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业型教师教育问题的综述研究.doc
《对专业型教师教育问题的综述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专业型教师教育问题的综述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专业型教师教育问题的综述研究摘 要:我国的教师教育是专业型教师教育。从颁布教师法以来,这种教师教育以对国外教师专业化建构模式的本土化移植为起点,经历了从对“专业”的界定到教师专业化理论成形、从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拓展到基本理论夯实、从对教师专业化的质疑到新教师教育范式在望的曲折历程。关键词:专业型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范式从人人鄙视的“丑老九”走向社会赞慕的“人民教师”,从普通劳动者走向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动正把教师推向又一历史性的地位。知识经济社会端倪初显,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铺开,不约而同地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和人群。培养
2、什么类型的教师,按照什么理论来系统建构教师教育,就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教师是一种资格(教师资格条例),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一言蔽之,我国的教师是专业型教师,我国的教师教育是专业型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专业型教师培养的基本范式是教师专业化。在国外经验和本土需要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师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专业型教师教育正在全面付诸实践。值此,本研究并非意在为这种教师教育实践贡献创见,而是试图用一种“梳理”、“回眸”的方式来加速本研究领域理论的清理和积
3、淀。综述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努力避开“猴子搬玉米”的效应来蓄积理论发展的后劲,展露理论的新生点。为此,本研究将用新的线条来勾勒一下近十年(即从1995年我国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开始至今)来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基本成果。 一、产生:从国际潮流到本土化移植勿庸置疑,一个民族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望是其教育系统变革的原动力,我国专业型教师教育体系的确立尤是如此。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和霍姆斯协会的教育报告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日的教师无疑是激起世界范围内专业型教师教育改革的导火索。随之,一股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潮流开始涌现。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系列报告和1996年联
4、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无疑对教师专业化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功效,随即专业型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自然不甘落后,1993年制定教师法、1995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分别从教师个体与教师行业两个角度系统描绘了构建专业型教师教育体系的蓝图,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旋即被启动。 专业型教师教育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这就决定了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移植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从199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系统地引入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经验以为我国专业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最粗糙的理论积累。兰英和高慎英等人开始陆续将欧美的专业型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和实践策略引入我国;12曲铁华等人对国外教师“专业”
5、的界定方式、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3等等。总而观之,这些研究成果重介绍、轻创造,理论的原创性不够。在改变这种研究现状中王长纯和钟启泉等人的努力自然不可忽视,他们于2001年岁末分别发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和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两篇文章:45在前文中王教授从对教师发展学校的论述出发提出了“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的论断和建立教育的绿色发展模式的构想,从而把专业型教师的培养重心放在了文化建设和教师“发现”上;在后文中钟教授在系统评析教师专业化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专业型教师培养的理念、制度和课题进行了展望,具有中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理论宣言意味。自此,我国专业型教师
6、教育的研究开始走上了经验移植和本土化创造相结合的健康路径,专业型教师教育的理论日渐向系统化纵深发展迈进,理论框架日益明朗。二、套路:从概念厘定到范式建构 专业型教师“专”在何处,如何看待和界定这种专业性一直是专业型教师研究的原点问题。纵观整个研究过程来看,这种“专”就是不可替代性,6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帮助个体教师获致这种不可替代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研究者基本上都在沿着一个相同的套路进行,这个套路就是:从概念厘定到专业标准,从标准清单到范式建构。(一)共时态考察:从概念厘定到专业特性专业是专业型教师的核心限定词,整个专业型教师的命题就是对这个限定词的阐释和建构。为此,不同研究者在
7、对“专业”的理解上各显神通,煞费心机,如词典考证、社会学专业理论引入、与其他专业特征的类比等,都显诸研究。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探明职业与专业的根本分野所在。1.概念辨析:专业与职业 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职业(Vocation)是专业(Profession)的前身和起点,职业与专业之间存在着一个“化”的过程,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界定“专业”的含义是研究者的通用方法。首先,兰英、刘捷等人依托于利伯曼、卡尔.桑德斯等人的社会学专业鉴定标准指出:专业的基本特征是不可替代性、知识技能复杂性和广泛的职业自主性,而职业活动却是可替代的、机械重复的和他主的,是谋生的工作;专业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的。 178
8、91011同时,李广达、王全林则试图围绕辞典式定义考证的方式来推进对专业的界定:前者得出了专业是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的行业的观点;12而后者则反对辞典式定义,认为此种定义是不严格的,“教师专业化意义上所讲的专业是就社会学意义而言的,有着自己的严格界定”。4其次,通过参照规范的专业形态,如律师、医生等,通过类比得出严格的专业标准来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状态是认识教师专业特性的又一方式。不同研究者却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刘捷认为教师专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7胡定荣的结论是教师专业是一门“特殊专业”;13但大部分人仍将教
