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考试小抄) .doc
《实验诊断学(考试小抄)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考试小抄) .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血液学检查(一) 红细胞检查一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
2、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 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红细胞丢失过多二 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网织红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
3、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 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
4、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
5、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
6、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 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
7、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 尿液检测一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
8、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 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 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
9、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尿比密
10、与尿量呈反比,但糖尿病除外五化学检查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即蛋白尿的临床意义:A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进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假性蛋白尿: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2尿糖肾糖阈8.88mmol/L临床意义: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分为血糖增高性尿糖,血糖正常性
11、尿糖,暂时性尿糖,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引起的糖尿,假性糖尿六 显微镜检查1细胞尿内常见的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脓细胞、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复层扁平上皮细胞)2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分类:A透明管型:什么都没有B颗粒管型: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C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3、结晶体:吃磺胺药物后如未喝大量水,易形成结晶,影响肾功能第二节 粪便检查一 一般性状检查1、量:正常人一天排便一次,100300g2、颜色与性状: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是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病理改变:特别注意:柏油样便稀薄、粘稠、漆黑、
12、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是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黑色,隐血试验阳性,应注意鉴别3、气味:因含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臭味4、寄生虫体服驱虫剂后查大便中有无虫体5、结石二 化学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隐血: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实验原理:通过化学检查,检查粪便中有无血红蛋白,显色的深浅与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第三节 脑脊液检测脑脊液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
13、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一 一般性状检查无色清晰透明液体二 化学检查1、蛋白定性试验: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炭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2、葡萄糖测定:脑脊液中葡萄糖来自血糖,其含量约为血糖的60%,它受血糖浓度、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脊液中糖酵解速度的影响临床意义: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的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结核性脑膜炎,糖减少不显著3、氯化物测定:由于正常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为了维持脑脊液和血液渗透的平衡,脑脊液中氯化物的含量较血浆约高20%左右第四节 浆膜腔积液的检测病理状态下,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内有多量液体驻留,称为浆膜腔积液鉴别要点 (漏出液/渗出液)第三章
14、 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查一 血清肌酐(Cr)测定临床意义:1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2 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二 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三 血尿素氮测定临床意义:1 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2 肾前性少尿 3 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四 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原理:受试日正常进食,但每餐含水量控制在500600ml,并且除三餐外不再饮任何液体。晨8时完全排空膀胱后至晚8时止,每两小时收集尿1次共6次昼尿,分别测定每次尿量及比密。晚8时至次晨8时的夜尿收集在一个容器内为夜尿,同时测定尿量、比密临床意义:1夜尿750ml或昼夜尿量比值降低,而尿比密值
15、及变化率仍正常.;2.尿量少而比密增高、固定在1.018左右(差值4L/24h)而尿比密均低于1.006.。第四章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一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清蛋白的量和总蛋白的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清蛋白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血清总蛋白升高及清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含量并未增加,如脱水、休克、饮水不足血清总蛋白激情蛋白降低: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清蛋白合成(白蛋白的半衰期是
16、20天,因此只有慢性肝功能损伤才可能造成蛋白减少)。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过多,消耗增加,血清水分增加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慢性肝脏疾病、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生理性减少、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噶玛球蛋白血症清蛋白/球蛋白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二 胆红素代谢检测胆红素使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巨嗜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血清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两者比值正常人 06.8 / 1.710.2 / 0.20.4梗阻性黄疸 明显增加 / 轻度增加 / 0.5溶血性黄疸 轻度增加 /明显增加 / 0.2肝细胞
17、性黄疸重度增加 /重度增加 / 0.20.5三 血清酶检测(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2. 慢性病毒性肝炎;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4 .肝硬化;5.肝内外胆汁淤积;6.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7.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8.肺梗死、肾梗死、胰梗死;9.休克;1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二)、碱性磷酸酶ALP临床意义:肝胆系统疾病,黄疸的鉴别诊断,骨骼疾病,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ALP生理性增高(三)、-谷氨酰胺转移酶GGT临床意义:胆道阻塞性疾病,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
18、炎、药物性肝炎,其他如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第五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第一节 血糖检测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参考值FPG3.96.1mmol/L口服葡萄糖30min1h,血糖达高峰,一般为7.89.0mmol/L,峰值11.1mmol/L2h血糖(2hPG)7.8mmol/L3h血糖复制空腹水平各检测点时间的尿糖均为阴性临床意义OG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能力,是糖尿病和低糖血症的重要诊断性试验。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判断糖耐量异常、鉴别尿糖和低糖血症,OGTT还可以用于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1.诊断糖尿病 2.判断IGT 3.
19、平坦型糖耐量曲线 4. 储存延迟型糖耐量曲线 5.鉴别低血糖二、血清C-肽检测(C-PV)临床意义C-肽检测常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其意义与血清胰岛素一样,且C-肽可以真实反映实际胰岛素水平,故也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中胰岛素用量的调整。1.C-肽水平增高胰岛B细胞瘤时空腹血清C-肽增高、C-肽释细胞放试验呈高水平曲线 肝硬化时血清C-肽增高,且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 2.C-肽水平降低空腹血清C-肽降低,见于糖尿病。C-肽释放试验:口服葡萄糖后1h血清C-肽降低,提示胰岛B储备功能不足。释放曲线低平提示1型糖尿病;释放延迟或呈低水平见于2型糖尿病。C-肽水平不升高,而胰岛素增高,提示为外源性高胰岛
20、素血症,如胰岛素用量过多等。 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Hb)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己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由于HbA所结合的成分不同,又分为HbA1a ,HbA1b,HbA1c 其中,HbA1c含量最高,占60%80%,是目前临床最常检测的部分临床意义: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筛检糖尿病,预测血管并发症,鉴别高血糖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高密度脂蛋白测定(HDL):与冠心病的发病负相关低密度脂蛋白测定(LDL):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LDL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一.肌酸酶测定(CK)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CK-MB、CK-MM、CK-BB
21、三.乳酸脱氢酶测定(LD)四.肌红蛋白测定(Mb):肌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含氧结合蛋白,正常人血清Mb含量极少,当心肌或骨骼肌损伤时,血液中的Mb水平升高,对诊断AMI和骨骼肌损害有一定价值第六章 临床常用免疫血检测 一.类风湿因子():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内二.感染免疫检测: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抗体称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阳性表示病人近期内有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第七章 病毒性肝炎病毒检测病毒性肝炎主要有七种:甲、乙、丙、丁、戊、庚和输血传播病毒
22、肝炎1、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抗原检测:阳性见于70.6%87.5%的甲肝患者。粪便中HAV或HAV抗原颗粒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证据抗体检测:IgM 阳性说明机体这正在感染HAV,它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IgA 阳性是早期诊断甲肝的指标之一.IgG 出现于恢复期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 3、乙肝病毒DNA测定:是乙肝的直接诊断证据,直接体现病毒在体内的数量4、丙肝IgM抗体测定:主要用于早期诊断,抗体一般在发病24天出现,715天达高峰,持续时间一般为13个月。持续阳性可以作为转为慢性肝炎的指标,或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并有复制5、丙肝IgG抗体测定:抗体阳性表明已有丙肝
23、病毒感染,容易病变为慢性、肝硬化或肝癌诊断学: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内容: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症状: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体格检查: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材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记录年龄时应填写实足年龄)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现病史(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原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即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讲课状况和过去曾经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诊断学考试小抄 实验 诊断 考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