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考试小抄).doc
《影视美学(考试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美学(考试小抄).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影视美学 总 论一、电影美学的属性电影美学当然是电影艺术的哲学,或者可以表述为关于电影艺术之美的哲学。换言之,电影美学的支撑点仍是电影的文化哲学属性。 今天的电影美学要得以继续发展,一是其主体仍然不能放弃对文本的哲学意义、审美内涵的研究,亦即不能脱离电影的基本内容,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它给人的启示及其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认识。二是今天的电影美学研究必须要同文化流变,特别是必须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流变中去作出美学的回应。三是要讨论工业化后电影美学自身的改革与创新,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即一方面要依据电影本体的规律, 另一方面美学也得从高高在上的纯理性宝座上下来,与大众对话,为大众所理解,完全
2、可以以一种亲切、平易的表述来阐释有关电影各个层面的美学问题。 二、电影美学的归类电影美学的归类,理当是归入美学这一类 当今中国美学研究大致可分成如下几大板块: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2)中国古典美学。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3)西方美学。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电影美学、舞蹈
3、美学、建筑美学等等。(6)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如音响美学、摄影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包装装潢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设计美学等等。其中,有的也可包括在门类美学研究中。即使从理论上看,电影美学仍属哲学的性质,电影美学的具体研究仍不可能与之完全对应。所以,电影美学既有哲学属性,又具社会属性、人文属性,同时也有其工业化的和技术的属性,这是电影美学不同于诸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绘画美学、舞蹈美学的复杂性的一面。 三、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1)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超越时空的假定性和电影的审美形态,但它更应注重的是
4、电影艺术所内含的思想,电影艺术与现实、与社会、与世界和人的关系。 (2)电影美学还应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维和文艺思潮,观众与电影艺术间的审美关系。在电影发展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与电影美学直接相关的思潮和思想体系大致有这么几条线索:一、现实主义美学(包括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西方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二、精神分析学美学(从弗洛伊德、荣格到拉康的各种精神分析学美学)。三、存在主义美学(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四、后现代审美(或叫后美学)。 (3)电影美学的研究还应同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连,特别是研究中国
5、电影,完全脱离中国特定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基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许多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今天可能已不适用于当代艺术,但诸如意象、意境理论,中国儒、道、佛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儒家的美善合一、扬善劝恶的理想主义、忧患意识,道家的追求自由放达,反对异化,它所倡导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佛学中所看重的悟性、空灵等等,仍始终能为中国电影凝练具有东方美学品位的作品,输送民族审美的养料。 (4)鉴于电影美学既要涉及到电影作品和发展史,涉及到与其有关的社会思潮、思想意义及哲学、文化的深层次,又与各种技术(如摄影、灯光、音响、电子编辑、三维动画等)密切相关,所以它除了具有艺术属性、哲学属性外,又有一定
6、的社会属性和实用(技术)属性。 (5)电影美学理论理应包括电影诗学、电影哲学,就像查利德里凯里埃尔的电影与思想;魏茨曼的电影哲学概说 ;多宾的电影艺术诗学 ;阿杰尔的电影诗学;马契列特的论电影艺术诗学等,所讨论的内容也均属电影美学范畴。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章 电影心理学第一节 电影心理学概述一、电影心理学概述从电影理论史上来考察,电影心理学诞生,并不比电影艺术概论、电影史、电影评论等电影学分支学科晚。在意大利美学家利西奥托卡努杜撰写了第七艺术的美学后不久,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就发表了在欧洲电影理论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电影学著作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32年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
7、鲁道夫爱因汉姆出版了专著电影作为艺术,他运用完整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着重研究了电影影像的物理特性和电影艺术的心理特性,使该书成为电影理论史上一部重要著作。 让米特里。他的两卷集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被电影理论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电影理论巨著。这部出版于1963. 1965年的名著,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诸如电影的蒙太奇、结构、形式、景别、色彩、音乐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也评述了电影学建立50年来的各种理论观点。米特里是为了给电影美学寻找理论依据而探索电影心理学问题的。 从闵斯特伯格到米特里,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扩展,在深化:不限于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不限于电影观念的欣赏心理,不限于作为创作主体及接受
8、主体的中介物、联结点的电影艺术作品。米特里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影像符号艺术等三个层次。他独辟蹊径地把感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知识,用来剖析电影现象、电影语言和电影手段,从而把电影理论从古典阶段推进到现代阶段。 什么是电影心理学?它是电影学的分支,是艺术门类心理学,是诞生在电影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边缘新学科。它旨在揭示电影艺术活动(创作、欣赏、评论、管理等)的心理规律,剖析电影创作主体、欣赏主体、评论主体、管理主体的心理状态及规律,进而构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体系。一、电影心理学的特点电影心理学有以下四个特点:1.边缘性。电影心理学是在电影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边缘上产生的,它迄今还处在一种
