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心理学基础》期末考试答案精品小抄(考试必过版).doc
《最新电大《心理学基础》期末考试答案精品小抄(考试必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心理学基础》期末考试答案精品小抄(考试必过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基础考纲提要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2.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和心理的相关性,决定了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关系。(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目的是要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2)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3)行为的复杂性也是由心理的复杂性引起的。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
2、包括描述和测量(是什么)、解释和说明(为什么)、预测和控制(怎么做)三个方面。4.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5.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向、激情三种基本要素。机能主义,詹姆斯,研究意识的功能,认为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考夫卡、科勒,研究意识的组织,认为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研究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
3、德,研究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认为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皮亚杰,研究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认为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存储和加工信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研究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认为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第二章 脑与心理1.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位于额叶的后下部的区域为“布洛卡区”,又称运动性言语中枢。“温尔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又称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前者用来形成句子,后者用来理解语言。2.脑潜能开发的途径:(1)保护和利用大脑。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
4、。合理的营养搭配。戒烟限酒。防控疾病。勤奋学习,锻炼记忆,勤于用脑。(2)有效开发脑潜能。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挖掘大脑潜能。第三章 行为动力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A、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B、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3)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评价:A、其积极意义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应用广泛。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
5、要产生的客观规律。B、其缺陷是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2动机的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2)引导功能。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维持个体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3耶基斯多德森
6、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4.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试图用强化来说明行为的引起与增强,认为人类行为动力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联系。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5.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
7、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1)成就动机的概念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在默瑞的基础上发展成了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以用公式: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6.归因理论:归因是指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8、首先,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归因意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其次,通过归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念。再次,通过归因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归因。注意其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做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7习得性无助感(无力感),简称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表现。其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8.自我效能感:亦即自我能力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
9、的自我效能感?概括:积极有效的期待。正确对待成败。正确而积极的归因。加强训练应用:运用该理论解释学习现象。9.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计划。10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结合教学
10、实际论述)第四章 认知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2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则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被抑制,以便能够完整清晰的反映对象。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方法。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抗拒诱因干扰;合理组织
11、活动等。(结合教学实际学习理解)注意的特征有:(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3.知觉的特性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类型: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超感知觉与错觉4.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让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5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12、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约在0.5秒以内,一般认为可以保持300毫秒左右,声像记忆的时间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达到4秒左右。(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是72个组块。6影响遗忘的因素:(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的
13、干扰作用。7.掌握概念的途径:一条途径是不经过专门教学,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另一条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8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表征:揭示,阐明;事物的外显征象),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2)迁移的作用。(3)原型启发。(4)定势的作用。(5)情绪与动机。第五章 情绪1.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讲情绪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情调,第二类是激情,第三类是心境,第四类是应激,第五种是情操。(注意联系实际理解其含义)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2)
14、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3)注意与思维与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3.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方面。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取决于人们认知过程的心境状态。4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它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与身段表情情绪与行为的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社会人际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情绪与行为的表现。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欢乐。.6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焦虑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它是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反
15、应。控制过度焦虑,具体方法:积极进入放松状态;以新压旧;对他人陈诉;尽早自觉察觉焦虑1.抑郁情绪的特征。心情悲哀冷漠;自我否定谴责;回避期望期待;生理欲望丧失;活动水平下降,常有极端表现。2.抑郁情绪控制办法:适度释放。当你处于抑郁状态时,不妨大哭一场。转移注意力。刻意安排较愉快的事件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好的方法。采取多种方法积极疏导。当处于抑郁状态时,语言暗示法、请人疏导法、环境调节法、自我表达法都是比较好的疏导方法。那种以独处反思来化解抑郁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会加重抑郁症状,使人在抑郁中更加消沉。3.自卑产生的因素:自身素质缺陷;好胜心遭遇挫折;自尊心受到打击;被群体抛弃;意志薄弱,性格软弱
16、;看问题偏见。自卑情绪的控制:正确看待客观现实。克服自我心理弱点。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1.智力的二因素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的。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并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智力的二因素互相联系,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2.三维智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77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智力的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活动对象和信息材料的类型。智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3. 多元
17、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提出七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我内省智力)。1999年,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智力。(了解各种智力的含义)4三元智力理论,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了解各种智力的含义)5.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量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修订比纳西蒙量表,称
18、为斯坦福比纳量表。依据该量表进行智力测验得出智力商数,即智商。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智商)=MA(智力年龄) CA(实足年龄)100。3.发散思维的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4.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5.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包括智力激励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第七章 人格1.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
19、行为模式。第二,人格更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第三,人格是由一些特质所构成的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3.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4.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更稳定的特质就是内外向和神经质(或神经质倾向,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种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可能形成四种典型的组合:外倾稳定、外倾不稳定、内倾稳定、内倾不稳定。后来艾森克又
20、提出了第三种特质,即精神质。5. “大五”和“大七”人格因素理论:(1)大五: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五个词组合起来就是OCEAN(海洋),亦即“人格的海洋”。(2)大七:正价、负价、负情绪性、正情绪性、因袭性、适意性和可靠性。5.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遗传的作用。(2)环境的作用。(3)认知的作用。(4)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6.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或称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受先天遗传的影响较大,在个性心理特性中最具稳定性。(2)具体特点:感受性。耐受性。反映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内外向性。7.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表现。多血质:典型
21、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胆汁质:典型特点是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黏液质:典型特点是反映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抑郁质:典型特点是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心经历暴风骤雨。(结合实际学习理解)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2)“三我”遵循的原则。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完美原则。人格健康要求是使三者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一味放纵本我、过分追求完美超我、碌碌无为自我都是不可取的。9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他将人生全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其中前三个阶段的发
22、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这种观点被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个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通常是后者),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即出现固着现象,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增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10.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应具备三种态度: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理心。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具体体现:反映活动从混沌为分化到分化、专门化演变;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2.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基础 最新 电大 心理学 基础 期末考试 答案 精品 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