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
《最新电大《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电大期末考试最新小抄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一)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
2、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二)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
3、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 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
4、,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5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6、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5、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9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
6、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2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这种选举取土方法
7、,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13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14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15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16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
8、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17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三)1、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
9、会文化形态。 2、社程:“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3、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4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5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也叫彩陶文化。 6、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7新石器时期: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 8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10、晚于仰韶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 9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10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1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相制订11变劝勉农事的治国方方略。 12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四)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
11、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
12、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
13、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二、简答题 1、文的本义是什么?“化”的本义是什么? 答:“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足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
14、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 4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其原因有哪些? 答: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
15、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 答:文化传统是贯彻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
16、的下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 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9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
17、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10、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开元明清时期? 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 11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答;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在他们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以重要影响。所以,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12何谓“文景之治”答: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使
18、社会经济遭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景帝实行轻活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农耕皇帝大都能节俭,许多政策都围绕农业而定,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史称“文景之治 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对西域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对
19、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15魏晋崇尚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答:魏晋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6何谓佛教的“空观”? 答:佛教的“空观”是般若学中“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它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
20、大的近似。 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拂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调和演唱,促使新的本学体裁的产生。馈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4)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拂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 18
21、、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极星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两税法以助产等级征收藏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这可以从史书所记得到印证。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 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 答: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二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这些思想变化在韩愈、李翱;柳宗元
22、、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如韩愈在文章中就提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通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 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
23、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
24、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哪些? 答: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锦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 24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采取和各项政治措施? 答: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概论 最新 电大 中国文化 概论 期末考试 答案 考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9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