9、师专业视为一种“准专业”或者“半专业”。他们认为,职业是一个从非专业性职业到专业性职业构成的“连续系统”,除过“理想型”的专业性职业外的所有职业都属于半专业性职业或准专业性职业,14教师就属于此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构成教师专业属性的核心是教育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发展”、“教师职务范围的明确化与合理化问题”和“教师工作的这种复杂性、混沌性、不确凿性”导致的职业自律性都低于其他专业。5同时,有了这样的定位,“专业化就成为重要课题”。142.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 对专业概念的厘定过程既是一个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过程,又是一个形成专业性判别尺度的过程。为此,许多研究者试图从专业性职业的普遍标准出发来
10、演绎出教师的专业标准,再以此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标尺来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建构。刘捷和陈琴等人提出的专业标准相对系统,共涉及六个方面,即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具体内容波及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专业情感与服务、专业形成与发展等方面。79 这种演绎出来的专业标准是否具有普适性呢?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之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在构建这种专业标准时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考虑:(1)特殊性、时代性与文化性。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培养提高方式是“教育”而不是“训练”,教师道德具有利他性,教师的担负着教书与育人职责双重职责,因而具有特殊性;不同国家的教师专业
11、标准侧重点不一样,故应具有文化差异性,“一定要将对不同教育文化的尊重放到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原则上予以肯定,鼓励不同教育文化的独立”;15不同时代的专业标准不一样,如美国新专业标准强调知识的建构性,教师的反思交流和社会责任,而古典教师专业标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教师对理性知识的接受和专业知识要服务于学生。因而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发展性。13(2)内部标准与外部标准的统一。专业标准的确定既要考虑职业实践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自律性,又要考虑从业人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6(3)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教师专业的标准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社会环境,前者需要教师个体具有
12、系统的理论实践知识、有效专业训练和专业判断能力,后者需要国家创建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社会建立专业团体,提高教师待遇;换言之,它既包括“社会和公众对教师专业化的认可程度”,又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责任感及专业发展”。17这样,教师的专业化改革就是多主体努力来达成上述标准的过程,专业型教师的教育体系必须由此来设计。9(4)静态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檀传宝教授指出,在建立教师专业标准时应当考虑覆盖教师生涯的不同阶段,充分发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帮助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应当建立静态的专业标准,同时又要依据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思想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可持续性。15 3.教师专业性的探究 对教
13、师专业标准的建构及其影响要素的分析都具有动态性,要深刻理解专业型教师及教师专业化问题就必须对之作深层次的透视。由此,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应运而生。张贵新引介了国外研究成果,认为专业性(Professionalism)指的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特性”,“一个职业用来扩大自己的利益或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策略”。专业特性分为愤世嫉俗型专业特性(Cynical Professionalism)和天真幼稚型专业特性(Native Professionalism),前者关涉到地位、公众承认和工作条件等问题,后者关涉到诸如关于行为、奉献和强烈的服务伦理特别标准之类的东西。在信息化时代又出现了“后现代专业性”,因此我们
14、有必要寻求教师专业的新特性,如更关注教育实践、情感、自我反思,而非社会地位、知识技能和技术。14宋吉缮则引入了社会学家的另一专业性分析模式:特征模式与权力模式。前者把专业界定为基于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而建立起来的职业群体,它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分析理论为指导,试图从以医生、律师等社会公认的成熟的专门职业作为理想的模式,从中归纳出一系列的专业特征,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专业性尺度;后者则着重分析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专门职业的内在认识,如“从业人员将职业组织作为在专业工作中判断和思考的主要标准”、“从业人员以自身职业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信条”、“从业人员充分信任同事的能力”等。这就为分析教师的
15、专业特性提供了更具宽广的视角。18 (二)历时态考察:从专业标准到专业实践专业标准只是专业型教师的奋斗蓝图,实现这一蓝图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体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更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历史过程。18因此,专业型教师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专业(社会)化过程。该过程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从职业到专业 就教师专业化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而言,专业型教师成长包括两个维度的努力:“地位的改善与实践的改进”(或者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或称教师个体的专业化)。19前者指社会通过“强化分界、提高学历要求、建立自我管理团体”来实现;后者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实现。14总而言之,专业型教师
16、的培养既需要宏观的社会环境的制度建设,又需要教师个体的自我奋斗,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个体专业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可拆解性。因此,许凤琴的观点较好地概括了这一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9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是国家主导型的,因而必然要走从职业专业化到个体专业化的过程。2.从外在到内在 就教师专业化两种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而言,从工会主义转向专业主义、“从外在条件的追求转向内在素质的完善”、从“追求教师的专业地位和权力到重心转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
