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2、三过程 五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
2、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P6) 第二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
4、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代表人物: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67-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比桑代克早2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二)、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年至30年代末)开始
5、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建立教育心理学体系。代表人物:(1、)维果斯基: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教育学的成果简单地移植到教育心理学。处理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2、)布隆斯基: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1921年发表了科学的心理学概论对反对心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鲁宾斯坦:他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特点: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时机进行综合性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和教师的经验总结
6、法,着重探讨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的科学依据以及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和教育条件下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三)、完善并逐步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代表人物: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前苏联的教育改革,还形成了一门具有自己特点的学科-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其主要标志是出版了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和M.B.加梅左等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84年)2、再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
7、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的著作中,有不少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的教育心理学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住着实在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1949-1959年的发展状况这一阶段中国心理学界主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资产阶级的心理学思想,改造与建设中国的心理学。2、195
8、9-1966年的发展状况代表人物:潘菽 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3、1966-1976年的发展状况1980年初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八个)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
9、5岁以后)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在出生后的56年保持最快的发育速度,6岁左右,(出现脑电波的第一个飞跃)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都髓鞘化,该阶段的教育可以影响以后的智力发展。脑生长到12岁时基本完成。1314岁脑电波出现第二个飞跃现象。一般来讲,脑和神经系统的完全成人化,要在20-25 岁以后才能完成。(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
10、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五)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2、高中生的情感特点(1)个性化的情感(高中阶段是形成个性、世界观的关键时期)(2)浪漫主义的热情(六)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与教育 、代表人物:皮亚杰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
11、家和哲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具体运算
12、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3)影响发展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通称人优质的差异的独特洗礼结构的个体。从思维方面讲,承认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是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
13、不同。从言语方面来说,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儿童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在语言上,都与成人优质的差异。不仅如此,就是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然而,由于这种能力的形成紧靠灌输知识和从外面提供材料是难以实现的。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顾儿童的认知特点及接受能力,一味地加大学习内容,将许多儿童根本不可能理解的东西灌输给他们,逼迫他们阅读大量的超出其理解范围的课外书籍,认为只要这样就可发展期智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儿童看成一个受教育的“小
14、大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单纯使用成人语言对儿童的活动或语言也时常按成人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这些现象如不克服,教育就很难获得成功。科夫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
15、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告诫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观是个体心理子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技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技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
16、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德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符号系统地运用将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不仅在人类发展中,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的前面,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教学
17、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认为:(1)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2)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活动是以语言以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活动。活动的最初和基本的形势是在人们的合作与交往中进行的外部的社会活动。(3)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生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
18、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究。维果斯基对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维果斯基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1902年出生在德国,在奥地利受到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定居美国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部落、二战中的士兵以及儿童精神病患者的研究,逐渐加深了对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认识,逐渐扬弃了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内容: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
19、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替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都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基多的违纪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各题解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想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成都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个阶段
20、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资助感,克服羞怯和怀疑。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到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变得勤奋的阶段(6到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到20岁)这个时期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自我同一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
21、到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显示充沛感阶段(24到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之处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判断题:学校就学生的某一表现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组()原因:学生一旦被划分到较差的行列,他们就
22、可能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对成功的期望,最终导致自卑颓废。即使是划分到较好组的学生,其成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或积极评价,同样也可能产生自卑或颓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或学校的教育决定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师的教育: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是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地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的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起同伴或其
23、他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计划的辽西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二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复习 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1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