9、非常微妙、复杂的特殊地位上,以致于电影学和心理学都愿意把它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 电影现象不仅是艺术现象,也是一种微妙的心理现象。每部影片都是电影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电影心理学现象可分为电影心理过程与电影心理个性两类。所谓电影心理过程,首先指作为电影创作主体的电影艺术家创作意识的形成及其活动的一般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电影心理不仅是电影艺术家头脑的机能,也是客观世界在电影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是电影艺术家认识、情感、意志等的加工物、凝聚物,体现了他们影响、变革、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电影艺术家的个性心理活动,具体体
10、现在他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电影艺术家这方面的相互差异,又是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程度、个人经历、性格气质、艺术才能、艺术兴趣、创作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息息相关的。 2.组接性。分解开来看,一部故事片,其实就是按照编导的独特又严密的艺术构思,有序排列、精心组接(剪辑)而成的几百个镜头(画面)。组接性,译音词就是蒙太奇。蒙太奇既是电影艺术的美学支柱,也是电影艺术的心理学基石。蒙太奇既是电影艺术反映生活的独特的艺术手段,也是电影艺术家创作银幕作品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结构手段。 电影思维虽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但不同于文学的、戏剧的、美术的、舞蹈的、音乐的形象思维,它是建立在蒙太
11、奇基础上的形象思维,是具有映像性、影像性特征的形象思维。由于电影的放映时间、作品容量有严格限制,电影又是省略的艺术。电影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再加上受自然条件影响,它往往不是顺序拍摄的,它通过蒙太奇来巧妙组接相关的镜头、场面、段落。而蒙太奇又是以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观察、注意、感受等心理活动的规律为依据的。 3.影像性。电影属于影像艺术。它不同于静止的影像艺术摄影,它是在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态的影像艺术。所谓影像艺术,就是指以影像为本体的艺术。从现代艺术史上来考察,电视剧是继电影故事片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影像艺术。 电影影像,是利用摄影、成像、放映等技术手段,最后活动在、呈现在银幕上的视觉形象。
12、电影影像是在原始人的梦幻、古代人的视觉游艺、现代人的摄影艺术和放映技术等人类文明成果、人类心理机能进步基础上产生的。不仅如此,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观赏电影这种影像艺术时,还需具有生理及心理的前提条件。 生理的前提,是指人的眼睛具有“视像暂留”的生理功能。心理的前提,是指人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知识积累和心理经验。闵斯特贝格指出了电影影像作为活动影像、艺术影像的心理原因:“既然影片的审美价值仅仅是由于现实被转化为想象物,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影片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通过赋于一系列无生命的影子以运动、注意、记忆、想象和情感而使影片得到具体实现的心理中。” 电影影像具
13、有复制性、幻觉性和符号性。 4.群体性。从创作角度说,一部故事片是由摄制组群体的不同岗位上的电影艺术家、工作者密切合作完成的,是集体智慧和劳作的艺术结晶;从欣赏角度看,一部影片完成并公映时,它的观赏者、接受者也是以成百上千的观众,出现在电影院里的,这是一个临时汇集起来的银幕前的观众群体,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他们相互之间进行着情绪的互感与交流。 二、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观点,研究一切电影艺术现象的特性、本质、联系及规律,这种看法可以名之曰心理电影学。另一种是系统地、周密地研究诸种电影艺术现象的心理发生、过程、本质及心理活动
14、的法则、规律。这是从电影艺术现象出发来探讨其心理规律,可以视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心理学。 电影心理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侧重研究电影艺术的心理机制、电影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创作的心理过程;二是探讨观众、批评家和管理人员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电影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仍然是人,是从事创作、欣赏、批评、管理等电影活动的人。电影心理学是从审美精神生活的殊殊范畴,来研究电影人。由于电影人在从事各种电影活动时,要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心理反应必然要受上述因素的制约。电影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要仔细辨析电影人深层心理打上的社会、文化、生理的烙印。电影心理学必须从现代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中吸取营
15、养。三、电影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及方法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1.尊重客观事实,电影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寻找内在联系各种电影心理现象之间,是彼此联系的。它们又是与机体状况、外部刺激及反应活动紧密相联的。外部刺激,包括社会的、生理的、物理的、化学的,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刺激变量又不相同。 机体变量,涉及机体状态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反应变量,指反应活动中的行为变化、言语变化、生理变化。所谓“变量”,指的是被检测对象数量及性质方面的变化、测量、操纵的条件、现象与特征。研究心理现象,必须考察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者间的微妙关系。 3.多学科配合电影心理,不论创作、欣赏、批评、管理心理,都