17、过程的必然趋势。19就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历程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教师专业化的“工会主义”范式逐渐式微,而以“专业主义”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就是对这一趋势的佐证。16教师专业化的两个过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关注点的转换:前者强调的是教师的“组织发展”,后者强调的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个体发展”。3.从经验化、技术化到专业化 就教师专业化的两个向度来考察,教师的专业化经历了从经验化到技术化再到专业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师的总体形象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教师教育的目标、要造就的教师类型是不断变化的:从“工匠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反思型教师”,教师行动所依托的现实依据也经历了从教育经
18、验到教育学理论,再到缄默式的实践性知识的不断变化。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历程绝非仅仅属于今日的事情,而是早已开始。20教师专业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年轻的身份。3.从被动到主动就教师在专业化种的两种状态而言,存在被动与主动之间的必然转换。就我国教师而言,专业化命题不是内生的,而是外生的;不是教师主导的,而是国家主导的,因而教师必然经过一个从变动到主动、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过程。这样,在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出台之后,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角色必然产生五大转换,即从理论“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教师”到“导师”,“独奏者”到“伴奏者”,2122从而主动承
19、担起教师专业化的责任和角色。 4.从孤立到合作 就教师在专业化中的文化样态而言,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从马赛克文化(或者称孤立文化)、“捆绑文化”向合作文化、自主文化的发展过程,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代替教师的“单干”式发展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所谓“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就是通过“教师结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的教师互为资源、互为参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以促进教师自己和所属教师小组专业学习与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该形式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以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为发展主体,以教师教学和工作环境为发展情境,以解决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发展指向,以教师个体主动建构与群体合作建构的结合为发展方式,从而把教师
20、个人反思与合作反思恰当合理地整合了起来。22 5.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培养专业化 在教师个体专业化和职业专业化理论的催生下,教师培养专业化就成为人们的新关注点,它是指“教师培养机构、制度获得资格认证与质量认可的过程”,具体包括:“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确立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度,还包括教师教育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质量保障制度等”。19管培俊在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中的第七个观点就是:“教师教育必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和法制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23 三、拓展:从基本范式到多
21、元路径专业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问题。对此,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专业型教师养成的三种基本范式日益明朗。然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样式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专业型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一些新的专业发展途径会陆续地加入进来,持续地推动着教师教育的路径拓宽和范式创新。(一)基本范式的形成专业型教师的基本养成范式有三种:“技术熟练者”范式、“研究型实践者”范式和“反思型实践者”范式。224925尽管这三种范式在理论基础、专业发展方式和侧重点上是有差异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它们是互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多元路径的产生专业型教师的基本养成范
22、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需要多元化的专业发展途径来支撑。在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中,通过对上述基本范式的组合、发展、变革,从而创造出更加合乎教师教育要求的专业发展新途径,是催生多元化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重要策略。1.“第三条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接受教育培训的过程、经验积淀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发觉教师个人生活实践的体验、感悟,强化教师自我反思、与同行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条路径”就是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
23、的”的路径。26 “第三条路径”提出的意义就在于它凸显了教师的个人意义,强调教育内容的人本化,从而对现行教师教育机构发挥着辅助、补充作用。“自我导向性学习”将这一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具体化,它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性、主动性、内在性等特征相适应的。27因为“教师之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 - 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可能依仗学科知识的学习或正规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而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自助。”28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格若本等人提出的“主观理论”和“交换理论”为依据的。该理论认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主观理论”,即那种“隐藏于教育工作者内心的关于教育实践
24、工作的一整套知识、技能、信念、态度与价值体系”。29教师专业的真正发展就体现在它的“主观理论”的改变上。德国心理学家黑科浩森据此提出了一种方式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即用有效的科学理论来“交换”或“替代”教师所拥有的“主观理论”,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行动研究来实现。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抱着探究、反思的态度,并去积极验证就能够改变自己所持有的“主观理论”,并不断地把一些新的理念、知识、信息和价值观念整合到现存的“主观理论”中去。29行动研究具有以实践、学习和问题研究为中心的特征,因而它是改变教师主观理论的有效途径。303.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是教师们在教育生活中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种有效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业 教师 教育 问题 综述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8119.html