达了自己的好奇疑惑。 D.作者登临山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参考答案】1.(2分)杜甫 2.(2分)B(A无比较,“齐鲁青未了”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C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回答句的解释见A选项解释;D一定要登临,还未登临)(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4分)16-1【崇明县】【乙】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甲】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9、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两首是分别以 和 字总领全篇。(2分)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都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B.都融入了作者浪漫的想象。C.都具体描绘了事物的景象。 D.都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参考答案】1.观 望(每格1分,共2分)2.B(2 分)(望岳没有浪漫的想象)诗词3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词释】选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湖,即杭州西湖。水光潋滟(linyn)晴方好: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
10、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主题】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练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
11、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潋滟”解释为_(2分)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首句描写了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湖泊,晴时风光正美。B. 次句写雨景,细雨中云雾迷茫,依稀勾画出远山高峻的山势。C. 第三句诗人以空灵而贴切的妙喻凸显出西湖的神韵。D. 末句“淡妆浓抹”与前两句的晴雨相呼应,使“西湖”、“西子”之比更贴切传神。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抓住西湖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写出了西湖不同天气下的别样风姿。 B“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西湖周围的群山在细雨中若有若无,非常奇妙。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
12、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人赋予西湖生命之美。C.“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D.诗人十分热爱西湖的美景。【参考答案】1.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2.C(三四两句) 3.C(晴雨都美) 4. C(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雨天)六下诗词4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词解】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
13、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
14、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
15、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译诗】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主题】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点,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赏析】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孤山寺
16、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欲,将要。“没马蹄”三字,既写出草浅,也体现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的风俗。才能,刚刚能够,没,遮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指观赏不够,是喜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
17、的行字。练习: 17-1宝山区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2分)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平行。 B.“争”与“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参考答案】(4分)1.(2分)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2.(2分)A(B早莺之间相争,莺燕之间无争斗;C美景太多眼也花了,神也迷了,非被迷惑;D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对比阅读(4分) 钱塘湖春行 饮湖
18、上初晴后雨省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下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两首诗的体裁都属七言律诗。 B两首诗都体现了雨中的情景。C两首词描写的都是西湖美景,即钱塘湖美景。 D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运用了对仗手法。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同样手法的句子是 , 的情感。(2分)3.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 (2分)4.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19、。【参考答案】1.C(A第二首诗歌是七绝;B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D第二首的作者为宋朝人)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喜爱 4.C(A没有写雨,B饮湖上初晴后雨有说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日,应该是初春。杭州的地方长官陈襄邀请苏轼去城外寻春,二人带酒饮于西湖之上,开始天气晴朗,后来下起雨来,苏轼便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就诗歌来看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写于初春,但并没有描写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20、)诗词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词解】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萋萋:草盛貌。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译诗】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21、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茫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练习: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首联诗的内容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上海 中考 古诗文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1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