16、是高度敏感、复杂的现象。只有运用多学科配合的知识优势,才有可能获取有价值的成果。研究电影心理学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心理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电影学、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生理学、物理学、摄影学、音乐学、美术学、表演学等等。 不同流派、分支的心理学知识,用得尤其多,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运用这些学科知识、参考不同学派理论时,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注意扬长避短,把握分寸。常用的电影心理学研究方法,有的是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重合的,有的是创新的。1.观察法。与电影人处在同一环境里、同一场合中,
17、研究者要按照预定的计划,使用现代化的录音、摄像手段,把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刺激反应、音容笑貌、言谈话语等现场记录下来,从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带着研究者现场观察的亲近感、新鲜感,来开展对有关电影人的心理行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系统剖析,以期得出科学的结论。 2.实验法。这种方法可以让电影心理学家处在积极的地位,通过建立诸如实验剧本创作所、实验电影制片厂、实验电影院、实验电影调查网、实验电影、发行公司等相应实验机构,让人们能在主动性与自然性相溶渗、环节性与流程性相搭配、探索性与推广性相结合的利于事先控制的良好条件下,系统地、双向地考察电影创作者、欣赏者、研究者、管理者之间的心理个性、心理过
18、程、心理交流、心理障碍等微妙、复杂的心理现象。 3.调查、问卷法。调查有关对象(电影艺术家、电影观众、电影批评家、电影管理家),要事先准备好调查提纲,要给调查对象以应有的准备时间,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要口间手写,可以录音,可以开调查会。调查结果应整理成调查报告。问卷法,乃是一种书面调查,把精心设计好的间卷发给有关调查对象,让他们在不署名情况下,充分发表意见,汇总之后,可以看出许多带规律性的重要情况。 4.影片分析法。影片是以编导为核心的电影摄制集体的智慧之结晶,是文化内涵丰富的特殊形态的精神产品、银幕艺术品。越是优秀的影片,越会蕴含着创作主体的主体意识,越会潜藏着创作主体的潜意识,越能体现电
19、影艺术家们的心理因素(如气质、个性、欲望、动机、直觉、知觉、幻想、联想、冲动、情绪、心态等)方面的群体或个体的特征。借助对影片这种影像艺术品的精细入微的科学分析,常常可以洞悉电影创作主体的心灵发展历程和心理活动的轨迹,进而发掘出心理结构深层次的隐秘。 只要被测试被分析的影片是恰当的、有代表性,是电影艺术家们所认可的,借助或粗或细的影片分析,电影心理学家可以了解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美工师、音乐师、录音师、剪辑师、制片人等各自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审美追求,这对于揭示电影创作的心理本质及规律是非常有价值的。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谈话法、个案法、测检法、模拟法、图示法、统计法、报告法、心理发生学法
20、、现象学法、精神病理学法等辅助性研究方法,随时备用。 第二节 电影心理学家的理论介绍一、闵斯特伯格的生平以及思想简介他运用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研究电影的“现象领域”,将研究结论运用于康德美学观影响下的电影“本体领域”研究,对电影的审美心理生成进行全面考察。他从观影机制入手着重分析影像感知的作用,认为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在主体感知过程中,存在着深度感和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渐次由心理感知向审美感知过渡的几个阶段。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电影的特性人类心灵的映像。在他看来,深度感和运动感是影像感知的最基本的层次。 “这是一种独特的内心经验,它正是影戏感知的特点,我们获得现
21、实及其全部真正的三维;然而它又保持了那一闪而过既没有深度又不丰满的平面暗示”。银幕上逐格显现的静止影像在观众头脑中产生运动的印象,则是因为主体的智力参与是感知主体智力根据单纯、规则、平衡等对感觉器官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果。“现在我发现运动也是感知的,但眼睛却没有接受到真正运动的印象。它仅是运动的暗示,而运动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的反应的产品。”他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一个三维空间中,是影片上人物的运动立即给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主要指出了电影画面内的运动所造成的深度感,实际上,镜头自身的运动更能强化
22、这种深度的空间感受,如升降镜头、前移镜头等)。 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银幕有深度和运动,但又不是真实的深度和运动,而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涉及了更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心理元素有着相对应的电影形式,注意力对应着特写;记忆和想象对应着闪回、省落、闪前等。 二、爱因汉姆的电影理论爱因汉姆对于电影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他以传统艺术为参照系,以完型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电影这一当时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演绎分析,在美学层面上证明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可能性;其次,爱因汉姆的理论中绝对排除了“完整电影”,即有声、彩色、立体、宽银幕的电影成为艺术
23、的可能性。这种论断显然与电影艺术发展的事实不符。 一)、作为艺术的条件:电影不能完美地重现现实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完型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他的老师韦特海默和科勒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按照这种学说,“即便是最简单的视觉过程也不等于机械地摄录外在世界,而是根据简单、规则和平衡等对感觉器官起着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
24、”完型心理学派的这个论断足以对艺术的本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艺术作品不单纯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有选择的复制,而是将观察到的特征纳入某一特定的手段所规定的形式的结果。” 在爱因汉姆看来,论证电影成为艺术但又不推翻完型心理学的艺术理论,唯一的途径就是证明“电影的表现手段并非现实本身”。通过对电影影像和现实的仔细比较,他发现在这两者之间其实有着种种的不同,据此,他相当自信地确立了自已的论题:“我力求详尽地证明:使得照相和电影不能完美的重现现实的那些特性,正是使得它们能成为一种艺术的必要条件。”形成了这样的论点之后,爱因汉姆便找到一个准备反驳的靶子:“电影不可能成为艺术,因为它只是机械地再现现实。”这个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视 美学 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